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产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是通过各种农艺栽培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植物的光合利用率来实现的。水稻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栽培方式间的光合利用率也存在差异,一般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只有0.40%。在寒地水稻栽植过程中,通过改变栽插行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提高气温和地温,减少水稻植株阴影对光合作用影响,使植株透光性和叶片受光量增加,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本试验通过改变栽插行向,由南北插改为南偏西23.5°,探讨此栽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栽植行向由南北改为南偏西23.5°,充分利用太阳光,减少水稻植株间阴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试验表明行向南偏西23.5°,采用40cm与20cm宽窄相间的行距,株距10cm,返青速度最快,产量最高,达9732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变水稻栽植行距,改善植株群体透光性,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及经济效益高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4.
采用宽窄行栽培模式,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0cm,作为水稻本田移栽规格,使水稻植株群体间通风、透光更好,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光能利用率,减轻病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技术栽培能增加水稻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较常规栽培增产35.4kg/亩,增产率为6.2%。  相似文献   

5.
水稻大养稀栽培施氮肥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正> 为了开发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从1982年开始探索了选择在当地安全成熟的大穗型或偏大穗型品种,营养土育苗稀播育壮秧为基础,双垄宽行超稀植为核心,以有效地利用边际效应,增加每穗粒和粒重,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成熟度,从而达到高产的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增产增收的新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大养稀栽培。  相似文献   

6.
水稻小苗机插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插秧栽培,以其省工,栽培质量好,有利于解决季节矛盾,有利于群体质量栽培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等优势,已成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水稻种植户的欢迎。笔者根据近年来水稻机插秧栽培的实践,将简述机插秧栽培流程及其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产的核心技术就是要提高水稻的分蘖、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和干粒重,而要实现四个提高要解决的就是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密度和施肥问题,其中密度决定植株的光照和通风。在生产上,营养生长期主攻分蘖,使单位面积有足够的茎数;生殖生长期主攻大穗,保证每穗有足够的颖花数和大的库容量;灌浆结实期主攻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水稻喷施赤霉素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陈柯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6):53-53,129
赤霉素可以促进水稻分蘖穗伸长发育和早齐穗,促使穗下节间伸长,增加田间通透性,延长功能叶的寿命,提高光能利用率、成穗率和结实率,提早成熟,增加产量。介绍了水稻喷施赤霉素的使用方法、喷施时期、施用效果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稻氮肥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水稻养分优化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使寒地水稻产量达到10 t/hm2以上。研究寒地优质高产水稻生育期营养吸收规律、物质积累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育前期和后期调控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建立寒地高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模式图。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植株的分蘖数目、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面积、叶绿素含量和最终的产量都在增加。但是施肥量越大,水稻发病率也越高,同时氮肥利用率却越来越低。在相同施氮量的情况下,水稻的生物性状和产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变化较小,施氮方法对生物性状和产量也有影响,总体表现4:3:1:2的施氮比例优于4.5:2:1.5:2的施氮比例。  相似文献   

10.
水稻高光效栽培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新型水稻栽培模式,是改变常规的均行栽培为宽窄行栽培,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南偏西20度;宽行行距50厘米,窄行行距20厘米,株距13—15厘米,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水稻高光效栽培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水稻高产群体的光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产量主要来自于光合产物.因此,从光能利用的角度看,水稻产量形成过程是绿色叶片将光能转变成贮藏化学能的过程.光能利用既与叶片本身的光合效率有关,又与叶面积大小和叶片的配置角度有关.近年来兴起的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和理想稻栽培,已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高亮之等人研究,我国各地的光能利用率普遍较低,水稻的现实生产力远远低于潜在生产力.辽宁是水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二次移栽技术及应用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北方寒地水稻生产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在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产量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必须设法增加有效积温,提高光能利用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经1995 ̄1997年在上海市郊试验,示范和推广,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孕穗蓁有齐穗期,叶面喷施300 ̄500倍天缘生化有机液肥1 ̄3次,能促进作物的要 生长,增加分蘖,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4.
叶片作为水稻器官建成的物质基础,与水稻群体中光环境的优劣和光能利用率的高低关系密切。而叶面积指数(LAI)的大小直接与水稻最终产量相关,且水稻冠层中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极显著。文章综述了水稻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叶面积指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优化品种、改善栽培措施等手段增加水稻最适叶面积指数,提高水稻产量,以期为高产水稻适宜叶面积指数的预测及合理冠层结构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苗带轮作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由原来的行距30cm放宽到40—50cm 30cm的宽窄栽培方式。宽行覆盖稻草,通过稻草还田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宽窄行栽培可充分利用边际效应,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提高光能利用率。确保水稻群体发育获得高产。研究表明:苗带轮作栽培产量有明显的差异,以宽行距50cm时,穴插5株产量最高;苗带轮作栽培较普通栽培每667m^2降低成本25.5%,经济效益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水稻株型及物质生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品种进化过程,从高秆农家品种,高秆改良品种到矮秆改良品种及杂交水稻,其植株抗倒性能依次增强,叶片空间分布及干物质垂直分层分布趋向合理,因而群体受光势态逐步改善,光能利用率也逐步提高;在各个生育期中,矮秆品种和杂交水稻均具有较大的叶面积,虽然单叶光合速率不表现显著的优势,但其群体生产率优势明显,因而其生物学产量及经济系数均显著高于两类高秆品种,从而具有较大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7.
高光效栽培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是针对垦区的气候特点,将现有的栽培技术优化集成、组装形成的一项新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办稻是阳生作物,正光照是其生长发育的热能源泉。高光效栽培是采用磁西偏北23.5度行向种植水稻,充分利用地处北纬度区域,夏季日照时间长、西南方向光照强和风频率高的气候特点。通过改变行向,在夏季时有效延长水稻群体受光时间,充分利用光能和地磁力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高光能利用率,发挥生长期内群体光合作用,促进水稻生长,从而达到增产提质的目的,提高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水稻冷浸田湿润栽培,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温2℃左右,从而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白根数、绿叶数和干物质量增加。尤其使抽穗扬花期及灌浆期的温度适宜,大大提高了水稻实粒数及有效穗数,使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测定了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率(LUE).结果表明,在锌铬复合污染条件下,随锌铬浓度的增加,水稻的根干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叶片光能利用率呈降低的趋势,但根冠比及叶片细胞间隙CO2浓度呈增加的趋势.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随锌浓度的增加先降后增的趋势,而随铬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水稻宽窄行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宽窄行栽培是指水稻插秧的行间距实行一宽一窄的栽培方式,利用作物边际优势的增产原理,调整插秧的行间距,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度,减轻病害,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寿命,加速干物质积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1998~1999年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进行了水稻宽窄行栽培试验,试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