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林采取错位块状间伐改建中华杜英林适宜面积大小及其经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现有马尾松林可以采取错位块状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建为中华杜英林。错位块状间伐改建中华杜英林间伐面积选择64~100 m2较为适宜。错位块状间伐面积100、60 m2处理造林保存率较高,高径生长正常,错位块状间伐面积100 m2处理与错位块状间伐面积25、225 m2处理绿量间达到极显著差异;错位块状间伐面积64 m2处理与错位块状间伐面积25 m2处理绿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差异,错位块状间伐面积64 m2处理与错位块状间伐面积225 m2处理绿量间达到显著差异;其他处理间绿量差异不显著;六年生中华杜英林中滞尘量最大的是错位块状间伐面积100 m2处理,滞尘量15.273 g/m2,比错位块状间伐面积25、64、225 m2处理滞尘量分别增加54.4%、15.6%和31.5%。错位块状间伐后更新中华杜英林可以在类似生态公益林改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建设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69-171
通过对马尾松林进行林冠下套种、隔带6m皆伐造林、30m×30m块状皆伐造林3种方式种植小叶榕、香樟、山杜英、枫香,分析3种方式造林的小叶榕、香樟、山杜英、枫香四个树种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以及林冠层、林下植物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林分总持水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采取不同方式种植阔叶树的当年成活率相差不大,而4 a后的保存率差别明显,林冠下套种方式的造林保存率较低、阔叶树生长不良,而隔带造林的林木生长好,造林保存率也高,块状造林的效果也较理想,套种阔叶树比马尾松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林分总持水量平均比马尾松纯林提高23.8%,隔带种植与块状种植分别比林冠下套种香樟的林分提高11.5%和10.0%。  相似文献   

3.
不同抚育方式对马尾松林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证造林成活率以及马尾松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分析不同抚育方式对6~9a生的马尾松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造林保存率产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抚育方式对马尾松造林以及林分的生长都有明显的影响;相对集约经营的抚育方式对马尾松林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营造在不同坡位和造林密度的7a生杂种马褂木林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杂种马褂木适应性强,7a生林分保存率达98%以上;平均单株树高、胸径和立木材积分别为5.21m、5.9cm和0.010 208m3;马褂木单株生长受到坡位和造林密度的显著影响,其在较低密度、下坡生长最优;造林密度对7a生杂种马褂木林分单位蓄积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采伐和炼山对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科学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37年生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运用PCR-DGGE技术对采伐、炼山前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采伐和炼山可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其中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下降13%-47%,多样性指数降低12%~17%,均匀度指数降低0.3%~7.0%;采伐与炼山处理之间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采伐和炼山导致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补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补植枫香、马褂木、油桐3种阔叶树种,同时设置无补植的对照,以测定补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后补植枫香和油桐的林冠层水分有效截留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4.77和3.75 t·hm~(-2),而补植马褂木的林冠层水分有效截留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补植油桐的枯落物层水分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对照,为3.29 t·hm~(-2),其他2种补植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种补植处理均提高了马尾松林灌草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综合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持水能力发现,不同处理的水分有效拦蓄量排序为补植马褂木补植油桐补植枫香无补植.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顺昌国有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例,纳入固碳的机会成本,借鉴范库滕(Van Kooten)、理查德(Richards)、斯托克斯(Stokes)方法,构建森林固碳成本模型,分析利率、造林成本、木材价格、采伐成本变动对固碳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包含木材收益时,杉木、马尾松林分的固碳成本,均大于不包含木材收益时的固碳成本.杉木、马尾松林分的固碳成本,分别在林龄10、7 a时达到最低(3364.69、2959.37元·t-1);在林龄为30 a时,杉木林分的固碳成本(6292.11元·t-1)是不包含木材收益(313.52元·t-1)的20倍,马尾松林分的固碳成本(6399.15元·t-1)是不包含木材收益(515.67元·t-1)的12倍.②无论是杉木林分,还是马尾松林分,固碳成本,与造林成本、木材价格呈正相关,与利率、采伐成本呈负相关;但杉木林分的固碳成本,对利率、采伐成本的敏感性大于马尾松林分的固碳成本,对造林成本、木材价格变动的敏感性小于马尾松林分的固碳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亚美马褂木在广西北部的生长表现.【方法】连续4 a对20个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生长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对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估算各性状重复力、变异系数和性状间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最后以树高和胸径为选择指标,基于聚类分析结果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亚美马褂木树龄4 a时,有5个无性系保存率大于对照(CK);无性系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个生长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均大于0.7,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3.91%、5.35%、11.25%;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初选出LH16和LH18号2个优良亚美马褂木无性系,与对照(CK)相比,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均值分别为11.99%、14.34%、32.19%.【结论】LH16和LH18号无性系在广西北部生长表现优良,可在后续马褂木造林中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非松林采伐迹地上应用成对比较试验设计,探讨接种彩色豆马勃菌根菌对马尾松造林及造林后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苗木接种彩色豆马勃菌根菌后,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并显著促进幼林生长,可在今后马尾松造林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清华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144-145,212
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与火力楠单行、带状混交及马尾松纯林造林对比试验,对10年生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大于纯林,火力楠对马尾松生长起着辅佐作用.采用马尾松与火力楠带状混交,各个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与马尾松纯林相比较,带状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优势,混交林林内小气候条件适宜,土壤理化性质良好,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明显.马尾松与火力楠单行混交,马尾松保存率和生长量不如带状混交类型.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   

12.
该文针对塞罕坝机械林场3.5万hm2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以林地基本土壤水肥特征为基础,从整地、造林季节、苗木质量、栽植深度及栽前苗木处理等5个方面,深入研究提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苗木保存率的技术措施,优化不同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的造林更新技术。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进行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缓解土壤酸化和促进营养归还,造林季节最好选择春季或秋季,壮苗在高度上应大于30cm,造林时埋土深度至原土印时效果最佳,造林苗木使用ABT生根粉50mg/kg溶液药剂浸根,对造林保存率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酉华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优良树种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楸树、马褂木、白玉兰、香樟、栾树等树种完全适合于林场迹地更新造林;迹地更新山场可通过营造阔叶林,逐渐达到恢复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华山松更新造林中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用传统的华山百日苗造林方法在高海拔山区更新营造华山松林存在保存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分析、对比、实践的方法与措施,找出造成保存率低下的原因、因素,提出通过改变整地方式、加强抚育等措施,以提高华山松更新造林的保存率,从而达到造林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米老排树种生物学特性,探索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其天然更新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按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设计3种采伐处理(TA:带状皆伐作业,皆伐迹地带宽约为100 m,顺坡长度大于100 m,两侧不采伐保留带宽度均不少于30 m;TB:沿顺坡方向带式渐伐,渐伐带宽约50 m,渐伐后林分保留密度120 ~ 150株/hm2;TC:皆伐,作业面积4.0 hm2)和1种对照CK处理(沿顺坡方向,保留宽度为50 ~ 100 m的不采伐保留带),每个处理布设3块样地。基于数据处理系统(DPS14.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作业后天然更新幼树的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等进行分析。  结果  (1)在采伐与抚育作业2年后,所有采伐处理迹地天然更新幼树(树高 > 1.3 m)的更新效果均可达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更新密度大于3 000株/hm2,更新频度大于60%),但仅有TC处理种子更新幼树的更新效果达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2)在带状皆伐迹地内,米老排天然更新效果随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仅能在距林缘18 m范围内(单侧林缘距离范围)达到天然更新良级标准。(3)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前者米老排天然更新的效果远高于后者。(4)在0 ~ 10 m尺度内,米老排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多为非单一的分布类型,并呈规律性变化(先呈聚集分布,随后再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结论  (1)在采伐处理与对照处理样地之间,采伐与抚育措施对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类型影响不明显,对促进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极显著(P < 0.01),对改变种子更新幼树的径级分布作用明显。(2)在米老排人工林落种高峰期(其落种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外的带状皆伐作业,其作业的带宽宜控制在36 m内。(3)光照是影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落种在空旷地易萌发),采用皆伐、渐伐与带状皆伐均可有效实现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常规营林措施对人工马尾松林分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按照未采伐、除灌、伐除非马尾松、伐除优势马尾松4种营林措施建立固定监测样地,分析了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并运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3个林分结构参数,研究不同营林措施处理对马尾松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马尾松林物种组成和优势程度存在明显影响,乔木层生物多样性降低,林下灌草层多样性明显提升。除灌对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未造成显著改变,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均提高了林分空间结构的聚集程度,且林木平均聚集程度随着采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不同营林措施对林分整体大小分化程度影响不大,但采伐明显改善了林分的混交程度。单纯调整某个树种或单个层次的结构来开展森林经营,不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根据各树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功能地位来综合确定采伐木和保留木,并采用中度择伐强度更有利于林分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有丰富的松木资源,各地分布有马尾松、黄山松、赤松、黑松等。因国家经济建设和自然更新造林之需,每年均需采伐大量指标松树,但其主要利  相似文献   

18.
对贫瘠土地上的杉木林进行采伐,更新营造马尾松林。在幼林抚育时对伐桩上的杉木萌芽条采取全面除萌、选择性除萌、每桩留单除萌3种处理方式,分析对比造林10年后3种处理方式下马尾松幼树的树高、胸径、枝下高生长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平均树高和枝下高均表现为:每桩留单除萌选择性除萌全面除萌,且差异性极显著;马尾松幼树的胸径则表现为:全面除萌选择性除萌每桩留单除萌,且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朝阳地区人工采伐带内油松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 ,对影响朝阳半干旱地区人工采伐带内油松天然更新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采伐带内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数量的主导因子顺序为 :采伐带宽度>坡向>坡位>采伐带中的部位 ,影响采伐带内油松更新幼树生长的因子顺序因树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影响采伐带内油松的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采用等带间隔采伐是一种利于天然更新的方法 ,人工采伐带的宽度以10m左右为宜 ,在立地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加宽 ,但最好在20m以内。  相似文献   

20.
火灾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火烧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未火烧马尾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结果表明,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重大影响.土层深度为0-20 cm,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环境受到明显干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加;深度大于20 cm,火烧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与上述相反,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总数低于未烧林,火烧杉木林微生物数量变化幅度较小;在20-40 cm深处,细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真菌数量则略有减少.2种火烧林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受林火干扰,在0-5 cm深处的表层土中,火烧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火烧杉木林,火烧马尾松林土壤真菌的r=-0.6841,细菌的r=-0.5288;火烧杉木林土壤真菌的r=-0.7216,细菌的r=-0.3789.相关分析表明,在显著性水平取0.05时,2种火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层深度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