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压砂砾石水-岩作用下元素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这两种水-岩作用过程中的元素释放规律,以宁夏中卫地区一种主要压砂砾石为研究对象,对该种压砂砾石本身元素组成及其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条件下元素累积过程做了检测分析.发现绿色板岩压砂砾石共由O,Si,Fe等25种元素组成,其中包含了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且能溶于水的矿质元素.这种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处理过程中能够释放N,Ca,K等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50次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处理条件下,各类元素累积释放量分别为786.90,958.18 mg.明确了宁夏中卫地区一种主要压砂砾石的元素组成,摸清了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过程中压砂砾石成矿元素的释放规律,对维护当地土壤健康、提高农作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板岩必需元素的释放规律,将取自香山地区的灰绿板岩岩样分为蒸馏水干湿循环组(ZLGS)、蒸馏水冻融循环组(ZLDR)和微咸水冻融循环组(WXDR)3组.通过对3组岩样进行50次循环试验,模拟板岩的风化过程.在循环开始前测量板岩基本物理性质并进行SEM微观结构分析;试验过程中定期测量板岩淋溶液电导率EC和淋溶液中必需元素的组成及含量.通过试验研究发现,试验条件下,随着循环次数增加,3种处理的板岩淋溶液EC呈波动增加趋势;3种处理下,必需元素释放种类数排序产生差异,各元素释放量排序以及释放量较大元素种类无差异,必需元素累积释放量按组分排序由大到小为ZLDR,ZLGS,WXDR;必需元素累积释放量与试验循环次数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微咸水和再生水对盆栽棉花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寻求代替水源,进行了微咸水和再生水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盆栽棉花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根系影响的试验。试验设置灌水水质和灌水量2个试验因素,灌水水质设计为低、中、高矿化度微咸水和再生水,清水作为对照;灌水量设计为田间持水量的95%、85%、70%、55%。试验结果表明:微咸水和再生水处理增加土壤含盐量,微咸水处理的土壤含盐量随着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再生水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的含量;微咸水和再生水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在盐分累积严重的情况下根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4.
合理利用微咸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微咸水灌溉对土壤侵蚀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微型土槽室内模拟试验,对微咸水沟灌引起的土壤侵蚀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在固定流量下不同坡度和不同水质条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期为改善和提高微咸水地面灌溉地区水土资源的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坡度及相同流量处理下,土壤侵蚀量随灌溉水钠吸附比的增大而增加,随电导率的增大而减小;地面坡度是沟灌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随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
增氧淡水与微咸水对小麦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提高微咸水利用效率、降低微咸水灌溉下的次生盐碱化风险,将增氧技术与微咸水灌溉相结合,基于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微咸水、增氧淡水、增氧微咸水对小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矿化度的微咸水条件下,矿化度2 g/L较利于小麦种子的萌发。增氧淡水(溶解氧质量浓度9.5~22.5 mg/L)能够增加萌发4 d的小麦种子萌发数量,但却抑制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单粒根质量和幼芽平均高度;当溶解氧质量浓度超过22.5 mg/L时,发芽率有所下降,说明过高的溶解氧质量浓度会抑制种子的萌发。不同矿化度微咸水增氧处理下的小麦种子表现出不同的较适宜溶解氧质量浓度,1、3、5 g/L矿化度下的较适宜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19.5、22.5、12.5 mg/L。根据增氧微咸水处理的耦合试验数据,建立了增氧微咸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种子发芽率与矿化度、溶解氧质量浓度之间的经验模型,经回归分析,相关系数为0.900 2,决定系数为0.810 3,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和再生水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盆栽棉花出苗率、苗期冠层和根生长情况,探索微咸水和再生水在棉花灌溉中的应用技术。试验设置灌水量和水质2个试验因素,研究灌水量和水质处理对盆栽棉花出苗率、苗期冠层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率、苗期冠层和根系生长随灌水量减少而降低;2~4 g/L微咸水和再生水处理促进出苗,高于4 g/L微咸水抑制出苗;在环境温度较低时,2~4 g/L微咸水和再生水处理促进冠层生长和根系生长;在环境温度较高时,2~6 g/L微咸水处理抑制冠层生长和根系生长,再生水处理促进冠层生长,抑制根系生长。该研究为再生水应用于棉花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水源短缺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危机与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微咸水灌溉是一种可行的开源途径,在我国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农作物已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需要及时而完整地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未来微咸水利用的实践。以华北平原大田灌溉为基本农业类型,总结了微咸水灌溉成功施行的相关措施,包括可用水源的矿化度阈值、降雨淋溶以及相关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盐分累积状况的影响和改善等,并针对微咸水灌溉实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有助于人们多角度、从不同方面认识微咸水灌溉问题,为未来微咸水灌溉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准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3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宁夏非耕地温室春茬番茄滴灌条件下不同防渗处理、水质、灌水定额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番茄品质、光合作用和总产量等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防渗措施,其次是灌溉水质和灌水定额。塑料薄膜防渗处理保水效果好,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使番茄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增加;全生育期灌水定额4 260 m3/hm2时,番茄果实的糖酸比较高,水分利用效率较6 690 m3/hm2灌水定额提高了21.93%~26.92%。灌溉水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等有影响但均未达到5%显著水平。塑料薄膜防渗下,使用微咸水与净化水混合灌溉且全生育期灌水定额4 260m3/hm2为最佳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纳米发泡器对微咸水进行加氧处理,并对加氧微咸水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对入渗模型参数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咸水不同溶氧量入渗条件下,入渗时间相同时,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随溶氧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微咸水溶氧量为14. 0 mg/L时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最大。相比于其他处理,微咸水溶氧量为14. 0 mg/L时能加快水分入渗,增加土壤体积含水率。此外,相比于不加氧处理,不同加氧水平入渗均能提高灌溉水脱盐效率。同时,利用现有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代数模型和PHILIP模型都能准确描述加氧微咸水入渗过程,而且模型参数与微咸水溶氧量存在函数关系。PHILIP模型中吸渗率随着微咸水溶氧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4. 0 mg/L,代数模型中综合形状系数则呈现相反的规律,最小值出现在14. 0 mg/L,且代数模型可较好描述加氧微咸水一维垂直入渗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质膜下滴灌棉田盐分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不同水质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及变异性,采用EM38-MK2型电磁感应仪对微咸及淡水滴灌田块进行盐分调查。解译模型获得的土壤含盐质量比描述性统计特征表明,微咸水滴灌的积盐程度高于淡水滴灌,但其变异系数相对较小。采用GS+软件拟合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微咸水处理为指数模型,淡水处理为高斯模型,均表现为强的空间相关性;微咸水处理变程大于淡水处理,增加了土壤盐分的空间相依性。Kriging空间插值及变异分析表明,淡水滴灌棉田土壤盐分微域及全域空间变异程度强于微咸水滴灌,二者均存在影响棉花出苗的盐斑。建议用水紧张时,可基于EM38-MK2型电磁感应仪的盐分调查结果,重点淋洗盐斑集中分布区域,以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11.
咸淡轮灌和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滨海地区微咸水改良盐渍土,进行了不同咸淡水轮灌(淡淡、淡咸、咸淡、咸咸)和施用生物炭(0、15、30 t/hm^2)的室内入渗试验,探讨了咸淡轮灌和生物炭施用下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滨海盐渍土水分运动主要受初始入渗水质的影响,先咸后淡的轮灌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入渗速率增加了8.2%~46.9%,并小幅提高了土壤含水率;生物炭可促进咸淡轮灌下的水分运移,增加了相同时间内的湿润锋距离、累计入渗量、入渗速率及入渗后的土壤含水率,添加量为15 t/hm^2时入渗增益最佳,入渗速率提高了3.5%~22.0%;淡咸和咸淡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均低于咸咸处理,脱盐率和脱盐区深度系数更高,咸淡处理可增加脱盐率,而淡咸处理可提高脱盐区深度系数;生物炭有利于咸淡轮灌下的土壤盐分淋洗,脱盐率和脱盐区深度系数分别提高了9.1%~15.0%和1.1%~7.5%,并增加了Ca^2+和Mg^2+含量,促进Na+淋洗,进而降低了微咸水利用风险,但在30 t/hm^2时盐分淋洗效果有所减弱。研究表明,添加15 t/hm^2生物炭配合微咸水-淡水轮灌能够改善滨海盐渍土的入渗特性、持水能力和盐分分布,可为该区盐渍土和微咸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分迁移简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1990—1999年和2002—2007年14个冻融循环的实测资料,由水量平衡原理,估算了冻结过程中地下水向冻层的迁移量,以及消融过程中冻层水分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包气带含水率的变化。提出了通过冻结初期地下水埋深、最大地下水埋深和融通时地下水埋深3个实测实验数据,估算冻融循环中水分迁移量的方法,并提出了用经验公式拟合正冻期地下水降深、最大冻深和消融期地下水位上升高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农机压实土壤的问题很难避免,而农田压实土壤的结构恢复至关重要,冻融循环是恢复压实土壤的有效方法。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大孔隙对恢复压实土壤的作用,通过室内试验重塑压实土壤及人工孔隙措施模拟大孔隙,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设计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利用温度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波动,同时对比冻融循环前后压实土壤孔隙与团聚体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有人工孔隙压实土壤在高、低两种含水率条件下,分别在第3次和第2次冻融循环时开始大幅温度波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无人工孔隙的压实土壤温度大幅波动则出现在第7次和第4次冻融循环,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后,有人工孔隙压实土壤的团聚体平均尺度、结构系数等参数均优于无人工孔隙的压实土壤。人工孔隙可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波动改变冻融循环在土壤中的作用强度,加速压实土壤结构恢复进程,冻融循环+大孔隙策略是改善土壤孔隙及团聚体结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微咸水膜下滴灌的最优灌溉制度,分别用微咸水(矿化度为2.7g/L)、净水(矿化度为0.18g/L)、混合水(微咸水与净水按1:1混合,矿化度为1.6g/L)三种水质,分析5种灌溉制度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测定了辣椒株高、光合作用、产量、果实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长期用微咸水灌溉辣椒,其植株整体长势较弱且总产量(3069.8kg/667m2)最低。而用净水灌溉,辣椒产量高达4147.9kg/667m2,在相同的灌溉量下,能有效提高植株水分利用效率,但会降低辣椒品质,同时利用净水设备进行净化处理会相对增加农民的种植成本。用混合水灌溉辣椒产量(3603.2kg/667m2)比微咸水灌溉处理增产14.8%,且有机酸含量低于微咸水灌溉处理,同时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净水灌溉处理。综合来看,利用矿化度为1.6g/L咸淡水混合灌溉模式,辣椒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可以在微咸水地区辣椒种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以木屑和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流化床反应装置,研究了不同燃烧工况下钙基对SO2、NOx排放特性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测定了底灰的元素、基团和矿物组成,对附加碱金属Ca的灰样进行了熔融特性分析。研究表明,钙基对SO2、NOx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过量空气系数α为1.0时,石灰石的添加对NOx减排最为明显。且随着木屑含量的减少,NOx产率有所降低;钙基对SO2的脱除受反应温度的影响。在温度为700~900℃、Ca和S质量比为2.0时的固硫脱硫效果最好;在CaCO3的作用下,底灰的熔融现象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