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芹 《现代农业》2008,(12):85-86
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其要义主要体现在“五个统筹”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五个统筹中占有重要的地住。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当前“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多、农民穷及城乡差距大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民增收。本文就如何实现农民增收提出自己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金融的支持,必须建立能够有效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有效的金融政策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农民太多,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抓住“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这一主线;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打破我国现有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僵化的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4.
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冲破原来意义上的“打工挣钱”、“养家致富”的范畴.“农民工”对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最为关键的农民群体的生存发展出路,推动我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发展,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看到,把“统筹城乡发展”强调到“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高度。这说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就“统筹城乡发展”谈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转向非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农民转向非农产业中普遍存在“转不动、稳不住、富不起”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找准制约农民转向非农产业的障碍,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市民化转变,能够与“四化”同步发展,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达到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现阶段农民市民化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制度性的、深层次的困境和障碍,阻碍着农民市民化步伐。笔者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变革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科技》2013,(12):66-69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山西晋中的左权、榆次等地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破解“三农”问题上大胆创新,首创并成功实践了生态庄园经济这一新模式,使之成为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农业转型的希望,农村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国民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农民从城乡分割的制度中解放出来 ,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真正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既是解决农民国民待遇的直接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和特征 ,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国民待遇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顶级阶段“,它要求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建设来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并最终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需要多头并进,除了继续推进农民工、城郊农民向城市转移外,还必须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加大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力度.居村农民市民化理当成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重头戏,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目前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要克服农民市民化中的种种制约,必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城镇建设和发展、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层面、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及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上求得全面突破,这样方能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1.
解决“三农”问题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而“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近年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低端缓慢徘徊状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由逐渐缩小的情形到后来又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完全话语权实现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发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60-4462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形成“一国两民”的现实,使人数最多的农民成为失语的社会弱势群体。要真正解决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赋予农民以完全的话语权。提出应该从完善人大代表名额分配制度、发挥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职能、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倡导非农精英人士为农呐喊意识、健全信访制度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真正实现农民完全的话语表达权。  相似文献   

14.
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百年大计,对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一切破解“三农”问题的措施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为此,应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发展城市经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城市、市民对农业、农村、农民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实现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一体化的有机统一.通过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有机统一,讨论了增强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的政策建议,展示了桥头堡战略下城乡发展一体化“蝴蝶效应”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以来,河北省柏各庄农场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改造农村”的思路,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城乡同发展、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就是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大经济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筹划,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在“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它赋予了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加强党对新农村工作的政策指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体现;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浙江省义乌市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通过“小五化”、“旧村改造”、“城乡一体化行动”、“整市整治”等工程,逐步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义乌被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后,围绕“两转一保”改革的总目标,我们以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为龙头,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创业增收、经济全面发展,着力探索市域一体的农村社区化建设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升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