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茭白成为圩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由于茭白大面积扩种,其流行为害日趋严重。据8月中旬大田调查,一般病叶率为80%~100%,病情指数高达50~70,常造成大面积叶片半枯死或枯死。胡麻...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用于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药剂,选择6种杀菌剂开展大田防病试验。通过调查田间病情,并在采摘盛期测定茭白商品性和检测农药残留水平,分析供试药剂的有效性。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斑病均有一定防控效果。其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表现最好,第2次药后14 d的病斑防效分别为88.53%和86.11%。调查施药对茭白的影响发现,苯甲·丙环唑处理区茭白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各药剂处理区收获茭白的净茭长、壳茭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采摘盛期收集的各处理区茭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相应农药残留。在茭白胡麻斑病一般发生或者重发年份,可在发病初期施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 d用药两次;轻发年份则不建议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3.
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已成为茭白的常见病害。为了明确病原菌,先后从茭白主产区采集胡麻叶斑病病叶,各产区分离纯化5~10株病原菌。通过对菌株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基因、延伸因子EF-1α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一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金针菜是宿豫县地方特色菜,2002年列为国家有机食品开发品种之一。金针菜叶枯病是金针菜上的偶发性病害,但具有毁灭性。2002年金针菜叶枯病在本县大流行,平均病田率100%,病穴率100%,病叶率79.3%,病指30.81;一般田块减产15%~50%,严重田块减产80%以上,个别田块绝收。12002年大流行特点叶枯病是由半知菌平脐蠕孢属(Bipolarissp.)真菌侵染所致。主要为害叶片,首先在叶尖或叶片上、中部的边缘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病、健交界处呈褐色云状斑,后向下扩展,使叶片上部枯死。湿度大时,整张叶片枯死呈灰褐色;干旱时,呈红褐色。2002年该病发生具有以下特…  相似文献   

5.
缙云县大洋区海拔860m,是单季茭白的主栽区。由于气温适合,茭白结茭早,产量高,以茭质鲜嫩而著称。近年来,随着茭白多年连作,茭白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已成为茭白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为了寻求茭白锈病防治方法,2000年8月以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试验。1主要症状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开始在叶片上出现散生的褪绿小点,逐渐成为稍隆起、黄褐色小疱斑。后疱斑破裂,散出锈褐色粉末(夏孢子)。严重的叶片布满黄褐色疱斑,不但降低光合效能,还使病叶早枯。叶鞘上症状与叶片相同。发病后期,叶片、叶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 ,我市番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1 999年种植面积达 1 .1万 hm2 ,预计今年将接近 1 .3万 hm2。同时 ,早疫病在番茄上发生为害也日趋严重 ,今年上半年我市番茄早疫病在发病高峰时病田率达 80 % ,病株率达 67% ,发生严重的田块病株率高达 1 0 0 %。1 症状及发病特点番茄苗期和大田都可以发病。主要为害叶片 ,茎和果实也可以发病。叶片最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 ,扩大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深褐色 ,上有突起的轮纹 ,病斑周围有一圈黄色的环带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长出黑霉。发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  相似文献   

7.
茭白锈病(UromycescoronatusMiyabeetNishi-ha)是茭白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常年重发成灾,一般田块叶发病率70%~100%,病指25~55,产量损失15%~30%,成为茭白优质高产的最大障碍。茭白锈病的发病期从分蘖到孕茭采收,长达4个多月。在常规等距的栽培方式下,茭白密度高,封行早,群体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常用杀菌剂对茭白胡麻斑病病菌的抑菌活性。供试药剂抑制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高低排序为咪鲜胺戊唑醇丙环唑多菌灵,EC_(50)0.002 3~0.151 7 mg/L。安全性试验表明,连续施药3次后,25%咪鲜胺乳油处理对茭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而25%丙环唑乳油处理明显减少孕茭数量和重量。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效试验,使用25%咪鲜胺乳油12.50 g/667m~2(制剂用量)喷雾3次后,对茭白胡麻斑病防效达到77%以上,且防效随用药剂量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宿迁市金针菜以中熟型品种为主,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随着对金针菜的投入逐渐加大,叶枯病也逐年加重。一般田块产量损失达 10%~ 15%,严重田块减产 50%~ 60%,有的甚至绝收。为此,作者于 1999~ 2000年对金针菜叶枯病发生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1症状   金针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始于叶尖,病斑初呈水渍状,病健交界处呈褐色云状斑,后向下扩展,再从叶尖中间叶脉处纵向裂开,后期病斑内部呈深褐色。 2病原及发病条件   经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周明国教授鉴定,金针菜叶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类平脐蠕孢属 (Bipolaris s…  相似文献   

10.
在河北省春播玉米WN2000和山东省夏播普通玉米上发现一种叶斑病,其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心灰白色,边缘褐色,有黄褐色褪绿圈,糯玉米WN2000病斑较大,(3~10)mm×(3~5)mm;普通玉米病斑较小,(1~2)mm×(2~3)mm。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 DNA-ITS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基因(3HNR)序列分析,证明两种大小病斑是由同一种病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山东省夏播玉米各品种苗期叶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率最高的为冠玉6号,病株率52%,最低的为五岳88,病株率2%;鲜食玉米仅在河北春播玉米WN2000上发生,发病率为32%。麦根腐平脐蠕孢侵染不同玉米品种产生两种大小不同的病斑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应用离体叶片点滴接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孢子悬浮液并进行电镜观察,研究小麦及其近缘种属叶片上病斑型的发生特点及病、健组织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相同发育阶段的离体叶上病斑型的变化仅与其自身抗病性遗传表达有关。小麦病斑的反应型变化过程,随时间在品种、叶位、不同发育阶段间存在差异,叶肉病变细胞中细胞器结构及功能完好的为14.3%,变化的为28.6%,解体和功能丧失的为57.1%;小麦近缘种病斑的反应型不随时间改变,仅在种属间存在差异,且叶位间的差异不显著,大赖草病变细胞中细胞器结构及功能完好、改变和丧失的均为33.3%。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茭白(Zizania latifolia)又名菰、茭笋,是我国特有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水生蔬菜[1].茭白瘟病又称茭白灰心斑病,可对茭白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病斑呈钝圆形,中部灰白,外缘黄褐色.一般年份该病发病率为30% ~ 50%,严重时高达70% ~ 80%[2-3].YANG等[3...  相似文献   

13.
襄樊市有着较长种植山药的传统历史,现种植面积达1.2万hm2。山药已逐渐成为我市山区县(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加之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山药炭疽病日趋严重。近几年来通过对山药炭疽病的调查研究,我们基本摸清了其发生特点,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1发生特点1.1症状表现炭疽病一般先从山药植株下部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及藤茎。叶片染病后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类型。急性型:典型而常见,发病快,为害重,约占发病面积的60%左右;病斑较小,多在叶柄与叶片或中柄与茎蔓交界处出现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而在叶面上…  相似文献   

14.
月季黑斑病在中国很多地方均有发生。该病为害月季,使叶片枯黄、早落,引起月季当年第二次发叶,削弱植株的生长势,降低了切花产量。防治此病已成为月季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1症状月季黑斑病主要侵害月季叶片,也侵害叶柄、叶脉、嫩梢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直径为2~12mm,黑紫色,边缘呈放射状。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其上散布许多黑色小点。有的品种病斑组织变黄,病斑之间相互连接,使叶片变黄、脱落。2病原该病病原是放线孢属的蔷薇放线孢菌犤Actinon…  相似文献   

15.
徐允元 《植物保护》1985,11(5):47-47
茭白是我国的特产水生蔬菜,无锡茭白又以品质好而驰名全国。但近几年来胡麻斑病危害严重,使产量与品质均有所下降。 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以往不为人们所重视,近几年偏施氮肥等原因,致使本病日趋严重,据1984年在无锡郊区调查,一般大田病叶率为75—100%,病情指数高达  相似文献   

16.
许昌市禹州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四大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地黄常年种植面积2300hm2左右。近年来,地黄斑枯病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地黄生产的重要病害。2005年发生1800hm2,占种植面积的78.3%。据调查,发病盛期平均病株率为19%,严重地块高达83%,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的减产70%以上,对地黄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为此,笔者对地黄斑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1病害症状及病原侵染循环地黄斑枯病常在地黄生长的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期为淡黄褐色,有黄色晕圈,边缘无明显界限。随后病斑扩大,呈黄褐色至深褐…  相似文献   

17.
稻云形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昌秀 《植物医生》2001,14(4):21-22
稻云形病属于真菌性病害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 ,先由叶尖和叶缘产生水渍状的小斑 ,随着病情的加重其病斑迅速向叶片下部和内侧扩展 ,发病后期可见发病的叶片呈灰褐色的病斑 ,在病斑上呈现暗褐色的波浪形云纹状 ,故称之为云形病。据多年观察 ,稻云形病在崇义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过 ,但为数不多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有零星发生 ,且发生轻 ,危害不大。随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品种的频繁调运等变迁 ,稻云形病也随之呈上升危害趋势 ,发生面积逐年增多 ,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若不注意防治 ,此病必将成为水稻穗期的又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本县三樱椒发展迅速。 2000年种植面积达 0.4万 hm2,主要种植方式有麦套椒和麦茬椒 2种。由于当年秋季降雨量大,三樱椒叶枯病大面积流行。据调查,病田率均达 100%,发病株率 80%以上, 90%以上的田块叶片脱落严重,植株矮小,部分田块毁种,产量损失平均在 40%以上。 1症状   三樱椒叶枯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高峰在降雨汛期 (7月中、下旬至 8月上旬 )。起初叶片散生褐色小点,随后很快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病叶易脱落,病斑愈多,落叶愈重,严重时整株叶片几乎脱光,仅…  相似文献   

19.
<正>莴笋在镇宁自治县常年种植面积550.2 hm2,其中以秋冬种植为主,占全年总种植面积的75%;春夏种植较少,占总种植面积的25%。笔者近几年在田间调查发现,秋冬莴笋以霜霉病为害为主。1为害症状莴笋霜霉病以春末和秋季发生最普遍,发病严重时,损失可达20%~40%。幼苗到成株期都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产生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逐渐向上发展蔓延,病斑淡黄色,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长出白色霉  相似文献   

20.
水稻颖枯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颖枯病 (又称谷枯病 )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 ,1998年发生面积 0 .5 5万hm2 ,一般田块病穗率 30 %~ 5 0 %,病指 2 0~ 40 ,减产约 5 %~ 8%。而过去只零星发生 ,危害也轻。水稻颖枯病菌 Phyllosticta glumarum ( Ell. et tr)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叶点属。只侵害颖花和谷粒。在水稻破口抽穗期开始入侵 ,在广州是 5月下旬始发病 ,流行期在 6月上中旬。被侵染谷粒 ,初在颖壳尖端或侧面产生淡褐色椭圆形小斑点 ,随后病斑扩大变为深褐色 ,病斑间愈合 ,逐渐扩展至谷粒的大部或全部 ,病斑中央色泽变浅 ,最终为灰白色 ,上生许多小黑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