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广东省造林更新工程成效,选取核实面积、造林成活率、造林密度、树种选择、林木长势、当年抚育管护率和保存率(造林3年)等7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造林更新工程成效评价体系,运用造林更新工程成效评价指数(EI)对广东省2018年度造林更新工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2018年度造林更新工程成效评价指数EI为0.85,评价结果为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麻栎栽培过程中不同技术措施的对比试验,研究了麻栎在造林时的最优初植密度、最适合苗木和最佳更新方式等麻栎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麻栎初植密度以4 440株hm-2和3 330株hm-2为宜;造林时应用Ⅰ、Ⅱ级苗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最佳更新方式为萌蘖更新,更新后胸径与树高的5年生长量比植苗和播种分别提高27.3%、51.1%和31.1%、56.7%。  相似文献   

3.
张同伟  苍松 《林业科技》1994,19(2):13-14
更新频度指标对提高人工更新造林成效张同伟,苍松,陈淑霞(黑龙江省森工总局营林局)随着成活率与保存率做为企业的考核指标后、特别是经过第四次企业更新造林普查,发现影响更新造林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密度不均,约占31.4%左右,占总失败面积的11.8%。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农安县1996年春季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林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林工作是可行的。不同的更新方式(原带、滚带)对造林成活率没有什么显著影响,不同的造林时间对更新造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4月20日前完成更新造林,其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分析了影响白龙江林区高海拔地区人工更新造林成活率因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提高人工更新造林成活率的间接措施和直接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3a生I-69杨树伐根蓝芽更新与植苗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幼龄期,伐根萌芽更新比植苗造林用工少,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造林和抚育管扩经费,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3 a 生I69 杨树伐根萌芽更新与植苗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幼龄期,伐根萌芽更新比植苗造林用工少,成活率高,生长量大,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造林和抚育管护经费,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二年省科委和省林业厅组织了一次农田防护林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中发现,林带的营造和经营管理技术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仅就造林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扶育管理和老林带更新等,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一、慎重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树种选择是否得当是造林成活成林的关键。树种选择合适,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可以提早发挥防护作用。例如德惠县布海公社在黑土地上选用了双阳快杨,造林成活率达90%以  相似文献   

9.
坚持更新造林与抚育管理并举,是提高更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措施。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各地“造林不见林”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林保存率低的原因除与苗木质量、栽植技术有关外,更重要的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没有跟上去。人们把更新造林与抚育管理的关系总结为“三分造,  相似文献   

10.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为试验区,应用营养袋育苗和抗旱造林配套技术进行斑克松不同造林密度、不同苗龄、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营养袋平均出苗率达82.5%,造林密度对斑克松造林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机械带状整地成活率较高,适用于斑克松造林;4年生营养袋的造林成活率比3年生的高。  相似文献   

11.
对东丰县大阳林场2006~2010年连续5 a的造林成活率进行调查,分析其与降水和气温两个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造林树种、密度、立地条件和苗木质量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年平均温度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最关键因子,此外,3~5份的温度对成活率亦有显著影响,低温常导致造林成活率降低。降水量在满足苗木成活的基本要求后,其作用不甚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河套地区盐碱地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通过3次高垄造林对比试验,对影响成活率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垄造林可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化,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适当加大造林密度将有助于提高林地效益。  相似文献   

13.
呼市地区杨树造林成活率与苗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呼市平原地区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用大苗营造了大面积农田防护林。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造林成活率很低乃至失败的教训屡屡发生。呼市各级林业部门曾多次开会总结原因,对苗木密度与造林成活率的关系日渐引起重视。本文根据生产实践中的体会,对影响造林成活率的苗木密度方面的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不同组合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的首选培育方案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全面整地;其次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穴状整地植后扩穴。3种不同整地方式单位面积造林成本差异不大,以机耕整地造林成本最低,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成本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春季、夏季、秋季不同季节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 A. DC.)造林对比实验,对红椎造林成活率、幼树生长(高径)、树木形质生长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红椎在春季造林成活率最高,夏季造林次之。迹地全光造林夏季红椎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等调查因子比春季高。秋季造林生长状况最差;与米老排林冠下更新补植相比,迹地全光种植红椎生长较快较好。  相似文献   

16.
库都尔林业局注重培养后备森林资源,从1988年至今,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更新造林23.5万亩,成活率92%,保存率88%.对54万亩低质低产林,进行了人工抚育改造.同时,育苗1399亩,产苗2.2亿株.经林业部更新造林检查团的抽查和全面检查验收,确认造林面积100%,成活率92%,赢得了“更新造林优秀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7.
对马尾松不同立地条件下造林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树高、成活率和保存率无显著影响,对单株材积和林分单位面积积蓄积影响显著,随着造林密度增加,投资额增加,根据生物与经济并重的原则,在积极采用营林新技术和集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宜密植,以2500株/hm2的造林密度最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和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奇台县退耕还林树种单一、品质低、效益差的问题,以适宜树种选择和林种配置,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培育林地后续产业为目的,开展了干旱风沙区退耕地树种选择、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干旱风沙区造林成活率较传统造林方法成活率提高20%-30%,保存率提高40%-50%;林草、林粮、林园(果)、林药等造林经营使林地直接经济效益提高达50%以上;梭梭更新复壮与节水灌溉造林组装配套,造林成活率提高了30%,造林成本为普通灌溉造林的20%;山杏嫁接更新改造直接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文冠果直播造林不仅提高了干旱区人工造林成活率加%以上,而且降低成本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是恢复植被、改善恶劣环境的重要举措.从加强苗木质量、细致整地、造林密度及栽植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文摘     
水瓶扦插杨条造林新技术水瓶扦插杨条造林,不仅造林成活率高,省工、省时、省水,而且造林费用低,是干旱缺水的沙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干旱山区、丘陵区造林的一项创新技术。1986年吉林省洮南市林业局在四海林场采用此法栽植杨树(品种为小×黑杂交杨)萌条30株,当年成活率100%。初植密度1-0m×1-5m,现保留密度2m×3m。1998年调查,平均胸径18cm,树高16m;而1981年的植苗造林成活率仅78%(初植密度1m×3m,现保留密度3m×3m),平均胸径12cm,平均树高12m。前者与后者比较,仅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