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神东矿区天气干旱、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特点,利用矿井水回灌植物,通过在植物根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矿井水回灌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对根际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利用矿井水回灌玉米3个月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玉米干质量比对照组高出3 g/株;试验选择的丛枝菌根真菌和玉米保持较高的共生关系,强化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使玉米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分别达到76%、2.8 m/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含量,有利于根际难溶矿质元素的活化,且玉米根际土壤中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根际磷转化及VA菌根对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小麦、玉米根际磷转化特性及VA菌根对小麦、玉米根际磷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磷胁迫、施用磷肥时小麦、玉米根际均形成Olsen-P、Ca2-P、Ca8-P、Al-P等养分耗竭区。两种作物接种VA菌根后均显著增加了根际Olsen-P、Ca2-PCa8-P、Al-P等形态无机磷的消耗量,而且,根际、非根际土壤各形态磷的浓度梯度显著减小。施磷及不施磷的处理,小麦根际土壤Olsen-P、Ca2-P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丛枝菌根真菌对采煤塌陷地玉米生长的影响。[方法]针对西部采煤塌陷地干旱缺水和土地生产力低下的特点,研究了接种从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采煤塌陷区退化土壤微环境的作用效果。[结果]接种从枝菌根真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提高了玉米植株和籽粒干重;接种组玉米对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接种菌根真菌增强了退化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显著;所选G.a菌提高了玉米根系的侵染率和根际土壤菌丝密度。[结论]所选丛枝菌根真菌适合在采煤塌陷地上推广应用,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为材料,利用3室隔网培养方法,探讨了取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多年施用与不施用有机肥的田间小区土壤,接种菌根菌(G.mosseae)对玉米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影响,并对磷酸酶产生位点进行显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接种AM菌根菌对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但作用程度在有机肥小区土壤上要大于无机肥小区土壤.菌丝分泌磷酸酶对土壤磷的吸收有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活性菌丝上有明显的酸性磷酸酶的反应产物,生长健壮的菌丝有较强的酶活性,衰老的菌丝未见酶反应产物,说明只有成熟的根外菌根菌丝才能分泌磷酸酶.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为材料,利用3室隔网培养方法探讨了取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多年施用与不施用有机肥的田间小区土壤,接种菌根菌(G.mosseae)对玉米根际土壤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影响,并对磷酸酶产生位点进行显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接种AM菌根菌对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增强作用。但作用程度在有机肥小区土壤上要大于无机肥小区土壤。菌丝分泌磷酸酶对土壤磷的吸收有益。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活性菌丝上有明显的酸性磷酸酶的反应产物,生产健壮的菌丝有较强的酶活性,衰老的菌丝未见酶反应产物,说明只有成熟的根外菌根菌丝才能分泌磷酸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根际土壤中重金属铅(Pb)化学赋存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b处理水平(0、300、600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mosseae对旱稻(OryzalsativaL.)根际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接种处理下,旱稻根系侵染率以及根外菌丝量随着土壤Pb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Pb处理下根际pH;300mg/kgPb处理下,接种显著增加土壤球囊霉素含量,600mg/kgPb处理下,接种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球囊霉素含量(P<0.05);在Pb处理下,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可交换态Pb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以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却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Pb含量(P<0.05)。[结论]这说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旱稻根际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化枳橙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根内球囊霉、摩西球囊霉、地表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橙幼苗进行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枳橙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40%~7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橙的苗高、地茎、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AM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根区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接种AM真菌增加了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接种菌根的根际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且N、P含量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枳橙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pH及养分特性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着菌根真菌的侵染率.  相似文献   

8.
煤炭的大规模地下开采不仅破坏了地表植物,而且对矿区土壤造成了严重影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矿区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在采煤沉陷区紫穗槐接种菌根真菌,系统地研究菌根对紫穗槐根系形态的发育,对土壤性状的改良以及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一年后,接菌紫穗槐根际土壤菌丝密度和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菌根植物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对照增加42%,速效钾含量比对照增加9%~11%;菌根植物的根系发育状况良好,接菌紫穗槐根长比对照高30%~40%,根尖数多10~20个,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接菌植物比对照高0.2~0.6 mg/g。在采煤沉陷地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改善根际土壤的性状,有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复与稳定,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神东矿区塌陷区退化土壤为供试基质,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研究在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对矿区退化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接种AMF显著提高了玉米根系侵染率和生物量,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色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接种组玉米地上部分磷、氮、钙和根系部分磷、钾、钙含量显著增加;接种AMF后,玉米根际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增加了36.2%和33%,且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接种AMF促进了玉米对矿质养分的吸收,缓解了干旱造成的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矿区退化土壤改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raradices混合菌接种组(H)、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红花伸长期的生物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pH值及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接种组丛枝菌根真菌均有侵染,混合菌接种组侵染率最大(69.00%);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组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接种混合菌的效果最大,红花生物量、花绒产量、单株籽粒质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5.67%、17.79%、24.86%;接种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均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提高;红花生物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红花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花生长,增加红花产量,根际效应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1.
common maize synthetic rat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probed by sweet maize, waxy maize, high starch maize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eaf area index (LAI), chlorophyll a content, chlorophyll b content,photo-PR) showed single peak curve at the whole growth stage. The stages of peak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varieties. NEAUS4 had the lowest peak and while SIDAN 19 had the highest among all stages. Ratio of chlorophyll a to b was low at seedling stage, reached the peak atjointing stage and then declined. SIDAN 19 had the lower level at the last stages.  相似文献   

12.
玉米基因型与幼胚培养胚性愈伤组织发生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的比较,证实了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发生主要受遗传控制。并从53份玉米材料中筛选出了11个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较高的基因型,为基因工程等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初步探索了通过杂交方式转移胚性控制基因的可行性,获得了高诱导力杂交组合48-2×18(红)。  相似文献   

13.
以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的耐低磷玉米自交系99043、99038及玉米骨干自交系齐319为材料,利用砂培方法,探讨耐低磷自交系生理特性的差异,初步筛选磷高效育种材料.将自交系99043、99038和齐319播在装有黄砂的塑料盆中进行耐低磷特性的测定.自交系99043与齐319相比表现出明显的耐低磷特性,即叶片出现缺磷症状的时间延迟,发生50%植株死亡所需的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是环境污染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浑河水中富含氨氮和磷,氨氮最高达30 mg.L-1以上,磷达0.6 mg.L-1以上,这两项的污染等级均达到Ⅴ级,污染程度为极严重。研究结果表明富营养化的浑河水可促进玉米对重金属Cd的耐受性,在Cd相对含量与对照植株(浇普通淡水)相近的情况下,由于浑河水浇灌的植株生物量较对照高2倍以上,因此,Cd积累的绝对量也提高了2倍多。通过调节浑河水pH,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强。探究了浑河水促进玉米植株对Cd耐受的可能机理,结果显示耐受性的提高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有关。浑河水通过诱导玉米细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使植株对Cd的耐受性增强。由于浑河水使玉米植株内Cd的绝对含量显著增加,我们认为有可能利用浇灌浑河水而使植物更有效地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同时又可消除浑河水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根系间距下禾本科作物玉米(生长和磷吸收)受相邻作物玉米或蚕豆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为目标作物,通过圆柱形根箱培养试验,设置单株玉米、单作玉米、玉米‖蚕豆间作并改变相邻作物根系间距,探究低磷条件下,不同根系间距的相邻作物对目标玉米的生长、磷吸收和根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株玉米相比,目标作物玉米与相邻作物玉米和蚕豆之间均以竞争为主,当作物根系间距较近时,单作玉米的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21%、33%,间作玉米分别下降34%、31%;当作物根系间距较远时,单作玉米的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10%、15%,间作玉米分别下降29%、29%。2)当根系间距较近时,蚕豆的根际pH低于玉米,且间作玉米和蚕豆之间的根际pH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根系间距较远的处理中两作物的根际pH无差异;相邻作物根系间距较远时,间作玉米的根际有机酸浓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的根际有机酸浓度在根系间距较近时无差异。3)不同处理中单作和间作玉米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无差异。综上所述,在低磷条件下,单作玉米的种内竞争强度随根系间距的增大而降低;而在不同根系间距下,间作玉米与蚕豆的种间竞争强度相似且无种间磷吸收促进作用。因此,种间根际互作形成的磷吸收竞争作用或促进作用依赖于适度的土壤磷供应。  相似文献   

16.
选择吉林省目前生产中应用的140个玉米品种,分为早熟组、中熟组、中晚熟组、晚熟组、耐密组、高油组、青贮组和特用组共8组,在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西部半干旱区设3个试验点,系统地研究了吉林省玉米品种容重概况,通过在生态区间、品种组间、品种组内计算与分析,获得了各品种的容重差异及容重显著高于对照的高容重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动态和养分吸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套种玉米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高于单作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低于单作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比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日期早.套种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均滞后于单作玉米,是套种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套种玉米生长前期养分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于单作玉米,生长后期套种玉米氮素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玉米,而磷素利用效率相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旱后复水促进玉米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玉米品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不同水分处理(①充足供水;②干旱胁迫;③旱后复水)对玉米生物量、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处理①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高于处理②、③;处理②可提高玉米的根冠比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但明显降低了玉米地上和根系生物量;处理③可促进玉米的补偿性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却明显降低了玉米的根冠比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复水前处理②、③玉米的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处理①,但复水后处理③玉米的根系活力显著低于处理②。[结论]复水前玉米积累的较大根系生物量和较高可溶性糖含量是其复水后表现出补偿性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玉米主栽品种久龙8为试材,采用自然条件下对比观测的方式开展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玉米发育进程、叶面积、植株干物质对不同土壤湿度的反应不同。玉米全生育期内不同土壤相对湿度的偏差在±5%之间不会对玉米发育进程造成差异。玉米叶面积、植株干物重对不同土壤湿度反应明显,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0%,尤其中层(3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水分适宜,对叶面积增加为正效应作用,且对玉米干物质增加和玉米籽粒灌浆均有利,可使玉米果实重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ZmNAP基因在调控玉米抗衰老及产量性状等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的ZmNAP基因cDNA序列构建玉米Ubi启动子控制下的ZmNAP的RNA干扰载体pTCK303ihpZmNAP,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ZmNAP基因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ZmNAP转基因玉米植株在叶片滞绿、籽粒千粒重等方面较野生型植株(WT)有明显优势,转基因植株比野生型植株千粒重提高15%~30%。ZmNAP基因在玉米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