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磷水平对山东褐土耕层无机磷形态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在褐土土壤上合理施用磷肥及提高磷的植物有效性,笔者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褐土耕层中不同磷组分的含量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土耕层的速效磷含量与施磷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磷素的活化系数也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褐土无机磷组分中对速效磷的贡献最大的是Ca2-P,其次是Fe-P,再次是Ca8-P。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作为作物迟效磷源的Ca10-P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石灰性磷仍是褐土耕层无机磷的主要形态,无机磷的各组分所占比例的高低依次是Ca10-P、O-P、Ca8-P、Al-P、Fe-P,所占比例最低的是Ca2-P。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下黄壤无机磷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长期施肥对黄壤中不同组分磷累积、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不施肥处理有明显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少,施肥主要增加了Ca_2-P、Ca_8-P、Fe-P、Al-P含量,而对Ca_(10)-P、O-P含量影响较小。Ca_2-P、Ca_8-P、Fe-P、Al-P、Ca_(10)-P、O-P以表聚为主,同一土层上表现为O-PFe-PAl-P、Ca_(10)-PCa_2-PCa_8-P。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垂直分布规律,在0~100 cm土层中无机磷形态以O-P、Fe-P为主,且该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无机配施促使无机磷组分在土壤剖面的移动得以放缓,还不足以影响到地下水质量,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菜地土壤磷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温室、大棚和菜粮轮作3种不同类型菜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菜地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及其土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菜地土壤磷素积累量大、积累速度快,10年左右的温室菜地和大棚菜地土耕层全磷含量增加1 000 mg/kg左右,积累速度约100 mg/kg年,菜粮轮作土壤磷素积累数量相对较少。菜地土壤积累的磷主要是无机磷,0~20 cm土层中无机磷含量占土壤磷素总量的90%以上,菜地土壤有机磷积累数量较少,其含量为130~170 mg/kg。菜地土壤磷素主要分布于0~20 cm耕作层中,其含量一般为0~80 cm土体磷素总量的50%。与母质土壤相比,菜地土壤中下部土层也有磷素积累现象,种菜时间越长,其积累量越多,特别是有机磷在菜地土壤中有较明显的淋溶特征。菜地土壤无机磷组分与母质土壤相比变化很大,而且不同类型菜地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不同,潮菜地土无机磷组分以Ca8-P、Ca10-P、Ca2-P和O-P为主,与母质土壤相比,Ca8-P、Ca2-P和Al-P含量增加较多,Ca10-P含量仅有微量增加。黑姜菜地土无机磷组分以Al-P、O-P、Ca8-P、Ca2-P为主,与母质土壤相比,含量均增加较多。菜粮轮作土壤无机磷组分以Fe-P和O-P为主,与母质土壤相比,Fe-P含量增加较多。菜地土壤Ca2-P和Ca8-P绝大部分积累于耕作层,占0~80 cm土体中Ca2-P和Ca8-P总量的70%~80%。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较高,10年左右的典型菜地耕作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0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4.
黑土高产土壤剖面磷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高产土壤的成因和机理,人工定向培育及磷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松辽平原玉米带有代表性的黑土玉米田土壤作为供试土壤,在田间调查采集剖面样品的基础上,研究黑土高产土壤磷素含量组成。结果表明,高产土壤全磷、速效磷在剖面下含量明显高于其对照土壤,且表现为从上往下降低的趋势。高产土壤在耕层中全磷、速效磷含量均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平均含量分别为0.505 g/kg、32.0 mg/kg,较对照土壤分别增加了1.2倍和1.8倍。高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组成规律是:Ca10-P (79.7%~16.0%) > Fe-P (27.1%~8.1%) > Al-P (27.2%~4.6%) > Ca8-P (21.0%~4.3%) > Ca2-P (10.6%~0.4%) > O-P (4.6%~1.4%)。对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组成规律是:Ca10-P (77.6%~27.2%) > Fe-P (21.2%~9.4%) > Al-P (26.9%~2.2%) > Ca8-P (21.0%~4.0%) > Ca2-P (8.6%~1.2%) > O-P (7.8%~1.4%)。各形态无机磷与Olsen-P的相关分析表明,黑土中Ca2-P、Ca8-P、Al-P、Fe-P是植物能吸收的高度有效磷源,Ca10-P和O-P是植物的潜在磷源。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各形态磷之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级体系及蒋柏藩-顾益初的无机磷分级体系,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与土壤速效磷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a2-P(0.985 5)、Ca8-P(0.938 0)、Al-P(0.887 4)、Fe-P(0.850 7)、中活性有机磷(0.851 0)和中稳性有机磷(0.8905)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O-P(0.790 4)、Ca10-P(0.752 7)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无机磷各形态对速效磷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Al-P(-1.189 0)>Ca2-P(1.027 4)>O-P(0.763 4)>Ca8-P(0.663 8)>Fe-P(-0.423 0)>Ca10-P(0.323 2),有机磷各形态对速效磷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中活性有机磷(0.762 9)>中稳性有机磷(0.276 3)>高稳性有机磷(-0.238 4)>活性有机磷(0.195 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a2-P、Ca8-P、O-P和中活性有机磷都是土壤速效磷的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的施肥管理和生态条件会影响土壤P素循环和利用,明确山西石灰性土壤P素变化对提高温室P肥利用效率和降低对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山西中南部栽培年限为0~15年的温室土壤分析表明:随栽培年限增加,土壤全P、无机P、Olsen-P及无机P组分的Ca2-P,Ca8-P,Ca10-P,Al-P,Fe-P含量均明显增加,但Olsen-P含量的增加幅度低于全P和无机P含量的增加;Ca10-P含量的增加幅度低于其他无机P组分Ca2-P,Ca8-P,Al-P,Fe-P含量的增加,其中,Ca8-P含量增加最为明显。栽培年限对无机P占全P的比例没有影响;粮田Ca2-P,Ca8-P,Ca10-P,Fe-P和Al-P占无机P的比例分别为3.4%,23.9%,67.2%,3.3%和2.0%,栽培2年后,Ca2-P占无机P的比例提高到8%~9%,然后趋于稳定;栽培年限4~5年后,Ca8-P占无机P的比例高达50%。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东北设施菜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常规施肥量+常规灌溉量(WF)、常规灌溉量+80%常规化肥量(W80%F)、80%常规灌溉量+常规肥处理(80%WF) 3个处理,系统研究了减水减肥对设施菜田黑土无机磷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处理相比,连续4年减水减肥处理后土壤有效磷含量略有增加,减水处理有效磷含量高于减肥处理有效磷含量;同一处理,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各形态无机磷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Ca8-P、O-P、Fe-P、Ca10-P、Ca2-P、Al-P,且呈现随剖面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趋势,各形态无机磷中Ca8-P、Al-P占比重最大。相关分析表明:Ca2-P、Ca8-P、Al-P、Ca10-P、Fe-P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形态无机磷与有效磷含量相关系数大小:Ca2-P>Al-P>Ca8-P>Ca10-P>Fe-P>O-P。  相似文献   

8.
长期施肥对潮菜地土壤磷素积累和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潮土上形成的菜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菜地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及其土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潮菜地土壤磷素积累量大、积累速度快.10年左右的菜地土耕层全磷含量增加1000mg/kg左右,积累速度约100mg/(Kg·a).菜地土壤积累的磷主要是无机磷,0~20cm土层中无机磷含量占土壤磷素总量的90%以上,菜地土壤有机磷积累数量较少,其含量为130~190mg/kg.菜地土壤磷素主要分布于0~20cm耕作层中,其含量一般为0~80cm土体磷素总量的50%.与起源土壤相比,菜地土壤中下部土层也有磷素积累现象,种菜时间越长,其积累量越多,特别是有机磷在菜地土壤中有较明显的淋溶特征.菜地土壤无机磷组分与起源土壤相比变化很大,潮菜地土无机磷组分以Cag-P、Ca10-P、Ca2-P和O-P为主,与起源土壤相比,Ca8-P、Ca2-P和Al-P含量增加最多,Ca10-P含量仅有微量增加.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很高,10年左右的典型菜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00mg/kg左右,有效磷在菜地土体中呈典型的"丁"字形分布.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在山东平均降雨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褐土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及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模拟降雨后,在0~10 cm土层中,各施磷处理的无机磷总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土层的加深(10~50 cm),各土层无机磷总量是施磷量为P2(180 kg/hm2)时最高.而在10-30 cm土层,是施磷量为P3(1440 ks/hm2)的土壤无机磷总量高于P1,而在30~50 cm则是P1高于P3.同时,不同施磷量对磷组分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都发生了改变,当施磷量分别为P1、P2和P3时,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及所占比例按高低排序分别为:Ca10-P>Al-P,O-P>Ca8-P>Fe-P>Ca2-P;O-P>Ca8-P,Ca10-P>Fe-P,AI-P>Ca2-P和Ca10-P,O-P>Fe-P,Ca8-P>Al-P>Ca2-P.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O-P、Fe-P和Ca10-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效态无机磷源(Ca2-P、Ca8-P和AI-P)有降低的趋势;在小雨强度下,不同施磷量处理的土壤磷淋失量差异不显著,而随着降雨强度的加大,P3处理的土壤磷淋失量明显高于PI和P2处理的磷淋失量.以上结果说明,施磷量显著影响无机磷总量、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及其转化;在大于中等降雨条件下,高磷处理磷淋失量明显高于低磷处理磷淋失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采煤塌陷复垦区贫瘠土壤的培肥措施,利用长治市襄垣县采煤塌陷区复垦5 a的石灰性生土进行试验,对土壤的酶活性和磷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周期内,与CK处理相比,生物炭促进了土壤中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分别最高提升了647.0%,223.0%,68.6%,93.7%,331.0%;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脲酶活性的促进有机肥与化肥的混施强于单施有机肥或化肥,而单施有机肥却对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的促进效应,强于单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随着生物炭的添加,不同施肥处理间各种磷形态含量差异明显,其中,Ca_2-P、Ca_(10)-P均相对丰富,分别最高提升了17.09%,4.58%;Ca_8-P、Al-P、Fe-P、O-P含量则相对明显在逐渐耗竭,分别最高减少了3.39%,5.40%,7.20%,3.96%;有效磷、全磷含量最高增加了11.0%和4.34%,而无机磷总量却变得相当丰富,与空白CK相比提高了53.5%~63.3%。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复垦土壤中有效磷与Ca_2-P、Ca_8-P、O-P的含量间密切相关;另外,在复垦土壤中,Ca-P、铁铝结合态磷和闭蓄态磷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一定条件下可通过Ca_8-P和O-P这2种形态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长期耕作施肥对白浆土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顾益初等无机磷和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对长期施肥和耕作的白浆土中无机和有机磷组分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耕层全磷含量为461.60 mg/kg,其中无机磷占土壤全磷58.08%,其余为有机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各组分含量高低顺序分别为O-P>Fe-P>Al-P>Ca10-P>Ca2-P>Ca8-P和MLOP>MROP>HROP>LOP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岩溶农业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磷素在垂直和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岩溶农业区土壤中磷素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凯掌水库周边草地、河滨带、水田及旱地等典型土地利用下的9个土壤剖面共计56个样品,分别测定各个土壤剖面的含水率、pH、有机质、交换性酸、全磷、有效磷、各无机磷形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全磷、有效磷含量分别在420.73~1669.53 mg/kg和2.50~64.14 mg/kg之间,土壤磷活化系数在0.34%~5.96%之间。农业用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超过15 mg/kg,需减少磷肥的施用以避免浪费,同时坝后农业区旱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64.14 mg/kg)中的磷存在向下淋溶进入地下水的风险。水田、旱地剖面土壤无机磷形态以Fe-P、Al-P为主,草地、河滨带剖面无机磷形态以Fe-P和O-P为主。土壤pH与有效磷、Fe-P和Al-P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磷、有效磷、Al-P、Fe-P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阐明了岩溶农业区磷素及其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为磷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研究区农业用地土壤磷素含量普遍高于非农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磷素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磷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和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有机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明显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对红壤磷组分及活性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土壤活性酸铝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MNPK、M处理的PFI为2.51、2.69比N、NP处理4.53、4.37明显降低。在红壤旱地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土壤交换性酸铝成倍增加,土壤酸化严重;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土壤交换酸铝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烤烟生长及根际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烟苗生长和根际磷钾养分的影响,采用根箱培养技术,设置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配施、不施肥(对照)4种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中,烟苗的生物量、磷钾吸收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倍、1.5倍和1.7倍。在烟苗根系附近,土壤有效磷钾的含量低于远根区,说明烟苗的吸收速率大于土壤供应速率,合理施肥成为调节烤烟根区磷钾营养的重要手段。根际Ca-P和O-P含量比较稳定,为土壤潜在磷源。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烟苗根际有效磷的含量,近根区的Al-P、Fe-P显著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有机无机配施增强了烟苗利用Al-P、Fe-P和有机磷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倡化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合施用,对于保持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提高磷钾利用效率、促进烟苗的生长发育和生产优质烤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湖南典型土壤磷素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流失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晰不同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土壤磷素分布特征,评估其流失风险的大小,研究了湖南3种典型土壤(红壤、潮土、紫色土)磷素含量特征及其剖面分布。野外采集3种母质发育土壤的旱地和水田土壤剖面样品进行室内分析,按张守敬等提出的酸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测定方法,对土壤无机磷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磷素含量和形态分布有明显差异:磷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潮土>红壤>紫色土;红壤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铝和磷酸铁占优势,潮土和紫色土的Ca-P含量占优势较高。土壤磷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均为表层最高,且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后趋于相对稳定;无机磷中的Al-P、Fe-P以及O-P主要集中在0~20 cm的土层中,其剖面分布于全磷类似,而Ca-P剖面分布上相对变化不大。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全磷的差异:水田均大于旱地。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均对磷素含量和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控制其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