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选择重庆地区适宜栽种的莴笋品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酸性和碱性土壤氮钾肥配施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重庆地区发展高产优质莴笋生产和合理利用土壤氮钾养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氮钾肥配施处理较N1K0处理(无钾)显著提高2种土壤莴笋产量,其中酸性土增产10.0%~18.1%,碱性土增产11.9%~19.6%,增产率均以碱性土酸性土。2种土壤上莴笋氮肥增产效应在K1(钾肥适量)时较高,钾肥增产效应在N1(氮肥适量)时较高;在N1K1处理(适氮适钾)基础上,N2K2处理(增施氮钾肥)对莴笋产量提高有明显负交互作用。2种土壤氮钾肥配施显著降低莴笋叶和茎硝酸盐含量,莴笋硝酸盐含量以酸性土碱性土,且以莴笋茎莴笋叶。氮钾肥配施对酸性土莴笋叶和茎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对碱性土莴笋叶和茎维生素C含量有提高作用,但差异不显著,2种土壤均以N2K1处理提高作用大;莴笋叶维生素C含量以碱性土酸性土,莴笋茎维生素C含量以酸性土碱性土。酸性土氮钾肥配施以N2K1处理显著提高莴笋叶片蔗糖和总糖含量,以及莴笋茎果糖、还原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大大提高莴笋的食用风味品质;碱性土壤氮钾肥配施以N2K1处理显著提高莴笋叶片葡萄糖、果糖、还原糖、蔗糖和总糖含量,N1K1处理显著提高莴笋茎葡萄糖、果糖、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改善莴笋风味和营养品质。氮钾肥配施各处理在酸性土以N2K1处理、碱性土以N1K2处理显著提高莴笋叶和茎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酸性土N1K2处理显著提高莴笋叶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N2K1处理显著提高莴笋茎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碱性土氮钾肥配施以N1K2处理显著提高莴笋叶和莴笋茎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改善莴笋氨基酸品质性状。综合考虑莴笋产量和品质效应,高氮适钾处理(N2K1)为供试酸性土和碱性土适宜的氮钾肥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2.
施肥对酸性菜园土壤莴笋硝酸盐和叶片养分形态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酸性菜园土壤(强酸性、酸性和微酸性土壤)不同氮磷钾配比及其与硝酸盐复合控制剂配施对莴笋产量、硝酸盐及叶片养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莴笋产量以微酸性土>酸性土>强酸性土,酸性和强酸性土壤上配施硝酸盐复合控制剂可使莴笋显著增产(达6.2%~18.2%),而微酸性土壤则相反。HNK配施硝酸盐复合控制剂在3种土壤上分别降低莴笋茎和叶硝酸盐含量25.1%~76.3%和3.1%~27.7%(微酸性土除外),降低作用以茎>叶,以HNK+C2处理效果最好。莴笋叶片硝酸盐含量以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强酸性土壤,茎中硝酸盐以酸性土壤为最高。莴笋叶片氮、磷、钾形态分别以蛋白氮、非蛋白磷、非蛋白钾为主,HNK配施硝酸盐复合控制剂(HNK+C3除外)提高莴笋叶片蛋白氮占全氮、蛋白磷占全磷和蛋白钾占全钾的比例。莴笋叶片硝酸盐含量与全氮、蛋白氮、全磷、蛋白磷和蛋白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白菜三角早熟五号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氮钾肥配比组合的田间试验,研究重庆地区酸性紫色土和碱性紫色土氮钾肥配施对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生产优质白菜和合理利用土壤氮钾养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氮钾肥配施较N_MK_0处理(无钾)均显著提高白菜产量,其中酸性土增产率为9.4%~16.4%,碱性土增产率为11.7%~19.2%;白菜产量为碱性土酸性土;两种土壤下氮肥的增产效应均优于钾肥。两种土壤氮钾肥配施均显著降低白菜硝酸盐含量(均以N_HK_M处理效果最好),而适量钾肥施用能显著提高碱性土白菜Vc含量。增施氮肥和施用适量钾肥能显著提高白菜糖含量、各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且均以N_HK_M处理最高。两种土壤白菜氨基酸品质性状均以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且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之和占氨基酸总量的一半以上。综合考虑白菜产量和品质效应,N_HK_M处理为供试两种紫色土的最优氮钾肥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K(N15P5K10)基础上分别增施氮肥、磷肥、钾肥、硼肥或有机肥可使莴笋增产19.4%~66.4%,以施用有机肥菜籽粕增产作用最大。有机肥泥炭和菜籽粕处理使莴笋茎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9.3%和18.0%。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莴笋叶和茎维生素C含量,菜籽粕处理莴笋叶维生素C含量增幅最大(为16.5%),泥炭和菜籽粕处理莴笋茎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施钾肥处理对提高莴笋叶还原糖含量作用最大(达10.0%),增施磷肥处理对提高莴笋茎还原糖含量效果显著。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莴笋叶必需氨基酸含量,硼肥( B)处理莴笋叶蛋氨酸/亮氨酸比值最高;泥炭处理对提高莴笋茎蛋氨酸/亮氨酸比值及甜味、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效果最佳。菜籽粕处理莴笋施肥利润最高,增施钾肥处理产投比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增施氮钾和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种莴笋光合特性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增施氮、钾肥3个品种莴笋的净光合速率(Pn)增加,且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双尖”的Pn最低,“大白甲”和“挂丝红”的Pn较高。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尖”光合特性影响较小;“挂丝红”光合特性在低光照下以+K处理正效应较大,中、高光照下以+N处理正效应较大,这与增施氮钾肥对“大白甲”光合特性的效应相反。3个莴笋品种产量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以“挂丝红”>“大白甲”>“双尖”。3个光照强度下,+N、+K处理提高了不同品种莴笋产量。在高光照下,氮、钾增产效率以“双尖”最大,“大白甲”最小;中光照以“大白甲”最大;低光照以“挂丝红”最小。低光照下,莴笋施钾增产效率>施氮;而中、高光照下,“大白甲”和“挂丝红”的施氮增产效率>施钾,而“双尖”则相反。表明低光照下应控制氮肥施用量、适量增加钾肥用量;而在光照强度大的季节或条件下视莴笋(作物)品种特性适量增施氮肥和科学调控氮、钾肥的施用量比,可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莴笋的产量与光合特性密切相关,以Pn、Chla、Ci与产量间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施用氯化钾对脐橙叶片营养、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土壤和植株中氯元素含量与积累状况。  【方法】  以9年生纽荷尔脐橙为试材,于2018—2019年连续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脐橙果园土壤一个为酸性、一个为碱性。氯化钾年施用量处理为250 g/株 (T1)、500 g/株 (T2)、1000 g/株 (T3),以硫酸钾556 g/株为对照 (CK)。在果实成熟期,测定了春梢和秋梢叶片中的N、P、K、Ca、Mg、Cl元素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测产并取样测定了果实品质及Cl–含量,在施肥后测定了0—20和20—40 cm土壤中的Cl–含量。  【结果】  1) 施用不同量氯化钾后果皮、果肉中氯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土壤和叶片中氯元素含量显著增加。T1处理在酸性土中氯元素含量较碱性土中多,与CK相比,T1处理酸性土中氯元素含量平均增加50.20%,而碱性土增加28.02%;T2处理氯元素含量在酸性土与碱性土中相差不大;T3处理氯元素含量在碱性土中大于酸性土中,与CK相比,酸性土增加79.70%,碱性土增加99.36%。2)T1处理下,在酸性土上脐橙春、秋梢叶片氯元素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1.9%和8.0%,在碱性土上分别增加25.5%和12.7%;T2处理下,在酸性土上分别增加51.9%和45.0%,碱性土上分别增加33.3%和19.3%;T3处理下,在碱性土上分别增加109.7%和98.7%,而在酸性土上分别增加63.8%和58.0%。施用氯化钾后叶片中相对叶绿素、氮和钙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钾和部分磷元素含量随氯化钾施用量的增多呈增加趋势,镁元素含量略有下降。3) 施用氯化钾对果实产量、单果重、亮度、黄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部分果实红色度在施用氯化钾代替硫酸钾后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随氯化钾浓度的增高有增加趋势。  【结论】  短期施用氯化钾对果实中氯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土壤和叶片中氯元素含量则显著增加,但均处在安全阈值以内。短期施用氯化钾对柑橘果实产量及品质无显著不良影响,叶片营养受影响较小,因此,酸、碱性土壤脐橙园短期内施用适量的氯化钾代替硫酸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肥料组合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料组合对莴笋产量、品质和叶片养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入等量氮肥的基础上,磷、钾、中量及微量元素和有机肥料平衡施用使莴笋极显著增产(135·8%~177·0%),其增产序列依次为NP1K2MgZnB>NP2K2>NP1K2RM>NP1K2PP>NP1K2Mg>NP1K2>NP2K1。不同肥料组合可降低莴笋叶片硝酸盐含量,以NP1K2MgZnB处理降低量最大,降低最少者为NP2K2处理;茎中硝酸盐含量以NP1K2RM处理降低量最大,NP2K1处理降低最小。肥料组合各处理对莴笋营养品质Vc和氨基酸以提高作用为主,以NP1K2MgZnB处理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最好。莴笋叶片养分形态中,氮素以蛋白氮为主,磷素和钾素分别以非蛋白磷和非蛋白钾为主。不同肥料组合对莴笋叶片氮和磷素形态的效应不一致,对3种钾形态均有提高作用。各养分形态中,氮素仅非蛋白氮与茎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与茎Vc呈显著正相关,与叶氨基酸呈极显著正相关;磷素以非蛋白磷与叶Vc、茎氨基酸呈显著负相关;钾素的非蛋白钾和全钾与叶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硝酸盐为极显著负相关,与叶Vc、茎Vc呈显著正相关,与茎氨基酸呈极著正相关,蛋白钾与茎硝酸盐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Vc、茎Vc、茎氨基酸呈显著正相关,与叶氨基酸呈极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液培条件下养分组成对叶菜硝酸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液培试验研究了养分组成对生菜和莴笋2种叶菜生长、硝酸盐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氮肥用量相等时,增施肥和钼肥,降低营养液NO3^-N与NH4^-N比例及增施氮、钾肥、均降低了2种叶菜的硝酸盐含量;(2)生菜以增施磷肥和钼肥,NO3^--N:NH4^ -N=8:2处理时,使生菜硝酸盐含量减少19.7%,同时获得较高产量及营养品质;莴笋在营养液配方以增施磷肥和钼肥,NO3^--N:NH4^ -N=6:4(柠檬酸叶面喷施)处理最佳、使茎、叶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39.5%、17.0%,改善了营养品质,提高了产量;(3)改变氮肥形态比,产施磷、钼肥,同时增加氮、钾用量,莴笋产量增加36.8%,茎、叶硝酸盐含量降低8.5%,9.8%,营养品质改善,而生菜产量降低16.3%,且对营养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9.
施钾对烤烟钾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K量对烤烟K素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K在烤烟各器官的累积量和含K量均表现为叶>茎>根,随着施K量的增加,烟叶和烟株累积量和含K量显著增加,而K肥利用率,K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K素利用效率显著下降.烟叶产量和外在品质在施K量0~315kg/hm2范围内均随施K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315kg/hm2则下降明显.增施K肥显著提高烟叶含K量、还原糖含量,降低总N、Ca、Mg、烟碱含量.相关分析表明,K素吸收利用效率与烟叶产量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区试验研究湖泊底泥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和小白菜养分、重金属Cd以及蔬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泊底泥与无机肥配施能增加土壤和蔬菜的养分含量,同时导致土壤与小白菜中重金属Cd的含量增加.土壤中重金属Cd的含量未超标,小白菜Cd的含量在无机肥施用为N360P180K270和湖泊底泥投入量大于637.0 t/hm2时超出我国蔬菜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随着湖泊底泥与无机肥配施量加大,可显著增加小白菜产量、提高小白菜品质,且不同配施处理下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均未超出我国蔬菜硝酸盐限量标准.因此,本研究条件下,湖泊底泥以637.0 t/hm2和无机肥N360P180K270配施为小白菜高产优质的环境安全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与玉米间作是西北干旱灌区常见的高产栽培模式,为了给小麦/玉米带田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干旱灌区进行的小麦/玉米带田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养分均衡供给与合理运筹为核心的优化施肥模式(施有机肥22.5 t/hm2、N 30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有机肥、全部磷钾肥及20%的氮肥做底肥,80%的氮肥在小麦三叶期追施10%、小麦挑旗期追施20%、玉米喇叭口期追施30%、玉米灌浆中期追施20%)促进了间作体系作物植株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相对于增量施肥模式,优化施肥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8.8%和36.9%,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了14百分点,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减少43.9%~58.0%,小麦产量达5 358 kg/hm2,玉米产量达12 453 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水肥的过量投入不仅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增加生产成本。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调整肥料养分释放速率,在满足作物营养充分供应的同时,降低肥料和劳动投入,提高产出。为此,本文研究了习惯施肥与3种番茄控释专用配方肥对京郊番茄产量、品质、氮钾吸收以及土壤中硝态氮和钾残留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蔬菜大棚内小区试验的方法,试验设对照(不施氮肥,CK)、 有机肥(只施有机肥,MN)、 习惯施肥(施N 300 kg/hm2,TN)、 控释专用肥Ⅰ(CN1)、控释肥专用肥Ⅱ(CN2)和控释肥专用肥Ⅲ(CN3)共6个处理。3个专用肥的氮由80%的控释氮与20%速效氮构成,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用量与习惯施肥相同,除CK外其他处理的有机肥用量均为8 t/hm2。 控释肥为自制的聚合物包膜尿素(含N 42%)和包膜硫酸钾(含 K2O 47%)。包膜尿素3种,2个为延迟释放型,1个为直线释放型;2种包膜钾肥均为直线释放型。按不同比例组成3种专用肥。试验采用自压式滴灌系统,每畦安装一条滴灌管,共灌水6次,各小区等量灌溉,分别在移栽及移栽后第44、65、73、79和89 d灌水,每次分别为45、37、35、28、30和27 mm,每小区总量均为202 mm。小区面积为24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高畦栽培,畦宽1.4 m,双行定植,行距40 cm,株距40 cm。【结果】 各处理番茄鲜果产量为79.2~87.1 t/hm2,其间无显著差异。CN3处理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增加,但Vc含量却下降,果实品质有所降低。3个控释肥处理的S型控释肥表现为前控后促的供氮趋势,在果实膨大期无机氮供应达到N102247 kg/hm2,与习惯施肥处理多次追肥形成的供氮规律相似。控释钾肥仅释放23.2%~36.0%,环境温度对于控释钾肥的释放促进作用很小。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020 cm)和次表层(2040 cm),占0100 cm土层的87.1%;060 cm土层内,CN3处理的NO-3\|N残留量与习惯施肥相当,而CN1和CN2处理的NO3--N残留比习惯施肥减少37.3%~55.0%,有效降低了硝态氮向下淋洗。施肥增加了各处理表层土壤中的钾含量,表层以下各处理的钾含量差别不大。【结论】3个专用肥处理中控释肥一次性施用不仅节约了施肥时间和劳动成本,而且在果实膨大期提供了充足的氮素供应,实现了与作物氮素吸收的同步。控释专用肥配方1和配方2可以提供合理的氮素供应,在降低劳动投入和节水的情况下,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不降低,并减少了硝态氮的淋洗损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随着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的应用,新疆棉花生产化肥投入量大大增加,有机肥投入不断降低。本研究探索用磷酸和硝酸浸提有机肥养分,利用酸性有机肥浸提液替代部分化肥的效果,为增加有机肥施用提供途径。 【方法】 以腐熟鸡粪有机肥为原料,在塑料桶内,分别用pH为1的硝酸和磷酸,按照浸提剂与有机肥的质量比为5∶1进行浸提,恒温箱内保持25℃恒温,每8小时搅拌一次,浸提持续2天。浸提结束后用0.038 mm尼龙网过滤,滤液用于滴灌施肥。以不施肥、施用常规化肥和硝酸有机肥浸提液作对照 (代号依次为CK、CK1和NAE-CK);设置有机肥浸提液替代全量的磷肥、2/3磷肥和1/3磷肥三个替代量,施肥量分别为4950 L/hm2、3300 L/hm2、1650 L/hm2 (代号:PAE、2/3PAE、1/3PAE);再以pH为1的硝酸和磷酸为对照 (HN-CK、HP-CK),所有施肥处理以化肥补足至总养分量一致。分别在第五次施肥后5天 (花铃期),第八次施肥后10天 (吐絮期),在距滴灌带滴头处 (0 cm) 以及距离滴头15 cm和30 cm处,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有效养分含量。棉花成熟后每小区取植株3株,测植株氮磷钾吸收量,以实收产量计产。 【结果】 1) 施用两种有机肥浸提液与施用硝酸和磷酸浸提剂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4%~16.8%,而单施对应的酸性浸提剂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降低10.2%~25.5%。2) 酸性有机肥浸提液代替部分化肥较常规施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水平0—30 cm与垂直0—60 cm范围内氮、磷、钾有效养分的含量,尤其对0—20 cm土壤的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增加了作物对其吸收量。1/3磷肥替代量处理对土壤养分最高提升6.3%,但差异不显著;2/3磷肥替代量和替代全部磷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别最高提升35.3%和58.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3) 磷酸有机肥浸提液和磷酸浸提剂处理对土壤磷和钾有明显的活化作用,磷酸有机肥浸提液效果优于硝酸有机肥浸提液;有机肥浸提液的pH与土壤速效磷呈负相关 (–0.491*),浸提液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显著正相关 (0.497*)。4) 施用4950 L/hm2的硝酸有机肥浸提液对氮的利用效率最高 (53.1%),4950 L/hm2的磷酸浸提剂对磷和钾的利用效率最高 (28.9%和344.8%)。 【结论】 有机肥浸提液作为一种新型酸性有机肥料,不仅适合新疆的滴灌施肥,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活化新疆石灰性土壤的养分,尤其对于0—20 cm土壤的磷钾肥的利用效率提高显著。等施肥量下,磷酸有机肥浸提液对土壤的磷,钾活化效率高于硝酸有机浸提液,磷酸有机肥浸提液施肥量为3300 L/hm2时棉花产量最高,养分农学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普通碘肥为对照,研究了包膜控释碘肥对生菜富碘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碘处理与不施碘相比显著提高生菜叶片的碘含量。在两种施碘水平下(I 10和20 mg/kg,土),与普通碘肥相比,控释碘酸钾和控释碘化钾均显著提高生菜叶片的碘含量,分别提高了46.60%~61.16%、 46.59%~58.53%; 同时提高了生菜生物量、 叶片叶绿素含量、 维生素C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降低了生菜叶片硝态氮和丙二醛(MDA)含量; 碘酸根离子处理的土壤碘的淋失率高于碘离子处理; 施用控释碘酸钾和控释碘化钾后,土壤淋溶液中碘淋失量峰值出现时间延后,碘淋失率较普通碘肥分别降低了45.99%~50.97%、 39.18%~46.29%,差异显著。碘肥用量试验的结果表明,与施碘10 mg/kg相比,施碘20 mg/kg时显著提高了生菜叶片的碘含量,但对生菜品质及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与普通碘肥相比,控释碘肥不仅显著提高了生菜叶片对碘的富集,还减少了碘素从土壤中的流失量,提高了碘肥的利用率。施用控释碘肥是培育富碘蔬菜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The responses of lettuce (Lactuca sativa L. ‘Arroyo’) to organic nitrogen (N) fertiliz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greenhouse. Fertilizers were blood meal (BLO), feather meal (FM), cottonseed meal, alfalfa meal, sewage sludge, compost, cow manure, a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a treatment without fertilizer. Amounts of N from fertilizers were 100, 200, 400, or 800?mg per pot. Lettuce yield was higher for plants receiving fertilizers than with no fertilizer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N applications, but high applications of BLO or FM suppressed yields. Nitrogen and nitrate increased in leaves as N supply increased with all fertilizers. Small changes in leaf nutrient contents other than N occurred among or with increased application of the various fertilizers. The soil carbon dioxide release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ere high from fertilizers with high N concentrations. Organic fertilizers with high N increased lettuce growth at lower applications than those with low N content.  相似文献   

16.
水葫芦发酵沼液对紫叶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等氮量下不同比例水葫芦发酵沼液对紫叶莴苣生长、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茎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替代化肥氮比例为50%、75%和100%处理莴苣产量分别比100%化肥氮处理增加9.1%、16.1%和10.3%。但基肥中化肥的比例上升能促进莴苣苗期的生长和提高氮的吸收,而沼液作为追肥较单施化肥更能促进莴苣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同时沼液氮施用比例增加,莴苣商品化率提高。和100%化肥处理相比,沼液施用比例为50%、75%和100%处理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13.6%、14.3%和11.3%。沼液氮施用比例为50%~100%处理中,100%沼液氮施用处理其可溶性糖、Vc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都最低,而75%沼液氮施用比例下可获得最高的氨基酸、可溶性糖和Vc含量。研究认为,沼液基施效果比单施尿素等化学肥料效果稍差,但追施沼液比化肥更加促进了莴苣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并缩短莴苣的生长期,提高其商品率。综合莴苣生长趋势、生物量及商品化率和品质来看,沼液替代75%化肥氮比例是最佳施用比例。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红壤稻田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981年起设置的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CK(不施肥)、N(单施氮肥)、NPK(氮磷钾配施)、NPK2(2倍氮磷钾配施)和NPKM(有机无机肥配施)等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30年后,各个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上升,其中CK、N、NPK、NPK2和NPKM的土壤有机碳在试验30年分别比试验前增加18.95%、17.72%、23.36%、16.92%和32.68%.与CK处理相比,NPK、NPK2和NPK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平均提高了4.09%、4.03%和25.68%.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相关(P<0.001),相关系数r为0.410,这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水稻增产.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养分中的碱解氮、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2、0.559和0.487,但是与钾含量相关不显著.这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持续快速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同时在有机无机肥配施过程中应适当增施钾肥,从而促进土壤肥力平衡和维持作物高产稳产,实现农业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