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元荡湖水域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对元荡湖水域水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于2013年对元荡湖水域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后生浮游动物共有11属20种,包括轮虫11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唇形叶轮虫(Notholon lab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尾猪吻轮虫(Dicranophorus caudata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毛饰拟剑水蚤(Paracyclops fimbriatus)和模式有爪猛水溞(Onychocamptus mohammed)。调查数据显示,元荡湖后生浮游动物生物密度最高峰出现在秋季,达184.7 ind/L,生物量最高峰在春季,达1.193 mg/L。[结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轮虫B/T指数、后生浮游动物E/O值和污染指示种等综合判断,元荡湖水域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浮游动物是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稻田水体生态环境监测和农田食物网结构功能分析有重要的参考指示价值。通过分析赣北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为评估水稻栽培管理措施中农药施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3市6县区的9个样点,对稻田农药区和无农药区的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江西赣北地区稻田水体浮游动物共有53属107种,主要类群为轮虫有43属90种,占种类总数的84.1%;9处采样点主要优势种有桡足类无节幼体、广布中剑水蚤、囊形单趾轮虫、十指平甲轮虫和纵长晓柱轮虫,不同采样点优势种构成变化明显。综合比较各样地农药区与非农药区显示,非农药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和个体丰富度总体高于农药区,多数采样点非农药区的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丰富度(ds)相对高于农药区。【结论】稻田水体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为主,其次是桡足类,枝角类最少。农药施用对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评估区域稻田水体生态系统浮游动物结构和稻田水肥农药管理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蟹生态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河蟹生态养殖对池塘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4至10月采集了上海松江泖港地区河蟹养殖池和水源水体的后生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了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共检测出后生浮游动物59种,其中优势种14种。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裂痕龟纹轮虫、暗小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尾三肢轮虫;枝角类优势种为长肢秀体溞、短尾秀体溞、蚤状溞、长额象鼻溞和圆形盘肠溞;桡足类优势种为锯缘真剑水蚤、跨立小剑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养殖池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562.7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97~2.36。水源轮虫平均生物密度为388.69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56~2.20。养殖池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70.59 ind/L,平均生物量为4.56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34~2.18。水源枝角类平均生物密度为37.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37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1~1.97。养殖池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275.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10.4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26。水源桡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55.07 ind/L,平均生物量为7.3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25~2.11。综上所述,河蟹养殖池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水源,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淮南焦岗湖湖心设置采样点,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逐月采集浮游甲壳动物进行鉴定和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1年内采集到的甲壳类浮游动物共计10属22种,其密度范围在0.4~172.0ind./L,月平均密度为28.8ind./L,其中以短尾秀体溞、颈沟基合溞、寡刺秀体溞、台湾温剑水蚤和剑水蚤幼体为优势种,其丰度在生长季(春、夏、秋)较高.浮游甲壳动物桡足类密度普遍大于枝角类,4个季度均以剑水蚤幼虫的丰度最多.  相似文献   

5.
于2015年枯水期(1月)、丰水期(7月)对普定水库进行2次采样调查,分析普定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共鉴定后生浮游动物28个种(属),其中轮虫个18种(属),占总物种数的64.29%,桡足类3个属,占10.71%,枝角类7个种(属),占25.00%。枯水期优势种为腹尾轮虫(Gastropus sp.)、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丰水期优势种主要为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腹尾轮虫(Gastropus sp.)、疣毛轮虫(Synchaeta sp.)、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镖水蚤(Diaptomidae sp.)、无节幼体(Naupliu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枯水期、丰水期总丰度分别为477.84、918.18 ind/L,枯水期、丰水期总生物量分别为0.58、5.04 mg/L。通过现存量法、优势种指示法、多样性指数法和理化分析法综合评价发现,普定水库正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对夜郎湖水库后生浮游动物及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7种,其中,桡足类2种,枝角类3种,轮虫类12种.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Müller))、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Gosse)、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 Ehrenberg)、透明溞(Daphnia hyalina Leydig)、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O.F.Müller))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Uijanin).后生浮游动物数量为0.2~570.0 ind/L.利用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理化指标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综合评价,该水库水质为Ⅰ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究泰兴姚王高沙土地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功能类群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8年6—10月对泰兴市江源农牧有限公司3个幼蟹培育池和水源进行调查.试验设置幼蟹塘组和水源组,对这两组的水质因子、浮游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监测,并采用单样本t检验法对水质、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试验鉴定出52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22种,优势种5种(壶状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镰状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枝角类17种,优势种5种(长额象鼻溞、方形网纹溞、角突网纹溞、老年低额溞和蚤状溞);桡足类13种,优势种4种(近邻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无节幼体).其中幼蟹塘1、幼蟹塘2和幼蟹塘3分别为42,42和39种,水源为38种.整个养殖过程期间,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91~871,55~326和86~364 ind/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为74~538,57~269和74~286 ind/L.幼蟹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018~0.703,2.373~23.472和3.865~16.576 mg/L;水源的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的生物量为0.013~0.329,1.219~18.641和3.118~12.723 mg/L.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与水源组差异不显著(P>0.05),幼蟹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总体高于水源.幼蟹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3.068~4.089,0.742~0.831和2.850~4.172;水源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3.257~4.052,0.729~0.862和3.194~4.433.幼蟹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体低于水源.[结论]幼蟹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pH、CODMn、N和P等水环境因子影响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参照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指标标准,幼蟹塘区水质可归为轻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8.
李冀刚  吴莹莹 《农业与技术》2014,(3):178+180-178,180
2007年7月8日(丰水期)和2008年1月29日(枯水期)在品清湖设6个采样站位,通过对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和了解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生物量、优势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调查结果表明:丰水期主要优势种为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 Dana)和短尾类蚤状幼虫(Zoea larva),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 Giesbrecht)和小纺缍水蚤(Acartia negligens Dana),2个季节优势种差异明显。2个季节调查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于中高等水平。  相似文献   

9.
东湖水库浮游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湖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浮游生物45种(属),其中浮游植物28种(属),浮游动物17种(属)。春、夏、秋、冬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53、4.431、4.832、1.06mg/L,硅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头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355、3.58、2.672、0.321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优势种(属)为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剑水蚤(Thermocyclops)。  相似文献   

10.
2016年4、6、8、10、12月和2017年3月,对湖南省浏阳市株树桥水库进行6次浮游动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水库中有浮游动物102种,其中原生动物31种、轮虫2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7种,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采样调查中鉴定出的种类依次减少,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的种类数均在春季达最高值,桡足类的则在夏季达最高值,主要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裸腹溞属(Moina sp.)、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中华似玲壳虫(Tintinnopsis sinensis)、哲水蚤属(Calanus sp.)等10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2.27 ind./L,变化范围为6.9~304.5 ind./L,枝角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依次降低,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平均生物密度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总生物量为2.13mg/L,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群类别可分为2大类群,细分为3小类群,高锰酸钾指数、溶氧和可溶性正磷3种水质指标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类别的影响相关性最高;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27、0.56和1.53;株树桥水库年均水温为21.23℃,年均透明度为2.09 m,年均pH值为7.45,水体总体呈弱碱性,年均叶绿素含量为18.67μg/L,高锰酸钾指数和溶氧、总磷、总氮、可溶性正磷、铵态氮含量年均值分别为2.11、7.32、0.03、1.75、0.02、0.11mg/L,综合各水质理化因子和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显示,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水平,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11.
席运官  陈瑞冰  徐欣  魏琴  李菊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12-16414,16443
[目的]研究有机与常规水稻生产径流污染状况。[方法]定点采样测定总氮、总磷和COD,比较2种水稻生产方式排水污染物浓度。[结果]有机水稻生产可降低排水中氮的排放,西渚常规稻田排水中总氮浓度最高是有机的8.0倍;稻田排水中,磷的含量总体上较低(0.019-0.176mg/L),常规稻田排水中总磷浓度有高于有机水稻田的趋势,但有机稻田也会出现总磷高于常规稻田的风险;有机水稻生产由于采用"稻鸭共作"模式,排水中COD浓度总体上有高于常规大田的趋势。[结论]有机水稻种植要适当控制稻田鸭子的放养数量或改变放养方式,以避免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免耕稻田田面水磷素动态及其淋溶损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免耕和翻耕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的淋溶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是免耕+不施肥(NT0)、翻耕+不施肥(CT0)、免耕+复合肥(NTC)和翻耕+复合肥(CTC)。结果表明,施磷肥显著提高稻田田面水以及渗漏水各形态磷浓度。施磷肥2d后田面水总磷(TP)浓度、颗粒态磷(PP)浓度和溶解磷(DP)浓度即达到最大值,此后由于水中颗粒或表土对田面水磷素的固定,磷素的淋失,水稻生长吸收及前期的稻田排水和灌水稀释,1周后迅速降低并趋于稳定;渗漏水TP浓度和溶解磷(RP)浓度在施磷肥2d后达到最大值,渗漏水TP浓度在施肥后一个半月达到最低值,而渗漏水RP浓度在施肥4d后就降低到最低值。处理NTC田面水TP、DP与PP显著高于处理CTC,而处理NT0与处理CT0之间无差异;与翻耕相比,免耕不影响渗漏水TP与RP浓度及磷下渗淋失。对田面水磷素及渗漏水磷素变化动态分析表明,施磷肥后的1周左右是控制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以汕优63、武育粳3号水稻品种及稗草、异型莎草和鳢肠杂草为试验材料,采用乙草胺和苄·乙·甲2个除草剂品种各2种剂量、3个水层深度对试验材料进行处理,分析水层深度对稻田杂草化除效果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上述2个除草剂及参试剂量,在4cm水层和12cm水层时能有效提高对稗草、异型莎草和鳢肠的防除效果;施用除草剂后,对水稻的株高和地上部生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12cm水层处理抑制最大,4cm水层处理次之,0cm水层处理抑制最轻;在抑制水稻顶端生长的同时,水稻茎蘖数有一定增加。综合除草效果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4cm水层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优于0cm和12cm水层处理。本文还分析了水层深度×剂量×除草剂品种在抑制不同水稻品种营养生长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对稻鸭共生稻田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生生物种类组成上看,稻田水体中藻类植物共39属,水生动物共33属,都以对照为最高。藻类植物在数量上以对照为最高,为6.075×106ind/L,显著高于放鸭小区,在生物量上以放4只鸭为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不同藻类构成比较分析,在数量上以硅藻、蓝藻和绿藻占优势,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3.96%、29.45%和23.58%,在生物量以蓝藻和裸藻占优势,它们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23%和26.72%,养鸭后绿藻的优势度下降,裸藻、蓝藻优势度上升。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其数量上以原生动物优势,而生物量上以蚌虫占优势。在多样性方面,藻类植物以水源区和放4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都为2.03,水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以放6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65。可见,稻鸭共生增强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5.
旨在明确助剂激健与机插秧稻田除草剂减量混用是否对机插秧水稻安全以及是否具有增效作用。本试验比较了机插秧稻田3种封闭除草剂配方和3种茎叶除草剂配方的常量处理和相应配方减量40%添加激健处理对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机插稻安全性影响。结果表明,供试除草剂配方常量处理与减量处理均对机插秧水稻安全,封闭除草剂配方35%丙噁·丁草胺胺EW+19%氟酮磺草胺SC 组合和茎叶除草剂配方3%氯氟吡啶酯EC+100g/L氰氟草酯EC组合、10%噁唑?氰氟EC+38%二甲?灭草松AS组合、60克/升五氟?氰氟草OD+38%二甲?灭草松AS组合的常量处理与减量处理对机插秧稻田杂草均有较高防效,且常量处理与减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激健助剂对机插秧水稻杂草防除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28%丁草胺·吡嘧磺隆WP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8%丁草胺·吡嘧磺隆WP 226.8~525.0 g(a.i)/hm2对水稻移栽田的稗草、鸭舌草、节节草、异型莎草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合密度防效和综合鲜重防效优于对照药剂60%丁草胺EC和10%吡嘧磺隆WP;并能有效降低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吸收,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用天然饵料培育鲤、鲢、鳙、草鱼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年(1989~1991)在总面积48.4亩的12口土池塘中放养鲤、鲢、鳙、草鱼苗(12~20万/亩),采用施肥培养天然饵料、人工投饲(豆浆)和二者结合3种方法饲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规格适宜、营养全面、可得性强,用其培育上述几种鱼苗既经济简便,又可使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