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小麦植株抗旱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叶片和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与小麦植株抗旱性和产量的关系,选用3个抗旱等级不同的小麦品种(‘洛旱7号’‘周麦18’‘西农979’),分别设置干旱和对照处理,研究不同品种叶片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干旱胁迫下的积累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和茎鞘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随着花后时间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且均在花后20d质量分数最高。干旱胁迫下,3个品种叶片和茎鞘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及NSC总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不同品种之间表现为,‘洛旱7号’叶片和茎鞘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高于其他2个品种;其中在10DAA时,‘洛旱7号’叶片和茎鞘蔗糖质量分数平均较‘周麦18’高8.54%和6.77%,较‘西农979’高0.31%和12.40%。其中干旱胁迫下‘洛旱7号’产量较对照降低13.3%,‘周麦18’和‘西农979’则分别降低39.0%和41.5%。NSC与穗粒质量及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茎鞘中蔗糖和淀粉质量分数与穗粒质量、产量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小麦植株的NSC质量分数特别是茎鞘中质量分数可能有助于缓解小麦干旱,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应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根、茎、叶和枝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分配和主要生长指标对大气CO2浓度升高(EC,Elevated CO2,环境CO2浓度+350(±25)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红桦幼苗的树高、基径、树干基部横截面积和生物量等均受到CO2浓度升高的促进作用.与对照(CK)相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红桦幼苗根、茎、叶中的还原糖、蔗糖、总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除蔗糖含量外,枝中还原糖、总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也有显著增加.EC对红桦幼苗各器官中的纤维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升高CO2浓度改变了碳水化合物在红桦幼苗根、茎、叶和枝中的分配格局;与CK相比,分配到根的还原性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和总的可溶性糖分别增加了55.96﹪、35.76﹪、39.52﹪、29.36﹪和55.56﹪.综上所述,CO2浓度升高促进了红桦幼苗的生长,增加了红桦幼苗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在根部的积累,这将增强红桦幼苗对寒冷环境的抵抗力,提高其在环境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紫肉甘薯主要块根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异,选用18个紫肉甘薯品系,在盐城和徐州2个试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下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环境(G×E)互作对紫肉甘薯块根花青苷、干率、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花青苷含量的E效应大于G和G×E互作效应,其他品质性状则表现为G×E互作效应较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徐州试点较高,粗淀粉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盐城试点较高。盐城和徐州两试点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一致,均为:花青苷还原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其中花青苷含量变异系数以徐州较高,其他性状变异系数盐城试点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分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青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干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苷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紫肉甘薯主要块根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异,选用18个紫肉甘薯品系,在盐城和徐州2个试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下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环境(G×E)互作对紫肉甘薯块根花青苷、干率、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花青苷含量的E效应大于G和G×E互作效应,其他品质性状则表现为G×E互作效应较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徐州试点较高,粗淀粉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盐城试点较高。盐城和徐州两试点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一致,均为:花青苷还原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其中花青苷含量变异系数徐州较高,其他性状变异系数盐城试点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分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青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干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苷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紫肉甘薯主要块根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异,选用18个紫肉甘薯品系,在盐城和徐州2个试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下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环境(G×E)互作对紫肉甘薯块根花青苷、干率、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花青苷含量的E效应大于G和G×E互作效应,其他品质性状则表现为G×E互作效应较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徐州试点较高,粗淀粉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盐城试点较高。盐城和徐州两试点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一致,均为:花青苷>还原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其中花青苷含量变异系数以徐州较高,其他性状变异系数盐城试点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分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青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干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苷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的种间差异及其在根、茎、叶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格局,以流溪河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15种常见种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根、茎、叶的可溶性糖、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的比值。结果表明,物种、植物器官及其交互作用对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15种植株幼苗普遍表现为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糖/淀粉比值最高,根部的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乔木树种幼苗和灌木树种幼苗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在植物根部和叶片中无显著差异,乔木和灌木树种幼苗茎的可溶性糖与NSC含量也无显著差异,但常绿乔木的茎可溶性糖/淀粉显著高于灌木,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灌木。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幼苗的NSC及其组分含量的种间差异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植株幼苗的叶和根分别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储存结构,为植株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也反映了其应对环境的不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5个能源甘蔗基因型叶片和茎鞘的可溶性糖含量、全N及可溶性糖含量:全N含量的消长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叶片的可溶性糖(CL)前期低,伸长盛期最低,伸长后期、工艺成熟期升高:茎鞘可溶性糖含量(Cs)从分蘖期开始一直稳步提高;叶片和茎鞘全N含量从分蘖期开始不断下降;叶片可溶性糖/全N(CL/NL)在分蘖期和伸长初期较低,伸长盛期最低,伸长后期和工艺成熟初期升高;茎鞘可溶性糖/全N(Cs/Ns)在全生育期稳步增加,(2)叶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全氮(CL/NL)低于茎鞘;叶全氮含量高于茎鞘。(3)相关分析表明:叶、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和净同化率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含氮量与净同化率显著相关;叶、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全氮与净同化率显著负相关,碳氮代谢和叶面积指数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灌水和密度对胡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积累分配、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陇亚11号为供试材料,设灌水(不灌水W0:0 m3/hm2、灌水Wa:600 m3/hm2)为主处理,密度(低密度:D1,6.0×106株/hm2、中密度:D2,7.5×106株/hm2、高密度:D3,9.0×106株/hm2)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组合对胡麻NSC(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含量与累积量、器官分配比例、转移效率、贡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灌水时胡麻植株各器官NSC的含量高于灌水,低密度不利于胡麻各器官NSC的合成,水密互作对胡麻叶NSC含量有显著影响。茎NSC累积量在高密度下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3种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倒一茎节、倒二三茎节、倒四五节茎节、叶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SS和SPS活性均高于强筋小麦郑麦9023,温麦4号略高于豫麦50。SS和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在花后12 d至成熟期间,豫麦50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豫麦50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灌浆后期的ADPP活性也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后18 d至成熟期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叶片中蔗糖、籽粒中可溶性总糖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对籽粒淀粉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豫麦50和郑麦9023以倒二、三节间最大,而温麦4号则以倒四、五节间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寒地冬小麦返青后各生育阶段光合生理特性对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及籽粒形成的影响,以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对大田种植返青后不同生育阶段小麦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总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总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返青后,随着生育期延长,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在开花期之前,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开花期后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呈相反变化趋势,此时期影响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总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籽粒中淀粉含量随总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下降而上升。  相似文献   

11.
FACE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水稻品种中,杂交籼稻因其杂种优势强、抗逆性好、穗型大、产量潜力高,在稻作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2006年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设计施N量为125 kg·hm-2(LN)、250 kg·hm-2(NN)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含量、磷素吸收、磷素分配和磷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汕优63各生育时期稻株含P率极显著提高,使各生育时期P素吸收量极显著增加,生育中期的增幅略小于生育前、后期;(2)FACE处理使汕优63抽穗后P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穗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对抽穗前P素在叶片、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影响;(3)FACE处理使汕优63不同生育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极显著下降,使P素子粒生产效率和P素收获指数亦均极显著下降;(4)增施N肥,使汕优63大多数生育时期的植株P素含量和吸P量得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使大多数生育时期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使P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5)CO2×NCO2×Y对植株含P率、吸P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FACE处理使汕优63稻株含P率、P素吸收量显著提高;使P素干物质生产效率、P素子粒效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选用三种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研究灌浆结实期茎、鞘贮藏碳水化合物转运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茎、鞘高含量可溶性糖是转运活跃的特征;淀粉酶活性高有利淀粉降解转运;分枝酶( Q 酶) 可能影响淀粉的降解和转运效率;蔗糖合成酶( S S) 、蔗糖磷酸合成酶( S P S) 对蔗糖含量和转运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光氮互作对番茄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明不同光照条件下番茄果实高糖积累的氮素适宜施用水平。【方法】以番茄品种东农708为试材,采用4个光照度和4个氮素施用水平的复因子试验,研究光照度与氮素互作对番茄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果实发育早期,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果实淀粉含量影响极显著,对蔗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在同一光照水平下增施氮肥及在同一施氮水平下的70%自然光处理可提高果实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从而促进果实的蔗糖代谢。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果实果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发育后期,70%和100%自然光以8 kg/667 m2施氮量、小于70%自然光以0 kg/667 m2施氮量的果实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最高,在同一施氮水平下,70%自然光的AI、NI活性最高,使前期积累的淀粉和输入的蔗糖逐步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从而提高番茄果实品质。【结论】光、氮及其互作对番茄果实糖积累影响显著,充足光照下适当施氮(本试验8 kg/667 m2)可提高番茄果实果糖含量,弱光下增施氮素可降低番茄果实糖含量,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减弱光照可降低番茄果实糖含量。番茄果实糖含量的升高或降低与SS、AI和N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海大2号’菠萝蜜为试材,研究了果实采后乙烯利和1-MCP处理对果实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随着淀粉含量的下降,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含量增加,淀粉酶和SPS酶活性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型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与淀粉含量的下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PS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的变化与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乙烯利处理在极显著加速淀粉降解的同时也极显著加快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积累。乙烯利处理后,淀粉酶和SPS酶活性峰的出现分别提前了2 d和4 d,并极显著地增加了淀粉酶和SPS酶活性(P0.01)。1-MCP处理在极显著减慢淀粉降解的同时也极显著延缓了可溶性糖的积累。1-MCP处理降低了前期总淀粉酶和SPS酶的活性,并将二者的活性峰推迟了8 d,但却极显著地增加了总淀粉酶活性峰值(P0.01),对SPS活性峰无显著影响。乙烯利和1-MCP处理极显著增加了成熟果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但对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无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淀粉和蔗糖是菠萝蜜果实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枢纽,乙烯对菠萝蜜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总淀粉酶和蔗糖磷酸合酶的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紫肉甘薯主要块根品质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的变异,选用18个紫肉甘薯品系,在盐城和徐州2个试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环境下紫甘薯块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因型(G)、环境(E)和基因型×环境(G×E)互作对紫肉甘薯块根花青苷、干率、淀粉、蛋白质、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花青苷含量的E效应大于G和G×E互作效应,其他品质性状则表现为G×E互作效应较大.蛋白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徐州试点较高,租淀粉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在盐城试点较高.盐城和徐州两试点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变幅一致,均为:花青苷>还原糖>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其中花青苷含量变异系数徐州较高,其他性状变异系数盐城试点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糖分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青苷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干率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青苷含量和其他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早季在田间用管栽试验对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若干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耕抛栽水稻相比,免耕抛栽水稻生育前期的游离氨基酸、酸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及光合速率较小,但却提高了水稻生育中后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酸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及茎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和籽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成熟期,不同处理之间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酸性和中性转化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籽粒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挖掘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以大穗型粳稻品种新稻25和郑稻1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齐穗期进行疏花处理,分析花后10、20、30d疏花处理对弱势籽粒粒重、结实率和顶一、二叶、茎、鞘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疏花处理后两品种的弱势籽粒粒重及结实率均得到显著提高,可能是通过提高弱势籽粒中蔗糖含量,蔗糖作为信号物质,进而调节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及其活性来实现的,但弱势籽粒粒重仍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强势籽粒,说明同化物供应不是限制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唯一原因。在疏花处理后,新稻25和郑稻18的叶、茎、鞘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基本上都高于对照,可能是由于疏花处理后库容减少,光合产物需求降低,进而导致叶、茎、鞘中积累的同化物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8.
水稻磷素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FACE对武香粳11号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含量、吸收、分配及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磷素含量增加,增幅为2.48%~18.84%;②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幅为28.74%~59.11%,生育前期的增幅明显大于生育中、后期;⑧FACE处理对水稻抽穗前磷素在叶片、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但使抽穗后磷素在稻穗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减少,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增加;④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素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增幅为2.53%~16.58%;⑤FACE处理使水稻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降幅分别为6.53%~15.51%和1.48%~9.04%。  相似文献   

19.
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稳定的转PEPC基因水稻和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为供试材料,测定稻株开花期间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及籽粒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与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叶片、茎鞘和穗干重都有部分增加,但以穗增重为主;开花后14 d,与未转基因野生型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但其淀粉含量没有增加,推测转PEPC基因水稻籽粒中较多的可溶性糖可能会更多地转化为蛋白质.  相似文献   

20.
以4个不同源库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干旱和氮肥处理对水稻茎鞘贮藏性碳水化合物运转及其关键酶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糖含量变化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两优培九茎鞘中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灌溉处理而新株型水稻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干旱处理诱导了水稻茎鞘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的上升。水稻茎鞘中非结构性同化物的积累和输出因水稻品种而异,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高低是影响同化物输出的决定因素,土壤干旱对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相应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