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封闭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生物滤池所采用的软性滤料、弹性滤料、半软性滤料3种生物滤料的特点,对填装这3种滤料的生物滤池处理养殖污水中氨氮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样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加入同体积滤料的3个生物滤池对氨氮的去除能力不同,3个生物滤池的氨氮去除率均随着进水氨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每个生物滤池对氨氮的去除能力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为80 min时的氨氮去除率最高。在该系统中综合考虑水力停留时间及滤料的不同,弹性滤料滤池在水力停留时间为80 min时去除氨氮的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达到53.2%。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使用自主设计的厌氧反硝化器,以斜发沸石为填料,自然挂膜,与循环水养殖系统一级生物滤池串接,探索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应器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反应器对无机氮(IN)、总氮(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低水力停留时间(HRT7.43h)下,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氨氮(NH_4~+-N);高水力停留时间下(HRT≥7.43h),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硝酸盐氮(NO_3~–-N)。当HRT为17.52h时,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最好,NO_3~–-N去除率为77.48%。此后,HRT延长,脱氮效果下降。脱氮效果越好,亚硝酸盐氮(NO_2~–-N)、NH_4~+-N积累越严重,NO_2~–-N最先开始积累。本研究可为厌氧反硝化装备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对于生物絮团处理氨氮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本实验对生物絮团水质及絮团指标、水体中抗生素含量和生物絮团中6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氨氮转化的速率上,初次加药连续监测显示未添加组(A组)、0.5 mg/L硫酸新霉素组(B组)、1 mg/L硫酸新霉素组(C组)和3 mg/L硫酸新霉素组(D组)的氨氮去除速率分别为(3.88±0.02) mg TAN/(g TSS·h)、(2.22±0.03) mg TAN/(g TSS·h)、(2.17±0.04) mg TAN/(g TSS·h)和(1.72±0.02) mg TAN/(g TSS·h),氨氮去除速率A组>B组>C组>D组。而间隔一个休药期(500℃·d)的第二次加药连续监测显示4个组的氨氮去除速率分别为(2.99±0.08) mg TAN/(g TSS·h)、(2.98±0.03) mg TAN/(g TSS·h)、(2.97±0.08) mg TAN/(g TSS·h)和(5.10±0.03) mg TAN/(g TSS·h),氨氮去除速率D组>A组>B组&g...  相似文献   

4.
竹子填料海水曝气生物滤器除氮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滤器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关键水处理单元,主要用于去除水体中水溶性的氮化物.采用人工模拟海水养殖废水,在系统运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h,水温为18~25 ℃,气水比为3∶1,初始C/N=3∶1,pH为8.05~8.53条件下,对竹子填料浸没式生物滤器的挂膜过程和稳定运行阶段系统去除氨氮的运行特性,以及挂膜过程中的硝化细菌群落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NH+4-N浓度条件下,采用竹子填料的生物滤器有较快的挂膜速度,挂膜成功后滤料表面上生长的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氧化细菌的数量分别为4.5×105、1.5×105(光面)和1.1×106 CFU/ml(粗面).具有较高且稳定的氨氮去除效果,氨氮去除效率达到80%,出水浓度小于0.06 mg/L,满足海水循环养殖系统中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低浓度氨氮养殖废水,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不同曝气条件下,分析MBBR处理人工模拟的低浓度氨氮(2 mg/L左右)养殖废水的进出水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变化,探讨HRT和曝气量对MBBR处理低浓度氨氮养殖废水的影响,并以实际鲟鱼养殖废水(氨氮浓度0.5~1.5 mg/L)和其他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比较.结果显示:MBBR的最优HRT为6~8 min,最优曝气量为180 L/h,相应的氨氮去除率为70% ~ 75%,氨氮去除负荷为560~700 g/(m3.d),填料生物膜厚度为26~38 μm;膜表层结构多样,物种丰富,膜生长良好.该反应器对处理低浓度氨氮养殖废水具有的高效能力.  相似文献   

6.
氨氮急性胁迫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96 h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血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水温为(19.0±0.5)℃、pH为7.85、盐度为29.5和溶解氧为(7.8±0.2) mg/L的环境条件下,平均体重为(163.90±15.31) g的大菱鲆幼鱼,总氨(TAN)和非离子氨(NH3-N)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9.73和0.64 mg/L。氨氮浓度、暴露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血浆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tiso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碱性磷酸酶(AKP)和血糖(GLU)含量/活性都存在显著影响;血浆EPI、SOD、GSH、AKP和GLU随氨氮浓度升高响应时间提前,EPI、皮质醇、AKP和GLU随暴露时间延长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致死高浓度胁迫(TAN浓度70.96和84.11 mg/L)下,血浆SOD和GSH在胁迫期(12 h)内快速升高,GLU快速升高(4 h)后急剧降低(12 h),暗示氨氮急性致死的原因与氧化应激损伤、生理代谢紊乱和呼吸功能受损有关。本结果可为大菱鲆大规格幼鱼的养殖管理和行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降低活鱼水体氨氮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密封静水式测定仪,探讨了低温、MS-222对鲫鱼排氨率的降低作用及盐改性沸石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延长鲫鱼运输贮运的保活时间。结果表明,温度、麻醉剂(MS-222)、改性沸石对水体氨氮的降低都有显著的作用。10~30℃范围内,鲫鱼的排氨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P<0.01),水温30℃时的排氨率是10℃时的5.11~6.44倍,排氨率与水温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c+b1X+a1X2,温度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鲫鱼排氨率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MS-222质量浓度0~80mg/L范围内,鲫鱼的排氨率随MS-22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MS-222质量浓度为80mg/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0mg/L)相比,排氨率降低了54.1%~51.1%,MS-222质量浓度与排氨率的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式Y=-c-b1X+a1X2表示。经NaCl浸泡的沸石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大于60g/L后,去除率渐渐趋于稳定,采用加热方式,NaCl质量浓度80g/L时氨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并在24h内持续地保有对氨氮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氨氮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对其肝、鳃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急性毒性和胁迫试验,探讨氨氮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急性毒性及对其肝、鳃超微结构的影响,为其养殖水质指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1)℃、pH (8.1 ±0.1)、溶解氧(6.5±0.5)mg/L时,水中氨氮浓度越高,泥鳅的死亡率越高,其96 h LC50总氨浓度(TAN)为164.4 mg/L,非离子氨(NH4+-N)浓度为2.22 mg/L.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氨氮浓度的变化,试验组泥鳅鳃组织在21 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50 mg/L和150 mg/L浓度组的泥鳅鳃丝表面出现分泌物,细胞水肿;250 mg/L组鳃丝表面分泌物增加,鳃小片聚拢,上皮细胞水肿加剧;450 mg/L组鳃上皮坏死.泥鳅肝脏细胞超微结构在不同氨氮浓度下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50 mg/L和150 mg/L组的泥鳅肝脏细胞线粒体扭曲变形,细胞核变形,核膜肿胀;250 mg/L组肝脏细胞胞浆空泡化,残存细胞器的结构不完整;450 mg/L组出现大量肝脏细胞凋亡.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不断升高,鳃组织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受损程度逐渐严重,且损伤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9.
使用悬浮式生物反应器(suspendedgrowthreactor,SGRs)研究了生物絮团粒径对絮团的硝化氨氮能力和同化氨氮能力的影响。硝化作用条件下,未分筛组、粒径大于等于50μm的絮团组(≥50μm组)和粒径小于50μm的絮团组(50μm组)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去除速率分别为(1.33±0.01) mg TAN/(g TSS·h)、(1.62±0.04) mg TAN/(g TSS·h)和(1.64±0.06) mg TAN/(g TSS·h);同化作用条件下,三组的TAN去除速率分别为(2.83±0.08) mg TAN/(g TSS·h)、(3.34±0.12) mg TAN/(g TSS·h)和(3.52±0.12) mg TAN/(g TSS·h)。≥50μm组与50μm组的TAN去除速率、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和总氮(total nitrogen, TN)的最终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检测了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粗蛋白(crude protein)、总脂肪(crude fat)、氨基酸(amino acid)、脂肪酸(fatty acids)、粗灰分(crude ash)、碳氮比(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C/N)、挥发性悬浮固体(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VSS)和活性污泥比好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 SOUR)等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絮团粒径对硝化氨氮、同化氨氮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对絮团的营养价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滤池模拟装置,以实际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4种常见有机碳源(葡萄糖、乙醇、红糖和淀粉)及不同碳氮比对有机物去除、硝化反应和异养反硝化作用等生物滤池主要净化过程的影响.碳源初选结果显示,同种碳源下,当C/N从0升高至6过程中,生物滤池对TAN(总氨氮)的去除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C/N较小时,各组对NO2--N的去除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随着C/N继续升高,NO2-N去除率则显著降低(P<0.05);乙醇组除外,其他3组随着C/N升高,CODMn去除率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各组NO3-N和TN去除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变化显著(P<0.05),当C/N=4时,分别达到最高值.碳源复选结果显示,在C/N=4条件下,分别添加有机碳源(乙醇、淀粉、红糖和葡萄糖)的4组对TAN、NO3--N、TN和CODM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NO2--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3.59%;添加乙醇,生物滤池对水体中TAN、NO2-N、NO3-N和TN的去除效果优于其他3种碳源.研究表明,当C/N=4时,乙醇作为外加碳源能很好地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复合微生物制剂去除氨氮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质量浓度微生物制剂、不同氨氮质量浓度、不同温度与pH等条件下,复合微生物制剂去除氨氮的效果.试验表明,复合微生物制剂对改善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具有明显作用.结果显示,使用复合微生制剂的最佳质量浓度是10.0 mg/L,在氨氮质量浓度为4.44 mg/L、温度为35℃时制剂的氨氮去除率最高,在碱性的环境中去除氨氮效果优于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12.
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淡水养殖集约化规模的扩大,水体氨态氮及亚硝态氮的控制成为水质控制的关键。本文由水体的氮循环过程浅析了养殖水体氨氮积累的成因及危害,综述了淡水养殖中利用生物方法降低水体氨氮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3.
Ramsey  Dean  Timothy  Walter  Greg  Marc  Terence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9,41(1):28-34
A photo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PECO)3 device was developed for converting aqueous ammonia into nitrogen gas. The device uses a germicidal UV lamp to activate a titania (TiO2)-coated anode (photoanode) that is connected to a titanium or platinum wire cathode to form an electrolytic cell. When a small bias (2 V DC) was applied between the anode and cathode, ammonia (−3 oxidation state) was oxidized primarily into nitrogen gas (0 oxidation state) rather than nitrite (+3 oxidation state) or nitrate (+5 oxidation state). The ammonia oxidation rate changed as a function of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titania coating on the anode, the salinity of the water, the applied voltage, and the disruption of boundary layers near the photoanode surface. There was no ammonia removal in water without at least some NaCl in solu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device works by converting chloride ions into chlorine and hypochlorous acid, which then react with ammonia to form nitrogen gas. Varying the pH between pH = 5 and pH = 10 had no effect on the rate of ammonia removal. A continuous flow-through PECO reactor was tested using aquariums spiked with ammonium chloride or stocked with seawater-adapted tilapia fed a high protein diet, and found to effectively remove ammonia and limit nitrite and nitrate accumulation in the tanks.  相似文献   

14.
用氯化铵和曝气自来水设置0(对照)、40、80、120、160、200、240 mg/L共7个氨氮质量浓度梯度,进行96 h的氨氮对(12±1.6)g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存活和摄饵影响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96 h40 mg/L氨氮质量浓度组蟹存活率(100%)与对照组(0 mg/L)差异不显著,但8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0 mg/L)蟹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24、36、48、60、72、84、96 h,氨氮对合浦绒螯蟹的LC50值分别为405.889、280.942、245.845、211.232、177.588、162.561、134.089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3.409 mg/L。120mg/L组的蟹存活时间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160 mg/L组蟹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4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相对摄饵量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15.1~17.3℃,pH 7.88~8.15,盐度32.17‰~32.28‰,溶解氧6.40~7.40 mg/L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水法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体质量(2.86±0.43)g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幼体中毒后体色变暗,对外界刺激变得不敏感,最后身体缩成一团或细线状。随着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升高死亡率逐渐升高,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氨氮对单环刺螠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0.79 mg/L(95%置信区间557.62~691.11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2.08 mg/L,对应非离子氨浓度为13.85 mg/L(95%置信区间12.44~15.42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39 mg/L;亚硝酸盐对单环刺螠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43.90 mg/L(95%置信区间223.10~266.6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4.39 mg/L。非离子氨对单环刺螠幼体毒性大于亚硝酸盐毒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脱氮的分子机制,筛选枯草芽孢杆菌对氨氮的分子生态学应答相关候选基因及small RNA(sRNA),本研究对处于富含氨氮环境和对照组的枯草芽孢杆菌R47进行原核链特异性转录组及sRNA分析,并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平均每个测序样本得到约1.40×107条reads。对照组与处理组DESeq2分析得到3918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富集在KEGG数据库中的176个信号通路,其中,包括8个与适应富含氨氮环境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菌双组分系统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等),同时发现,epsA、tasA、sinR、glnR、glnA、tnrA和ureABC基因可能参与枯草芽孢杆菌对氨氮的应答过程。经sRNA分析获得已注释的枯草芽孢杆菌sRNA 62条。对sRNA靶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有3960个对应的潜在靶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运输和新陈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转录过程,其中,sRNA2073和sRNA2182对应的靶基因分别为sinR和tnrA。Real-time PCR结果显示,argH、codY、argG、glnA和gl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枯草芽孢杆菌污水脱氮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氨氮是养殖水体主要的控制指标,自养硝化过程将水体中的氨氮经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是水体中氨氮最常见的一种转化途径,也是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用的氨氮控制方式。根据国内外关于循环水养殖水体中自养硝化过程的研究报道,结合养殖水体特征,分析了利用固定膜式自养硝化过程控制养殖水体氨氮的优势和劣势、水产养殖过程中影响自养硝化效率的因素以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自养硝化过程的建立进行重点介绍,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利用3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引进群体,采用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建立9个自繁和杂交组合F1代,比较幼虾对高氨氮和低溶解氧的耐受性,分析各交配组合杂种优势,采用线性模型均数加权二乘分析法估算凡纳滨对虾高氨氮和低溶氧抗逆性状的配合力,评估亲本及子代的耐受性能。结果表明,9个群体对氨氮(NH3-N)和溶解氧(DO)胁迫的耐受性均存在显著差异,杂交子代耐高氨氮和耐低溶氧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范围分别为14.09~42.57和1.860~26.18、-52.48~31.39和-54.34~24.66;杂交后代耐受性的表现受到父本、母本一般配合力以及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共同影响,美国夏威夷SIS群体(UH)耐高氨氮和低溶氧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分别为0.144 2和0.089 9;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美国迈阿密SIS群体(UM)和美国夏威夷SIS群体的杂交组合(UM×UH)为强优势组合,存在较强的抗逆非加性效应,杂交优势明显,可为进一步家系选育提供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20.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氨氮在水中的存在及危害 氮元素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氨氮(包括分子态NH3和离子态NH4 )和氮气.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水中的氨氮和硝酸氮,水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氮,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被分解,氮又回到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