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并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与阐述;结合分析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化视角看待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明确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定位分类、内容挖掘、项目开发,明确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发展,以及乡土文化兴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土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更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契合。根植于乡土的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沃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然而受城市强势文化的同化,乡土文化的特色逐渐被掩埋,乡村基础教育也逐渐失去了根基。因此,必须重视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改变远离乡土生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千篇一律的乡村复制品反映的不仅是疏离感和审美疲劳,更是乡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为了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苏省常州市牛马塘田园乡村为例,实证调研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显示,牛马塘田园乡村建设存在风格不协调、景观风貌不一致的设计问题以及乡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的人文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传承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融合创新的建设理念,三是要通过挖掘产业实现乡村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最终在尊重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正在发生变革,从表象而言,顶层设计、微观建设、场景营造、制度规划出现系统性更新,而根本的是乡村正处于落后到可持续发展的转折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农村遗留问题的解决与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未来乡村建设应运而生,各地在积极探索,但是普遍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从乡村振兴到未来乡村建设,文化领域的治理不容忽视,也是乡村发展命题的应有之义。未来乡村建设要关注乡土文化与乡村发展前景的价值契合、路径关联、目标趋近,进一步通过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完善未来乡村的产业、治理、邻里场景,保障村居的未来智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熊超  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3,(9):120-122+159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产品趋同、特色丧失等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特色塑造的方式方法展开探讨。认为乡村旅游特色是需要根植在乡土文化土壤之上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以南京市龙袍新城长江社区乡村旅游策划为例,提出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元素价值评判、“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塑造方法,以期对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有利于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是长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后,除了经济上要带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更应该意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只有全面理解乡村文化建设内涵,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具备文化软实力。通过简述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现状,分析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为乡村振兴下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而文化也只能依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文章首先对乡村小学语文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概述,而后分析了现阶段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中存有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进一步促使乡村小学语文乡土文化教育质量得到高效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化建设相关理念为基础,结合管理学理论,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土文化资源具备的价值,并根 据乡土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从维护乡土资源的纯洁性、重视对乡土资源的评价、加大对相关资源的保护力度 三方面对发展乡土文化资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乡土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科学导向,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乡土文化的剖析以及现状研究,积极总结美丽乡村在乡土文化导向下的建设有效措施,目的在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黄钰莹  贾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70-173
乡土文化凝聚着整个村落的历史积淀.随着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乡土文化资源日益消逝.该文从乡土文化视角研究了浦江嵩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嵩溪村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整体精神风貌,为文化自身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但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政府的引领力不足、乡土文化渐行渐远、乡风文明尚待重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位、现代性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发挥阙如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其引领作用;重振乡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发挥主体力量,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合力”;完善现代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场域意义,来提升乡村整体的精神风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IS模式方法,通过文化挖掘、图像衍生、符号引入和景观表达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从自然地理环境、农业形态、传统聚落特征和地域文化意象4个方面对成都乡村地域系统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建构了成都乡土文化符号体系,进而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2个层面探讨对成都乡村民宿的景观表达方法,为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现象,指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的是生产功能的城市化,形态与文化的本土化与乡土化。其次,概括了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特征。最后,说明了乡村景观建设的乡土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乡村文旅视角下,以浙江丽水岩下村的乡土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乡 村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方向,让景观设计更具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风文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民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意义重大。目前乡村文化建设遇到乡土文化元素流失、原始生态文化资源被破坏、乡村文化发展滞后、缺乏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精神文化价值引领,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增加政府投入,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共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柔性工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制度文化,构成了乡村治理活动的组织补充,在农村社会中形成集体意识和社会公约,克服科层制制度安排的局限;村民婚丧嫁娶形成的“半熟人社会”人际网络和社会互动演化为乡村治理活动的情感纽带和感性力量;周期性复现的节日庆典形成的物质、情感、信息交流网络强化了乡村治理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产生的强大内生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乡土人才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目前泰州市乡土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乡土人才外流日趋严重、乡土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乡土人才价值难以彰显、乡土人才制度尚不健全等问题。提升乡土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实效,需要从优化引才体系、丰富培养形式、强化产业引领、构建服务体系等方面,因地制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建设,而是一个综合复杂工程。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美丽乡村中建设保护乡村自身的乡土文化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景观出现,成为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话题。围绕乡土景观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探索出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规划中价值与意义,以及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手法,从而我国的乡村的建设提供具有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文化基石,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流失,乡土风貌日益消逝,乡土风味逐渐变味。但在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民艺体验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颇受广大游客青睐。在湖北钟祥,以"觅乡愁,归本真"为目标建设的莫愁村向世人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莫愁村为例,探讨莫愁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问题,并针对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不彻底、不纯粹、缺少特色、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