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的核心要素,其美丽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和环境的美丽,还包括农村地域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融合、经济向好等方面的美丽。残次林地土地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抓手与措施,日益受到当地政府普遍关注。残次林地土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电力水力等配套设施,增设防护林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提升耕地地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目的。基于此,在陕北风沙草滩区靖边县掌高兔村开展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工程的立项背景、项目区概况、限制性因素分析和实施工程实例介绍风沙草滩区靖边县掌高兔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措施,为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的实施将新增耕地72.9206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创造546.9t·hm~(-2)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残次林地作为新增耕地来源,突破了传统土地整治项目立项范围,极大缓解了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对我国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定边县砖井镇候场村曹伙场土地开发项目的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残次林地土地开发的流程以及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今后全国大范围开展残次林地土地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定边县金伊湾村残次林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优化,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171.8147 hm~2,耕地等别提升1个等别,同时创造了1030.89 t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治是陕北风沙草滩区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新增耕地的主要措施,结合定边县贺圈镇五兴庄和马团庄村土地开发项目工程措施,采用耕地质量分析体系,将项目区划分为5个评定单元,针对土地整治后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自然质量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指数为6等、省级经济等指数为4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为12等,量化该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状况,对后期陕西省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提供参考,对后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资源动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残次林地主要是指已经计入历史的天然林和人工种植的林地,由于人类破坏、干旱缺水、自然退化等各种因素造成该林地的树木生长情况出现差异,导致地块整体林草覆盖率底,产生大、小玻璃天窗、疏林或枯树相结合的无林或少林地。定边县残次林地数量众多,面积较大,实施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有效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和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探究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选取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等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等4村土地开发项目为工程示范项目点,实践证明,经过土地整治及相关配套措施,项目区变成高标准生态农业基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格局,为陕北地区残次林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科学》2020,(5):82-84
以都匀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调查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都匀市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整治潜力实施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6 966.28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1 534.23 hm~2,新增耕地率22.02%。其中耕地整治规模4 957.46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95.69 hm~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31.42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25.14 hm~2;工矿废弃土地复垦规模47.98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4.93 hm~2;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1 929.42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1 408.47 hm~2。通过土地整治可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效解决人地矛盾,保障城市建设发展对土地资源的用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残次林地资源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低效残次林地的开发,能极大地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显著提高耕地数量及质量。为探索适合于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开发模式,本研究以靖边县龙二村风沙地为研究对象,借助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采取4大工程和耕作管理等手段。结果表明:通过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改善沙地土壤颗粒配比,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配套工程措施,对项目区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改善了当地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将原来的沙荒地打造成为宜耕宜种、收益良好的景观生态农业基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陕北风沙草滩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借助工程手段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重新规划,并对其项目建设必要性、效益分析及耕地质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建设不仅能增加新增耕地10.34hm~2,耕地质量等级提高1~2级,还能创造553.66t/hm~2的粮食产能。该项目对陕北风沙草滩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保障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近年后备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具备可实施条件的后备资源实施难度不断加大,给占补平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耕地资源的补充路径也遇到巨大阻碍。残次林地项目是自然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出的新的补充耕地来源,为缓解人地矛盾和保障1. 2亿hm2耕地红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对典型的台塬丘陵沟壑区宝鸡市陈仓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流程和实施标准进行说明,并针对目前残次林地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必要的建议,以期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浅谈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残次林面积突增,严重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与乡村环境,实施残次林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耕种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定边县残次林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后期相关地区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着力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3S技术的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考察与测量等方法,结合土壤、农业、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资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构建自然-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评价指标法开展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结果发现:古浪县共有未利用地182 155.00 hm~2,可开垦的易耕性土地15 878.29hm~2,占全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8.73%;后备资源中可开垦的其他草地和沙地规模占绝大多数,为总规模的97.88%。建议统筹考虑古浪县石羊河流域、北部沙漠区的生态效益,结合水利、农业、林业等规划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以避免盲目开发利用。在耕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配套采取工程、生物、节水等技术,要加强区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开发耕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已成为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土地资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截止目前,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包含其他草地、盐碱地以及滩涂地在内的未利用地后备资源已濒临枯竭,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对此,积极寻求新的占补平衡模式和路径,将是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为研究区域,结合渭北台塬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当地政策背景、后备资源类型、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来揭示项目实施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为当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首次将残次林地资源作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后备资源。本文通过宝鸡市陈仓区ZJS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利用土地整治、完善灌溉与排水设施、新建田间道路以及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使项目区农业耕地面积增加,年均纯利润增加214. 5万元,农业生产环境大大改善,耕地等别显著提高1~2个等别。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强化了主导产业优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滨海平原区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MAPGIS软件,运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科学类比方法进行研究。确定评定补充耕地等别的指标区,建立未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和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补充耕地等别评定各因素分值,计算补充耕地等别,制定滨海平原区占补折算系数表。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是节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净增耕地潜力系数法分析了大竹县农用地整治潜力,采用节约用地系数法分析了大竹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草地、园地分布较少。耕地在坡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坡度6°~15°区域,区域内田坎系数高,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大,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耕地肥力水平低,土地整治潜力大;研究区域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别达6404.74hm~2和6828.05hm~2,且均以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为主。其中农用地整治潜力Ⅰ级、Ⅱ级潜力区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0.54%,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Ⅰ级、Ⅱ级潜力区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6.59%。  相似文献   

16.
《山西农业科学》2019,(2):250-255
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测算其丰度值,明确开发模式能够为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襄汾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襄汾县生态安全、自然适宜和经济可行3个方面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新增耕地系数和新增耕地面积占比,构建耕地后备资源丰度测算模型,并以丰度值为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襄汾县开发模式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襄汾县无高等适宜后备资源;较高等适宜面积为2 187.775 4 hm~2;中等适宜面积为11 511.268 1 hm~2;勉强适宜面积为3 782.169 9 hm~2;不适宜开发面积为543.683 5 hm~2。襄汾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分为4种模式,优先开发模式总规模为3 685.640 2 hm~2;重点开发模式总规模为3 413.028 4 hm~2;适度开发模式总规模为5 073.909 4 hm~2;先保护后开发模式总规模为5 852.318 8 hm~2。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别化开发,以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黔南州在2014-2018年耕地资源与质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从州域层面、地理区域层面、县级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分析其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实施土地开发整治、制定耕地保护与质量管护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全州耕地数量在2014-2018年间有增减波动,总体有所增加;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耕地数量达到动态平衡。2)全州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平均利用等别为11.22;通过实施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等工程,近几年来耕地质量总体略有提升;3)西南区域作为全州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区,通过开展土地开发与增减挂钩等工程,耕地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达州市通川区农用地整治潜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工作,本文在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调查法对通川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通川区农用地整治整治潜力3106.44hm~2,新增耕地系数达8.70%;北山镇、江陵镇、安云乡、梓桐镇整治潜力相对较大,潜力面积分别为335.34hm~2、303.78hm~2、225.79hm~2和207.68hm~2,新增耕地系数分别达10.29%、10.49%、9.93%和12.23%;针对通川区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和分布,提出了有序开展农用地整治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友好型农用地整治建设、增加公众参与度、加强工程建后管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垦》2020,(4):25-25
江苏农垦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在创新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创了"农垦自主投资整治土地,新增指标交易收入归农垦所有"的土地整治模式。一、做好农场土地整治规划为进一步做好垦区耕地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土地整治项目,2015年,江苏农垦委托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对17个农场土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土地面积123204.8446公顷,确认耕地后备资源面积9805.26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6%,基本查清了垦区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0.
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5,(1):286-288,324
以内蒙古杭锦旗辖区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内的677 021.40 hm2耕地后备资源了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杭锦旗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杭锦旗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总面积为52 200.02 h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7.71%.灌溉条件与土层厚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杭锦旗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