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同密度、施氮量对史力丰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史力丰油菜进行密度和施氮量二因素试验表明 :①史力丰随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增加 ,产量先增后减 ,以 2 70kg/hm2 纯氮、移栽 15万株 /hm2 组合产量最高 ,达 2 60 9.7kg/hm2 ;②单位面积有效角果和每角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 ;③密度、施氮量对芥酸、硫甙和油分含量等品质指标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湘杂油7号为材料,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不同密度及不同施氮量对油菜的生长发育、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施用氮肥180.0kg/hm^2处理的菜植株长势优于施氮肥120.0kg/hm^2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产量最高。各处理油菜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产量大小顺序为T5〉T4〉T2〉T1〉T6〉T3,处理1至6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2.33%、92.02%、35.51%、94.93%、117.93%、53.16%。结果显示,稻田免耕直播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0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A(6万株/hm2)、B(7.5万株/hm2)、C(9万株/hm2)、D(10.5万株/hm2)、E(12万株/hm2)5个移栽密度处理,以A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单株油菜苗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油菜主茎绿叶数、根茎粗、根系体积、单株干物质积累、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相对减少;株高、有效分枝高、千粒重则相对增加;主花序长度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产量表现为C>D>E>A>B,其中处理C产量最高,为2 409.5kg/hm2,较对照(2 156.7kg/hm2)增产11.72%;D处理次之,为2 407.9kg/hm2,较对照增产11.65%,C、D处理较对照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的适宜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的适宜密度和施氮量。[方法]以川油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分析氮密互作对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产量随密度、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施氮量主效应均显著影响油菜生长及产量,施氮量影响效应大于密度,氮密互作对油菜产量产生负效应,但影响程度不显著。在密度30.00×104株/hm2、施氮量180.00kg/hm2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产量最高为3395.25kg/hm2,当密度为40.80×104株/hm2、施氮量为198.90kg/hm2时,氮密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3403.41kg/hm2。[结论]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的密度以30.00×104~45.00×104株/hm2、施氮量以180.00~198.9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油研1707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3万、6万、9万株/hm2)与施氮量(纯N90、180、270kg/hm2)对油菜油研1707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施氮量处理对株高、一次有效分枝高度、二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都有显著影响,但对一次分枝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结果,M2N1、M2N2、M3N1等组合措施的产量相对较高,可达2850~3000kg/hm2。因此,在四川省丘陵区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条件下,移栽油菜的适宜密度范围为6万~9万株/hm2,施氮量应控制在180kg(N)/hm2以下,可减少用工量,节约生产成本,实现轻简化栽培和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江淮地区稻油二熟制水稻秸秆还田后的油菜免耕生产力保持技术。[方法]通过选择油菜种植品种,调控播种密度、运筹肥料等栽培技术开展研究。[结果]水稻秸秆还田下油菜免耕直播,选择分枝数少的品种便于油菜机械收割;相同施肥条件下,棉油11号15.0万棵/hm2处理比24.0万棵/hm2处理的有效分枝数多38.96%,播种密度为24.0万棵/hm2时,理论产量比15.0万棵/hm2处理高81.41%,实际产量高47.44%。在油菜播种密度为24.0万棵/hm2情况下,不同施氮量对油菜植株的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均有影响,以施氮量210 kg/hm2理论产量最高,达3 671.70 kg/hm2。[结论]适当调控油菜直播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油菜生长,适当密植能提高油菜产量,同时便于油菜机械收割。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双低油菜中油杂1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密度和氮素水平对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密度与氮素水平对油菜产量均达显著影响,其中播种期的影响最大.南县地区直播油菜应在10月15日前完成播种,且播种期越早越有利于高产.早播条件下增加施氮量及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油菜生物量及产量,对应的适宜施氮量及密度分别为135~180 kg/hm2、45.0万~52.5万株/hm2(折合播种量为3.6~4.2 kg/hm2).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和氮肥对夏玉米驻玉309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14-6715
[目的]为驻玉309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驻玉309为试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和4个供氮水平。收获时,各小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测定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穗部性状。[结果]不同密度间穗粒数、穗粒重差异极显著,表现为4.5万株/hm2>7.5万株/hm2>6.0万株/hm2。千粒重在密度、肥力处理间差异不大。行粒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各施氮处理的行粒数均高于不施氮处理,以450 kg/hm2氮肥为最高;秃尖长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各施氮处理秃尖长均低于不施氮处理。驻玉309单株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表现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能提高驻玉309的产量,密度过大和施氮量过多,反而降低驻玉309产量。  相似文献   

9.
密度与施肥量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2因素5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了施肥量(各处理组合N:P2O5:K2O均为2:1:2,故以纯氮计)、密度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施肥量和密度对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和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对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是密度>施肥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则是施肥量>密度.单株有效角果数的最佳组合为施氮量(纯氮)227.0 kg/hm2,密度9.4万株/hm2,产量的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35.7 kg/hm2、密度10.6万株/hm2.当控制施氮量、密度分别为214.4~256.9 kg/hm2、10.1万~11.1万株/hm2时,油菜产量可达3 t/hm2以上.施肥量和密度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 5 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 4 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 )和 4 个移栽密度(24 万、30 万、 36 万、42 万苗 /hm2 )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 SPAD 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 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 5 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 0~330 kg/hm2 范围内,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 18.80 个 / 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 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 24 万苗 /hm2 获得最高产 13 308 kg/hm2 。云科粳 5 号在 240 kg/hm2 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 万苗 /hm2 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下精米 率整体较高,最高达 75.10%。整精米率在高氮和高密度下偏高,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在 240 kg/hm2 和 330 kg/hm2 高施氮量下较高,说明高氮肥会增加米质的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结论】在施氮量 240 kg/hm2 和移栽密度 24 万苗 /hm2 组合下,云科粳 5 号产量最高达 13 308 kg/hm2 ,米质综合判定二级,为最优组合,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0kg/h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土壤水分、氮肥供应不足以及玉米早衰、种植密度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绿洲灌区玉米的生产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水氮配比及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6—2017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以先玉335为参试品种,采用裂裂区设计,灌水水平(W1:4 050 m 3·hm -2,W2:3 720 m 3·hm -2)做主区,施氮水平(不施氮N0:0,低施氮N1:300 kg·hm -2,高施氮N2:450 kg·hm -2)为裂区,种植密度(低密度D1:75 000株/hm 2,中密度D2:97 500株/hm 2,高密度D3:120 000 株/hm 2)为裂裂区,测定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 结果 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玉米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天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WUE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水肥耦合可增强玉米密植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提高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提前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增大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减量20%灌水和高施氮水平下,中密度处理的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较低密度和高密度分别提高17.31%和11.43%;高密度和中密度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低密度处理分别提高21.07%、7.52%和提前6.7 d、4.1 d;高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中密度、低密度分别提高4.27%和10.59%,中密度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较低密度、高密度处理分别提高24.2%、11.4%、29.9%和29.2%、18.4%、13.8%。在减量20%灌水条件下,中密度高施氮处理的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分别较中施氮、不施氮分别提高7.34%、11.63%、14.63%和49.54%、44.53%、69.03%;高密度高施氮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中施氮、不施氮分别提高19.07%、54.35%和提前3.9 d、6.8 d;同等密度高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较低施氮处理提高24.5%。综上,减量20%灌水与高施氮耦合主要通过提高密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延长干物质积累的持续时间,提高WUE和氮肥利用率,从而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产生调控作用。结论 在绿洲灌区,采用水肥耦合(生育期减量20%灌水(3 720 m 3·hm -2)、施氮量450 kg·hm -2、中密度97 500株/hm 2)的最优栽培模式,可为进一步发掘密植条件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几个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找到其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方法]通过3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云瑞6号、云瑞8号、云瑞88号和楚单11号与种植密度、施肥量的数学模型。[结果]云瑞6号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900 kg/hm2,采用普通施肥方法;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云瑞8号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600 kg/hm2,采用普通施肥方法;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云瑞88号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900 kg/hm2,采用时空施肥方法;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楚单11号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600 kg/hm2,采用时空施肥方法;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结论]该研究可为云瑞6号、云瑞8号、云瑞88和楚单11号在云南省楚雄地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还田后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变化,对合理利用冬闲稻田,发展冬季覆盖作物,以及科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冬季不同覆盖作物处理(免耕直播黑麦草-双季稻、免耕直播紫云英-双季稻、免耕直播油菜-双季稻、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双季稻和冬闲-双季稻)残茬还田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后,早、晚稻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植株根系、茎、叶干质量均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早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免耕直播紫云英-双季稻处理穗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晚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双季稻处理穗干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早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31.45,37.30,15.25,28.60万/hm2,结实率分别增加4.83%、12.29%、11.35%和8.39%,千粒质量分别增加0.87,0.31,0.54,0.93 g,产量分别增加420.70,424.72,282.76,317.25 kg/hm2;晚稻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30.20,33.55,13.45,36.90万/hm2,结实率分别增加2.38%、5.03%、1.56%和6.05%,千粒质量分别增加0.63,0.72,0.38,0.78 g,产量分别增加248.28,427.60,179.32,455.18 kg/hm2。在双季稻田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采用冬季覆盖作物残茬还田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密肥控对通优粳1号产量的影响,优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研究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研究了通优粳1号在不同基本苗、施N量和多效唑化控条件下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和产量变化,探明其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密肥控三因素对产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施N量、基本苗、多效唑施用量,增加基本苗和施N量有利于增加茎蘖和成穗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基本苗和施N量过高,能降低成穗率和经济系数,延长生育期。适宜基本苗和施N量可协调茎蘖密度与成穗率之间的关系,保持灌浆期有较高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在基本苗为55.2×10~4个/hm~2、施N量为339.2 kg/hm~2、多效唑用量为97.9 g/hm~2时产量潜力最大,为12 606.0 kg/hm~2。[结论]产量11 2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基本苗52.6×10~4~60.1×10~4个/hm~2、施N量328.0~356.1 kg/hm~2、多效唑用量87.6~104.6 g/hm~2。  相似文献   

17.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杂交油菜青杂5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庆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15-8416
[目的]探究青杂5号的高产栽培模式。[方法]利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鸟兰县进行青杂5号油菜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与其产量的回归关系的试验。[结果]油莱施氮量、施磷量与产量之间有极显著回归关系。随着氮和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逐渐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油莱产量最高。继续增加施肥量,油菜产量逐渐下降。随着密度和磷肥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先增后减。密度和磷肥用量的最佳组合为密度38.90万株/hm^2,纯磷45.00kg/hm^2。青杂5号油菜产量最高时的密度、氮和磷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是密度30.00万株/hm^2,氮和磷肥施角量分别为90.00和71.75kg/hm^2。[结论]该研究为充分发挥青杂5号的增产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田霞 《农学学报》2017,7(12):28-33
探讨不同氮、钾穗肥处理对江淮地区杂交中籼水稻干物质重、叶面积、生长、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江淮地区最佳的氮、钾穗肥处理组合,为杂交中籼水稻科学合理施用穗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钾穗肥以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高于纯氮穗肥、不施用穗肥的叶面积指数和干重;氮钾穗肥处理的产量高于不施穗肥处理的产量,且氮钾混合处理穗肥的产量高于纯氮处理的产量;江淮地区最佳穗肥施用量的标准是:纯N78.75~112.5 kg/hm2,再配施K2O 76.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