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家致富》2008,(1):56-56
江苏省连云港市虚沟离女士来信问:家里父亲脑溢血3年了,我们最怕的就是在家里父亲突然脑溢血发作,那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正我家保存着一个父亲留下的保险箱,里面珍藏着父亲母亲和我的三份入党志愿书底稿。1954年10月的一天傍晚,父亲回到家中,把当时念中学的哥哥叫到跟前。父亲从文件袋里拿出入党志愿书,又拿出一本党章,对哥哥说:"这是我的入党志愿书,我们一起先学习党章,然后再起草填写。"我在旁边看着、听着,感觉那一刻亲切又庄重。父亲家里贫困,几乎没念过书。所以,  相似文献   

3.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3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4.
母亲进城     
印象里,母亲是个节约的人.在我享受着母亲的血汗钱坐公共汽车进城上学的岁月里,母亲却是宁可浪费时间喜欢走路的,她总是说:山里人挣几角钱不容易。我考上大学后,母亲因不需送米送菜便很少进城了,她和父亲终日厮  相似文献   

5.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6.
曹立耘 《中国农资》2011,(31):24-24
我叫王秀艳。1991年出生于河北省威县枣园乡官地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里靠父亲在建筑队干活和母亲在家种地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学》2007,(12):45-45
尊敬的陈主编:您好! 我们是安徽省宿州市城东乡的农民.由于父亲右腿残疾母亲又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兄弟三人初中没毕业都回家务农了,当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村支书家里看到一本《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那时起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乡间驴事     
《新农业》2015,(14)
<正>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姐弟三人随父母从大连市下放到了辽南农村,在一个偏僻的小村落了户。我家当时所在的生产队叫许庄,生产队长名叫许玉臣,许队长见父亲对农活一窍不通,便安排父亲在队里看山。看山就是护秋,在那年看山期间,父亲惹了一场祸。一天,母亲让父亲晚上回家时,顺便牵一头驴回家,家里第二天一早要磨玉米面,使驴拉磨。那时,生产队里养的驴都是用来拉磨拉碾子的,村里谁家要磨面碾米,可以随便去生产队的牲口棚里牵驴。那天下半夜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20,(7)
正有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3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上世纪80年代,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  相似文献   

10.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朋友,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又长期卧病在床,只靠母亲早上卖稀粥挣点血汗钱来维持生计。但是,他生来就有不服输的性格,也有  相似文献   

12.
<正>1案例解析今天的话题从三个案例说起。案例一:有一天和同事聊天,她问:"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哪个多?"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母爱。"的确如此,父亲虽为教师,可是在我儿时记忆中,他很忙,很少在家,每周只是周六很晚才回来,在家待一天周日下午就返回学校,在家的一天和父亲也很少交流,他也很少过问我的事,因此父爱很淡。而看到母亲总是日日忙田作、夜夜灯下缝,自己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是母亲辛劳操持,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母爱。  相似文献   

13.
卖血的父亲     
《百姓》2003,(4)
2000年秋天,苦熬多年的我终于上了大学,而此时我的家里却像一下子滑进了深渊。母亲由于肾病住进了医院,心无城府的父亲被他平生最信任的朋友出卖一脚踢出了政府机关,成了闲置人员。妹妹也在读大学。家里断了经济来源,妈妈、妹妹和我都急等着用钱。  相似文献   

14.
我的50年代     
一、从故乡到黄泛区农场 1933年,我出生在河南荥阳县一个贫穷农家。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是小脚。两个姐姐因为家里穷出门儿也早,家里缺劳力,那时农村的女孩子又不上学,父母把我当男孩子养,当男孩子用,我很小就下地劳动,这也使我从小就形成不论做什么都要强,不论到哪里都不怕的性格,10多岁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  相似文献   

15.
正编辑同志:4年前,我的父母离婚时,法院判决我随父亲生活,母亲承担一定的抚养费用。现在,父亲由于生意接连失败等原因,导致精神颓废,我们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近日,父亲想让我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强行让14岁的我辍学。无奈之下,我向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母亲求助。母亲同意接受我与她一起生活,但父亲就是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小时候,每次父亲发了工资,母亲都会拿出大部分存到银行,仅留少许部分作为生活开销和我们姐妹的学费。有时候不够用,母亲就采摘自家园子里的蔬菜,或自己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到3公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看到母亲这样辛苦,我们心疼她,但更不理解她。当时父亲的收入在我们队上是数一数二的,人家都说我们家有钱,可母亲却总是勒紧裤腰带,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她这样吝啬何苦呢?  相似文献   

17.
愧对母亲     
几年前,读过李昌平的一篇文章,说过去农村病人死在医院,现在大都死在家里.为什么死在家里?住不起医院.母亲也是死在家里的,但并非全然治不起.对我们兄弟,花个几万元应该还是能够承受的,可我们却没有送她去医院里.我曾提出过,大家(包括乡里左邻右舍)却认为母亲这么大年纪,似没有治疗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8.
他叫郁佃刚,是我见过的七十年代同龄人当中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朋友,他出生于黑龙江江省海林市的一个偏远乡村,历经了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太多的苦难,人家四五岁的孩子还在父母怀中撒娇,他却每天笼罩在父母吵架的惊吓与只能吃白水煮玉米粒和土豆的饥饿当中,父亲的不误正业,母亲的哀叹终于让这个本来摇摇欲坠的家庭彻底瓦解,就在小佃刚八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在他的泪水当中带着姐姐离开了,父亲也外出打工把他扔在了老乡家里。  相似文献   

19.
熟悉我们三兄弟的人都知道,兄弟三人中,最笨的要数大弟。17岁那年,我念高中,大弟念初三,小弟念初一。因为父亲的一场病,家里欠下许多债,实在没有钱供我们三个读书。母亲用无助的眼神望着大弟,努力说服他辍学,理由是我和小弟的成绩向来很好,而大弟从小到大都是全班倒数第几名。  相似文献   

20.
丰收的玉米     
王吉刚 《中国农资》2014,(41):27-27
<正>"今年咱家玉米亩产一千一,村里独一份!"刚刚脱完玉米粒,忙活了一天的父亲忘记了劳累,挨个给我和姐姐打电话报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家里玉米的丰收,让年近七旬的父亲,喜笑颜开,紧锁半年的眉头得到了舒展。我一阵心酸,勤劳了几十年的父亲,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挑水浇灌,用老迈的身躯竟然战胜了天灾!十亩地的玉米,老父亲挑了多少桶水浇灌,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我的老家在位于鲁北平原的济阳,早在8月,母亲就告诉我,家里遭受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村子周围井涸河干,地表三十米以内深井也抽不出水,幸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