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洋 《农技服务》2001,(2):49-51
<正> 警示一:泡膜越大破得越快 跟风热炒,降价成为必然。在北方,1996年4片叶的芦荟苗每株卖0.5元。到1998年,每株则涨到1.5元。去年春天,一棵4片叶的芦荟涨到了5元。而现在。同样大小的芦荟苗每株1~0.5元还没人要。 谁都明白,芦荟价格暴跌是跟风热炒的必然结果。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被炒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科技》2006,(5):37-37
今年4月21日晚9:20中央电视台CCTV-7《每日农经》栏目,对芦荟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中以小品模拟的方式总结了芦荟产业前几年出现的坑农、害农“的炒芦荟苗”教训;介绍了现在芦荟企业以产品开发与市场销售为前提,有计划的指导农民种植芦荟,使公司和农民双方受益共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芦荟热”,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十几年过去了,市场不但没有热起来,返而逐渐“冷”起来,形势是:需求逐年下滑,价格连年走低,芦荟少人问津,多数种植者赔本。芦荟市场缘何由热变冷、跌入低谷?经调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1999,(6):11-11
芦荟编者按: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芦荟热以及国外芦荟产品进口的影响,我国的芦荟研究、开发与应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似乎也出现了一股“芦荟热”。如吉林、辽宁、北京、上海、福建、云南、四川、广东和海南等地涌现出一批芦荟种植生产基地,并加工出一些产品,引起了有...  相似文献   

5.
芦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荟是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多肉质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芦荟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已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芦荟保健热.芦荟的栽培产业也已开始在我国兴起,但由于芦荟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因此,用种子繁殖非常困难.目前的繁殖方法主要是分株和分蘖,但难以快速、大量地繁殖种苗,这也是当前芦荟种苗昂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一种对芦荟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管苗的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在短期内繁殖上百万株的种苗,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生财小故事     
“芦荟屋”月入2万元芦荟如今已不稀罕了,可自造芦荟护肤品还是有点少见。一间不足2平方米的精致小亭,一套不到半米长的专利设备,绿色的芦荟叶在15分钟内就被加工成如水般清澈、散发着清香的芦荟护肤品。在成都百货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初,由于芦荟的保健及经济价值,“芦荟”热在我国悄然升起。尤其近几年来芦荟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种植业、产品加工业到消费市场的培育均显出一定的发展势头。通过组织培养的途径在短时间内繁育大量的种苗已经成为推动芦荟产业发展的一个研究热点。为探索一条完善、成熟的芦荟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我1997年开始自立课题开展对中华芦荟组织培养的研  相似文献   

8.
组织培养法速繁Aloe Variegata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oe Variegata(花叶芦荟),别名燕尾,是一种美观、高雅以观叶为主的名贵花卉之一。叶呈三角形,肉质,挺拨,并且有燕尾似的花纹,轮生呈螺旋型向上生长,美观壮观。“花叶芦荟”通常靠分株方法繁殖,成株一年只能繁殖几株,最多不过几十株。而用组织培养法繁殖,其繁殖系数是常规方法的500~1000倍之多,达到了快速育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在全国引发了一股芦荟热。芦荟,这种有着“绿色黄金”之称的花卉,其市场前景如何呢? 据有关专家介绍:芦荟作为花卉产业的一颗新星,又涉及医药、食品、日化、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总的开发前景很好;但是,对于普通农户来说,选择种芦荟实现增收,一定要慎  相似文献   

10.
芦荟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芦荟中分离出的88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物质筛选结果表明:35株芦荟内生真茵对1种或多种皮肤致病真菌,例如毛样枝孢(Cladosporium trichoides)、紧蜜单孢枝霉(Hormodendrum compactum)、皮炎单孢枝霉(Hormodendrumdermatitidis)等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占供试菌株的37.8%.来自中华芦荟、元江芦荟、库拉索芦荟分离获得内生真菌的抗真茵活性茵株比例分别为50%、45%和31.5%.提示芦荟内生真菌种群可为人类寻找新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1.
《农家致富》2005,(8):1-1
这几年,“海狸鼠热”、“长毛兔热”、“芦荟热”、“食用仙人掌热”……每种热潮至多持续几年.之后便肥皂泡一样地破灭:这些神话的一个基本“套路”是:通过大量发布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鼓吹某“冷门”农产品种植利润如何高,诱使农户与之签订产品包销合同,借此高价出售种苗。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相似文献   

12.
吴桂芬 《云南农业》2009,(12):14-14
元江县历届县委、政府把芦荟产业列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后的一个后续产业来发展,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培植,目前,元江芦荟面积已发展到340hm^2,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为带动热坝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创收途径。为进一步提高芦荟的产量和产值,在芦荟生产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项目背景 芦荟可以美容,但其鲜叶含有大黄素等物质,直接使用生汁美容会使之残留在皮肤内,使皮肤发黄。天津的房先生抓住了商机。他用了近2年时间研制出一种新型芦荟精华提取设备,不但加工出了芦荟原汁精华,还去除了大黄素以及其他毒副物质。申请专利后,他开了一家销售芦荟凝胶原汁的“芦荟屋”,不到2年盈利50万元。  相似文献   

14.
芦荟植物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芦荟中分离出的88株内生真菌进行抗真菌活性物质筛选结果表明:35株芦荟内生真菌对1种或多种皮肤致病真菌,例如毛样枝孢(Cladosporiumtrichoides)、紧蜜单孢枝霉(Hormodendrumcompactum)、皮炎单孢枝霉(Hormodendrumdermatitidis)等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占供试菌株的37.8%。来自中华芦荟、元江芦荟、库拉索芦荟分离获得内生真菌的抗真菌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50%、45%和31.5%。提示芦荟内生真菌种群可为人类寻找新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物质提供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5.
据专家估算,如果全面发挥芦荟的种植潜力,我国5-8年内可形成80亿-90亿元的芦荟产业规模。种植1亩芦荟,3年后成熟,按成熟市场估计,每年可实现亩产值5万元,而江苏省海安县有读者向本刊反映:当地农民3年前引种芦荟,如今发展到近100亩,芦荟长势喜人,却无处可销,有的农民为此每年赔上几千元。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2001,(6)
建德市乾潭镇龙庄村读者郑怀德来信咨询有关种植芦荟事宜,现回答如下。有关芦荟种植前景,《新农村》2000年第6期“效益农业”栏目中题为《发展芦荟产业,造福千家万户——杭州帕特专利实业公司开发芦荟产业访谈录》一文中有较详细的介绍。关于芦荟的种植技术,《新农村》1999年第2期、第11期种植技术栏目中先后刊登了《芦荟茎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芦荟的栽培技术》两篇文章,有关读者可以查阅。关于购买芦荟种苗,可以与杭州帕特专利实业有限公司联系。该公司投资100万元的50亩芦荟基地已建成。  相似文献   

17.
芦荟在医疗、保健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比较容易种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致富项目.芦荟协会(自发的民间组织)曾预计,芦荟可以卖到1公斤80元的价格,即使芦荟的小苗也可卖到3元1棵,收入是十分可观的.许多人算计着1棵芦荟大苗一年下来可有20多棵小苗,就算小苗1元1棵,也能赚20多元.这对人们的诱惑力真是相当大,致使许多下岗、退休职工都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了.据估计,吉林省有五六千栋窑,仅长春市幸福乡光明村温室就有近60栋,每栋的投入全算上大约6万元,投入是相当巨大的.然而却并未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  相似文献   

18.
以日本木立芦荟(A.arbarescens Mill)为试材,研究芦荟大田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芦荟植株经去头处理后,均 能提高分株繁殖力,去除长度以5cm效果最好。去头处理后主干保留的叶片数目在5-7片范围内对芦荟分株繁殖力的提高影响不大。充足的光照和一定的昼夜温差(5-10℃)对芦荟分株繁殖力的提高非常有利。植株去头时间对芦荟分株繁殖力的提高效果以春末极显著优于秋季。  相似文献   

19.
芦荟的栽培     
1.生物特性。芦荟根系发达,属于浅根性多年生多肉草本植物,叶片多肉,水分含量高达90%以上,芦荟为短日照植物。花周期性12月至次年3月,果实成熟期2—5月。芦荟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很少用种子繁殖。因为芦荟地下茎能产生分蘖而形成许多新株,故常进行分株繁殖或分蘖、分芽繁殖。分株繁殖:其一,在分株繁殖前大多将母株丛从地里挖掘出来,并多带根系,然后将整个株丛用利刀分劈成单株;其二,是直接将母株四周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而不影响母株分株繁殖。在芦荟整个生长期中都可,但以春秋两季为宜。分蘖、分芽繁殖是在分株…  相似文献   

20.
在鲜花市场里,很多花店都有“装修花卉”出售,其中以芦荟、仙人掌、绿萝、铁树等植物最受欢迎。这些花卉既能扮靓居室,又能吸收装修后的污染气体,而且价格不高,如1盆绿萝只要15元,1盆仙人掌也不过才20元左右,只是铁树稍贵,但售价也不过百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