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采用不同药剂拌种、沟施、叶面喷施等方法,对感染黑痣病的种薯进行处理,通过对出苗率、产量、薯块发病率、地下病茎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寻求防控马铃薯黑痣病的最佳施药组合。结果表明,不同药剂拌种、沟施、叶面喷施3种方法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均有效果,结合用药成本,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经济有效的施药组合是用甲基立枯磷拌种、沟施、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马铃薯黑痣病最佳防治药剂,选用5种杀菌剂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小山村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马铃薯均有增产效果,其中氟环·咯菌腈、苯甲·嘧菌酯药剂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病效果均较好,增产效果最明显,为马铃薯黑痣病防治高效药剂,可在大田种植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验证了美派安喷种、拌种、田间喷雾等方法施药,对马铃薯的黑痣病、晚疫病等真菌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美派安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良好,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烂种率3%~15%,而且能提高产量3%~7%。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以乐薯1号和冀张薯12号马铃薯为供试作物,选择7种药剂通过拌种、喷施等操作方式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和25%嘧菌酯悬浮剂2种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病指防效和马铃薯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可在生产上用于马铃薯黑痣病防治。其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病指防效最高,为51.87%~54.80%,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4.48%~15.65%;25%嘧菌酯悬浮剂病指防效次之,为42.00%~52.82%,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2.05%~13.64%。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马铃薯庄薯3号为试材,以常规施肥磷酸二铵作对照(CK)处理,研究4种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黑痣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商品薯率,降低黑痣病的发病率。其中,以恩益壁处理的促生防病效果最好,与CK相比,株高、茎粗、产量、商品薯率分别提高10.96%、7.89%、22.82%、8.77%;对病茎率防效达67.57%;对薯块防效达70.80%。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减轻土传黑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药剂拌种、药剂沟施、土壤消毒、叶面喷施药剂等措施进行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集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间A2B1C2D2(适乐时拌种+阿米西达沟施+二氧化氯土壤消毒+噻呋酰胺叶面喷施)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最好,病茎率最低,为6.25%,块茎防效高达76.19%,亩产量1 774.39 kg,比对照增产32.79%。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防效表现最佳的组合为A1B1C2D2(阿米西达拌种+阿米西达沟施+二氧化氯土壤消毒+噻呋酰胺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索新型马铃薯种衣剂30%噻虫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及最佳拌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干拌对控制马铃薯黑痣病、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及增加产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轮作倒茬越来越困难,马铃薯黑痣病逐年加重。本实验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了新型药剂健攻R(有效成分为7%氟唑菌酰胺+5%苯醚甲环唑)对于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从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考虑,健攻施药量130ml/亩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黑痣病已成为影响我县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但目前还没有防控马铃薯黑痣病的有效措施。本文结合国内外对黑痣病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生产马铃薯的过程中把各个防治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适合我县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3种微生物菌剂拌种剂与化学药剂拌种进行对比,研究微生物菌剂拌种剂拌种对马铃薯产量及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微生物菌剂拌种剂处理的产量和防病效果不及化学药剂拌种处理,产量最高的是适乐时拌种处理,是38507kg/hm2,较清水(ck)处理高7882kg/hm2,增产率25.7%,对黑痣病、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49.4%和57.9%;其次是多马道黑拌种处理,产量是37037kg/hm2,较清水(ck)处理高6412kg/hm2,增产率20.9%,对黑痣病、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41.4%和39.6%。因此,在今后的生产中,应继续加大对微生物菌剂拌种剂的引进和试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促进旱作区马铃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明确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生长的安全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为76.27%~90.88%,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增产率分别为2.00%、4.01%、6.63%,对马铃薯产量增加显著,试验剂量下各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均无不良影响,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从经济、有效和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作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主要药剂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2.
8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了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拌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均有一定的防效且未产生药害。其中,30%噻氟酰胺悬浮剂18.4 g、250 g/L醚菌酯悬浮剂30 m L、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2 g拌150 kg马铃薯种薯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均优于其余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分别为78.14%、75.15%和68.90%。折合产量分别为27 006、26 752、26 006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42.09%、40.76%、36.83%,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最佳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介于74.83%~86.15%。20%甲基立枯磷乳油、甲基硫菌灵+硫酸链霉素(5:1)复合粉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分别为86.15%、84.55%、81.68%,均在80%以上,20%甲基立枯磷防效最好,是防治黑痣病较理想的药剂,且有利于马铃薯安全生长,增产效果明显,建议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种薯处理对防控马铃薯烂薯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榆林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生的田间烂薯问题,通过防控试验,比较药剂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对控制马铃薯烂薯病害的效果,初步分析导致马铃薯烂薯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初侵染源,为大田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防控的田块,马铃薯产量、薯块商品率及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农户未防治田块;种薯处理结合茎叶喷雾防控的田块,其马铃薯产量比单纯茎叶喷雾防控田块提高15.7%,纯收入增加27.6%。从田间病薯中未分离出晚疫病菌,表明当地烂薯的发生不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种薯药剂处理作为马铃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控制田间烂薯效果明显,可以作为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关键环节,在陕西榆林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是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微生物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是环境友好、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获得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并明确其防病作用方式,为生防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微生物杀菌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峙培养法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16S rDNA序列以及gyrAgyrBrpoBrpoC多基因序列分析对生防细菌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比较生防细菌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脂肽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抑菌活性测定结合质谱(UPLC-Triple TOF-MS/MS)技术鉴定生防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测定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结果】通过对2 106株细菌进行筛选,获得3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其中HMB33604菌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高,达到52.9%。通过生理生化及多基因序列比对,将HMB33604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2.2%和66.4%,而菌体悬浮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仅为16.9%,证明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起到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作用。HMB33604菌株可以产生泛革素(fengycin)、伊枯草菌素A(iturin A)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抑菌试验证明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这两种脂肽类抗生素能够显著抑制黑痣病菌的生长,并且造成菌丝畸形。菌株发酵液和无菌体上清液均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0.3%和64.0%;而菌体悬浮液处理后根际黑痣病菌的DNA拷贝数仅降低10.3%。【结论】获得一株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生防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HMB33604,该菌株主要通过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而发挥生防作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是HMB33604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泛革素和伊枯草菌素不仅造成黑痣病菌菌丝畸形,还可显著降低马铃薯根际黑痣病菌的数量,从而有效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黑痣病是宁夏马铃薯产业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通过研究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发生规律,借鉴国内外有关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技术,明确了宁夏马铃薯黑痣病农业和化学等防治方法,提出了宁夏地区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控技术,实现了马铃薯黑痣病的标准化防控,为宁夏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黑痣病是商洛市马铃薯生产上新发生的病害,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研究鉴定出了引起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系统观察了病害症状表现、发病进程及影响因子。大田防治试验证明,采用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10 min、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明显防效,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配合应用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马铃薯茎基腐病防治的有效方法,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开展了6种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茎基腐病的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的防效和产量均居第一位,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的防效和产量均居第二位,在生产上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通过试验观察,筛选出拌种好的药剂为5%香芹酚水剂、60%丙森·霜脲氰和58%甲霜·锰锌(宝大森)可湿性粉剂1.5 kg/hm~2拌种,3种药剂拌种均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土传病害综合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马铃薯土传病害的药剂,开展了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植物免疫诱导可湿性粉剂、0.136%吲哚·赤霉素·芸苔素、生防菌拌种剂、60%吡虫啉种子处理悬浮剂对马铃薯拌种及喷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750 g/hm~2拌种处理,0.136%吲哚·赤霉素·芸苔素30 g/hm~2+植物免疫诱导可湿性粉剂750 g/hm~2苗期始喷施2~3次,间隔7~10 d处理,能有效降低黑痣病、疮痂病、环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增加马铃薯产量,提升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