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顶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一种外来有害杂草,已被列为河北省补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06年8月黄顶菊在魏县首次发现,2007年得到了有效控制,2008年又有发生。由于查治及时,黄顶菊未侵入农田,但对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黄顶菊的普查与防治工作,引起了县政府、农牧局及各乡镇村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与防控,对保障区域的农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安阳市十几年来有效防除外来入侵生物黄顶菊的工作实践,阐述了黄顶菊的危害、入侵分布与普查防除现状。为提高防除效果,找出最佳的防治途径,开展了黄顶菊综合防治试验,以期找出最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顶菊是近年来天津地区新发现的外来有害生物,具有种子量大、繁殖迅速、适应性强和抑制其它植物生长的特点,对天津市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文章介绍了黄顶菊在天津地区的发生及防治情况,叙述了黄顶菊防控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对天津地区黄顶菊防控途径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外来生物入侵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当前最棘手的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黄顶菊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本文针对外来入侵生物黄顶菊,分析了其在天津市发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并从疫情分析、化学防治、替代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黄顶菊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自发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以来,县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黄顶菊预防与控治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连续开展了黄顶菊发生分布情况调查。目前看,农田一般发生密度9-20株,最高密度45株/亩;沟渠、公路两侧一般发生密度67株/平方米,最高密度194株/平方米,针对这种情况,我县通过人工拔除、机械割除、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积极进行防控,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现就在化学防控方面采取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介绍如下:一、农田及荒地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分析黄顶菊黄酮类成分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黄顶菊的综合利用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献县的3个村庄附近黄顶菊样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及黄顶菊黄酮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速效磷、碱性磷酸酶对黄顶菊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的积累显著相关;环境的微小变化会影响黄顶菊黄酮类成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7.
黄顶菊已入侵河北省部分农田,一旦泛滥将对农作物形成严重威胁。总结了黄顶菊的特征特性,针对黄顶菊的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1年,外来有害生物黄顶菊在衡水湖附近被首次发现时只有几株。截至目前,黄顶菊已在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廊坊、石家庄、保定7个市的47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面积达30余万亩。据专家预测,黄顶菊已完成在河北省的入侵定殖,并且有短时期内爆发的趋势,对河北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快速蔓延不仅引起了各地市和省农业厅的重视,也引起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为此,2006年8月14日上午,河北省农业厅组织开展集中灭除黄顶菊的专项行动。本刊为配合此次行动,特刊登《黄顶菊及其危害和防治》一文,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黄顶菊为外来潜在的危险植物,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被称为"生态杀手"。棉田是黄顶菊较容易侵入的农田之一。了解棉田黄顶菊的发生动态和生长特性,对研究黄顶菊的入侵和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每7 d调查1次棉田黄顶菊的萌发数量和株数,每14 d调查1次生长特性,对棉田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密度变化以及黄顶菊的生物量、株高和叶片数等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黄顶菊在棉田的发生规律和生长特性,旨为黄顶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21 d内萌发并成长为成株的黄顶菊数量占最终株数的92.9%;播种后22~69 d种子基本不再萌发;播种后第70 d受到土壤湿度迅速增加的影响,种子大量萌发,但此时萌发的黄顶菊幼苗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会在出苗后14 d内死亡,对最终密度没有显著影响。黄顶菊的生物量和株高大部分是在出苗56 d以后形成的,其中,生物量增加了84.1%,株高增加了65.3%;而叶片数大部分是在出苗后56 d内形成的,该期形成的叶片数占最多叶片数的57.9%。可选择种植苗期生长迅速的高秆植物并适当密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植物组合来抑制黄顶菊的生长,对其进行生态防治。对黄顶菊发生严重的地块,可轮作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以便于化学防除。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黄顶菊在山东省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实地调查了毗邻黄顶菊初发地河北省的山东省西北部。结果表明,与河北省毗邻的聊城、德州、济南均见黄顶菊疫情,其中聊城灾情最重,在夏津已发现黄顶菊侵入农田。调查还发现,黄顶菊主要沿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主要干道传播,且动物和交通工具都是其传播媒介。黄顶菊在山东的分布调查,为山东黄顶菊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顶菊(Flanueria bidentis)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恶性杂草.该研究对我国华北地区黄顶菊上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分离鉴定了黄顶菊3种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分析了它们在黄顶菊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潜力.调查表明在黄顶菊不同生育期都有病害发生,但多数病害种类主要集中在成株期以后.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接种测试及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形态特征观察鉴定,黄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炭疽病病原菌为一种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瓜单丝壳(Podosphaera xanthii).田间观察发现有的病害在适宜的生境中发病较重,可显著抑制黄顶菊植株生长发育;温室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病原菌真菌对黄顶菊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白粉菌的致病性最强.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在黄顶菊的生物防治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今后需要分别对它们作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黄顶菊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未来杂草,根系发达,繁殖速度惊人。黄顶菊的生长严重地挤占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只要有黄顶菊的生长,其他生物就难以生存,一旦让其入侵农田,就会对农牧业生存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试通过对黄顶菊生物学特征、入侵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黄顶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黄顶菊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研究了其对黄顶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促进黄顶菊种子萌发;适于黄顶菊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5~40℃;土壤含水量在30%~90%时,有利于黄顶菊种子萌发;空气相对湿度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原产于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国,现已传播到澳大利亚、南非、埃及、日本、英国等国家,素有"生态杀手"、"霸王草"之称.我国于2001年首次在河北衡水湖畔发现,当时只有几株,但由于其繁殖速度快,到2006年,在河北省邯郸、邢台、保定、廊坊、沧州和衡水7个地区的47个县(市)发现的黄顶菊,面积就达30万亩,其中有5万亩农田受到威胁.有专家预测,如果不尽快铲除黄顶菊,很有可能在短期内泛滥成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我们选登此篇文章,希望引起广大农民朋友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群策群力做好黄顶菊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选择百草枯20%水剂、草甘膦10%水剂、乙羧氟草醚10%乳油、氯氟吡氧乙酸20%乳油共4种药剂对黄顶菊植株进行化学防除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均对黄顶菊具有防治效果,其中百草枯20%水剂、草甘膦10%水剂防治效果好,前者速效性强,以上两种药剂可以作为防治黄顶菊的轮换用药;乙羧氟草醚10%乳油、氯氟吡氧乙酸20%乳油防效低,速效性差。  相似文献   

16.
芦站根  周文杰  时丽冉  李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87-3587,3611
对近年来传入我国的3种外来植物刺萼龙葵、黄顶菊、一年蓬的入侵状况、传入和定殖的可能性、潜在风险性、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作了综述,为外来入侵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顶菊是中国近年来新记录的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入侵后迅速蔓延并造成大面积危害.综述近年来对黄顶菊的分类学地位、生长、光合及遗传特性、防控措施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黄顶菊具有喜光喜湿、耐盐碱贫瘠、生长繁殖迅速、结实量大等特点,环境适应性极强,其种子易于随气流传播和混在农产品中人为传播扩散.预期黄顶菊在未来10~20年内将可能扩散到更大范围危害,对该杂草应加强研究,创制出经济安全而有效的持续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外来入侵杂草黄顶菊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市是黄顶菊潜在的入侵区域,在该地区完成整个生育期的时间为5~6个月。黄顶菊在土壤含水量15%~60%的条件下均能出苗、生长,其中25%~35%的土壤含水量最适合黄顶菊的出苗及生长。经淹水70d后黄顶菊仍能出苗,表明黄顶菊有可能入侵水田,但在该条件下黄顶菊的长势较弱,生物量及繁殖量明显降低。黄顶菊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单株种子量最高可达5万粒以上。种子量大、出苗率高及其对各种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黄顶菊成功入侵并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顶菊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顶菊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多数入侵植物均有化感作用。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黄顶菊的花、根、茎、叶提取液对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的花、根、茎、叶提取液对几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有化感作用,且与提取液浓度有关,表现在黄顶菊的提取液能降低种子的发芽率、胚根的长度。证实了黄顶菊具有化感物质,它能抑制其它植物种子的萌发,并对其它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生长的抑制,有利于它迅速繁殖,在大面积内形成单一的群落并成功入侵。  相似文献   

20.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