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广西"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为"互联网+"助力广西蚕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方法,系统分析"互联网+"在广西蚕桑产业的管理、生产、经营和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结果】蚕桑产业是广西优势特色农业,桑园面积和蚕茧总量持续12年全国第一。随着"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入融合,给传统蚕桑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广西蚕桑产业也驶入新航道。但是广西发展"互联网+蚕桑产业"存在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效能低下;生产模式单一,互联网应用受限;互联网构建不足,物联网发展滞后;信息平台缺乏针对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广西蚕桑产业应当紧握"互联网+"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强化互联网技术在蚕桑产业的应用,推进"互联网+蚕桑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推动"互联网+蚕桑生产",提升高效生产能力;加强"互联网+蚕桑营销",助力蚕桑产品流通;打造"互联网+蚕桑服务",搭建信息沟通桥梁,以促进广西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受市场等因素影响,蚕茧价格偏低,陕西省蚕桑主产区安康市的蚕桑产业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引发了蚕桑产业策划者、推动者、参与者的困惑,安康蚕桑产业要大发展,必须使农民由被动的参与产业化到主动要求参与产业化经营;坚定基层干部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设计,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向科技要效益,增加安康蚕桑产业"比较效益";开发潜在市场,扩大内需,与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6年,陆良县借助省级蚕桑项目发展培育了5户蚕桑大户,带头改变了传统蚕桑产业"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克服蚕桑产业受大农业效益竞争的不良影响,在稳定桑园面积、提升蚕茧质量、提高蚕桑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取得成效,为陆良县蚕桑产业家庭农场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思路和经验,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金寨县蚕桑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包括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提供扶持,更新设备、建立"企业+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蚕桑技术队伍,示范推广先进蚕桑生产技术及优良品种,探索蚕桑综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等,以期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鹤庆县蚕桑生产在省、州、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蚕桑产业已成为鹤庆县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全县有桑园面积584hm2,全年养蚕46661张,生产鲜茧1820.42t,蚕农收入5740.23万元,户均收入达  相似文献   

6.
申清华 《乡村科技》2019,(10):15-16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关键期,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始终将"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融合且作为重头戏,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开启新的产业扶贫创新模式。实现"产业+扶贫"的双赢,最根本的要求是将"扶贫工作融入到产业发展中,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7.
<正>为加快永平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永平县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决定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引进蚕桑产业进行发展,把发展蚕桑产业列为该县"十一五"规划。共发展桑园1 672.3 hm2,累计养蚕28 517张,产鲜茧998.4 t,产值3 393.6.8万元。建成缫丝加工企业1个,形成稳健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力争把蚕桑产业培植成永平县继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20,(6)
作为传统的养蚕地区,川北地区的蚕桑产业既有天然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随着"东桑西移""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川北地区蚕桑产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培训提高养蚕技术水平,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将人文、旅游、食品开发等多元发展模式融入本地蚕桑产业,开发蚕桑产业新的增长模式,促进川北老牌蚕桑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都匀毛尖产业作为黔南州特色的优势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茶产业推动脱贫的角度,研究都匀毛尖产业的模式及效益,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都匀毛尖产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①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为"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协作加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创新"产销一体化"利益联结模式及茶旅融合发展模式;②都匀毛尖茶产业的绩效良好;③毛尖产业要实现深化发展需要不断转型升级、完善发展模式、提升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掖市甘州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徐赵寨村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土地流转、修建温室大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等措施,探索出了"村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了"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产业发展的7个影响因素,即从业人员观念素质、政府引导与约束、硬件设施环境、物流配送情况、销售模式、评价系统与售后服务和产业附加值。采用SEM模型构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针对各因素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服务化的深入推进,产业融合现象迅速形成,日本、韩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适合本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如"六次产业化"、"农业第六产业"、农工商一体化、农业全产业链及"互联网+农业"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虽然起步较晚,但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主要形成了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等类型。在借鉴已有经验模式基础上,充分分析盐边县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合盐边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强化蚕桑产业的经营和生产,充分开发利用蚕桑资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本文先概述了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潜力,实现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蚕桑产业是一个传统特色产业,具有比较效益高、生态功能强、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根据该产业在湖南省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其发展特点、潜力与优势;紧跟现代蚕桑产业省力、高效、多元、生态发展方向与全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需求,确定了蚕桑产业"十三五"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最后从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现代蚕桑示范园区、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大力挖掘丝绸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湖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川地处重庆南部,近年来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结合中央、全市战略部署和区情实际,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使之与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农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本文通过研究南川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探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作用模式,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地方经验。  相似文献   

16.
根据昭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昭通市农技推广中心站对昭通市的威信、盐津、镇雄、巧家等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历程等方面总结昭通市各地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昭通市今后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蚕桑产业是江苏沿海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蚕桑产业面临着向新业态、新模式转型的发展趋势。要保障蚕桑产业的不断进步,就要加强产业跨界融合、提升质量、增加效率,通过多项举措的同时开展,将江苏沿海地区的蚕桑产业打造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业态模模式,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实例,基于遗址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资源供给,分析了其产业选择、发展需求,并尝试将二者对接;建立了汉长安城遗址区"都市农业+遗址文化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从原则问题、产业类型、效益思考、现状利用、周边协调、就业创业、融合协调与动态思想8个方面对大遗址区产业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实例分析,探索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以期给其他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四川省将创新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认证制度,积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等方式建立农民  相似文献   

20.
以“龙须坡农牧有限公司”的发展为例,剖析了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建立星创天地、“公司+高校+企业+农户”的产学研模式、“种养结合打造第六产业”的模式以及互联网线上与线下实体联动销售模式等。产业融合效果表现为建立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设立星创天地,成功复制创业模式;依托科技创新,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建立品质、安全两大保证体系;发挥品牌效应等;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地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及专业人才紧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