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构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探讨猪肉中沙门菌的消长变化规律,明确关键风险防控点,本文采用2015年部分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以浸烫刮毛后作为评估过程起点,包括去内脏、去头蹄劈半和冲淋预冷的模块化过程风险评估模型,以不同分布描述各变量,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结果表明,通过所构建的模型模拟屠宰后单猪猪肉中沙门菌的污染量95%的可能分布在0~23.8 MPN,而依据实际监测数据计算为9.0 MPN,说明模型可信。根据过程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猪肉沙门菌携带的消长变化图,发现去内脏过程明显增加了沙门菌污染,但后期冲淋预冷后沙门菌污染量显著下降。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屠宰刀具上污染的沙门菌是影响终端猪肉沙门菌污染的最关键风险点(相关系数为0.60)。本研究首次构建了生猪屠宰过程的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以为防控生猪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卫生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牛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布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病检疫漏检概率以及漏检后从业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构建了牛屠宰环节布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牛布病检疫漏检概率呈pert分布Risk Pert(0,0.06,1),根据屠宰量不同,单个屠宰场年漏检数量在0~998头之间,多数情况下可能漏检布病牛6头。模型假设1头漏检布病感染牛有5名从业人员接触,则单个场年屠宰牛可能感染布病的人数为0~151人次,90%的可能会出现0~19人次的布病感染。屠宰量大、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场感染布病的概率更大。应用模型对某省2016年度牛屠宰量3.26万头进行因屠宰接触感染新增布病人数估计,该省可能因此新增布病感染病例0~11例次(90%置信水平),最多可达50例次。随着感染概率递增,感染人数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应加强养殖环节牛群布病的控制和出栏前检疫、宰前检疫,加大屠宰监管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沙门氏菌在冷冻猪肉中的存活特性,本实验用生理盐水作对比,将两种基质分别进行高浓度和低浓度初始人工污染后,存放于-20℃冷冻温度下。在不同的时间间隔,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两种基质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平板计数,记录具有活性的沙门氏菌数量,绘制存活曲线,并应用Origin 8.0软件对残存曲线进行Logistic模型拟合,并通过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_f)、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4个参数对预测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结果显示,Logistic模型可以比较好地描述-20℃冷冻猪肉和生理盐水中沙门氏菌的失活动力学特征。猪肉中沙门氏菌经过冷冻保存80 d后,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残存率分别为80.3%和74.7%;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经过冷冻保存80 d后,高浓度污染的残存率仅为37.9%,低浓度污染的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在第20 d时,就已经无法检测到具有活力的细胞。通过比较可以初步得知,-20℃冷冻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存活能力明显强于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不同初始污染浓度的沙门氏菌在-20℃下的存活能力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国内销售环节畜禽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为我国畜禽肉中沙门氏菌的安全风险评估、预防控制食源性沙门氏菌疾病的爆发提供科学依据,2009-2011年,在东北、西北、华东地区各省区的农贸市场和超市随机抽取禽肉和猪肉样品共1779份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进行筛选,并对PCR阳性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发现在国内各省市抽取的畜禽肉产品中分别检测出沙门氏菌的污染率为5%~19.7%,平均污染率为12.5%.由此可见,畜禽肉中沙门氏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给人们的食用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0-2015年气象资料和水稻观测数据,基于Logistic曲线方程构建高温热害保险气象指数,并分别采用正态分布、正态对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以及基于信息扩散方法的非参数模型对水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进行拟合。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发现,非参数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江苏各县水稻孕穗-抽穗扬花阶段高温热害发生概率,进而结合最优拟合模型,考虑农业保险的经营需求,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出发,确定相应评估指数并构建综合指数,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县级水平的水稻高温热害保险风险综合区划。评估分析表明,江苏水稻高温热害保险风险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中高风险区是需要依靠农业保险转移风险的重点关注区域。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家禽养殖的过程中,长期添加抗生素会产生药物残留以及耐药菌珠,并使人类在食用后原来的敏感药物产生抵抗力,并最终给人类不谢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的使用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许多国家也纷纷出台了相关的禁止滥用抗生素的相关规定。为此,有机、绿色的家禽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的相关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林下套种草珊瑚并养殖肉鸡,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并发现套种草珊瑚林下养殖肉鸡不仅能够为肉鸡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促进肉鸡的生长与鸡肉品质的提高,对肉鸡的抗病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同时,林木以及草珊瑚还能够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以化肥、农药、农膜为主要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评价与防控模型,基于熵权-集对分析模型尝试评价新疆昌吉州不同县市空间区域耕地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异质性。结果表明,2004—2017年昌吉州化肥施用总量、农药使用总量和农膜使用总量逐年大幅增加,呈现未来增长态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数据的样本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理化性质、质地、结构等多项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恶化。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生态风险强度区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昌吉州西部的昌吉市、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生态风险中度区主要分布于昌吉州中部的阜康市、吉木萨尔县,生态风险轻度区主要分布于昌吉州最东部的奇台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研究表明,新疆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存在空间格局的生态风险异质性,呈现东、中、西污染聚集且由西向东依次减轻的空间分布规律,耕地面源污染的生态风险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农民传统耕作方式、水文地质条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基础状况等因素相关。基于此,运用Bow-Tie模型构建了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的防控与差异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芽苗菜工厂化生产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源头污染,实验采用人工污染芽苗菜种子的方式,对芽苗菜生长、收获、储藏等环节进行蜡样芽孢杆菌变化的全程控制;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蜡样芽孢杆菌的附着、内化进行观察;采用基质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定性鉴定;利用Baranyi Roberts模型建立芽苗菜储藏过程中蜡样芽孢杆菌生长一级模型,并拟合不同温度下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25.3%的芽苗菜不同程度地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其中8%的阳性样品污染量大于3 logCFU/g,具有食用安全风险;电镜观察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可内化到种皮内部;伴随芽苗菜生长,蜡样芽孢杆菌的污染在90 h后有2 logCFU/g左右的衰减,但在收割后蜡样芽孢杆菌增长量会超过4.5 logCFU/g。分别在4℃、 15℃、 20℃、 25℃、 35℃贮藏时,蜡样芽孢杆菌会随着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符合微生物生物特征。芽苗菜具有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高风险,从种子就可带入污染,随着芽苗菜生产过程的推进,蜡样芽孢杆菌的数量会先降低再升高,收割后细菌污染会加重,低温保藏可有效控制污染程度。本研究结果为芽苗菜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建立基础,对其食用风险防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分析了在低温空气强制对流预冷过程中蘑菇传热、传质受气流速度、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预冷比真空预冷重量损失小、无冻伤。作者还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含有气化潜热的能量守恒传热微分方程,其数值解与试验吻合。改变参数可预测不同条件下蘑菇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10.
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研究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钦普 《土壤通报》2016,(6):1506-1513
为了促进我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防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对国内外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环境风险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系统调研和梳理,将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氮磷面源污染风险源识别与风险机理研究,二是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模型模拟研究,三是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控制研究。研究认为我国面源污染研究对国外模型的局限性关注不够;缺乏面源污染风险评价和控制技术标准;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发生机理和防控机制研究不够深入。今后我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环境风险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面源污染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2)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防控技术标准,特别是农田氮磷施用环境安全阈值研究;(3)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风险与农户行为的关系研究;(4)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AnnAGNPS模型的陕西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陕西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GIS和相关资料提取参数,建立AnnAGNPS模型数据库。采用1991-1998年黑峪口断面月径流量、泥沙和无机氮、总磷监测数据率定和验证模型,分析AnnAGNPS模型在西北半干旱地区典型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AnnAGNPS可用于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长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主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利用校准后的模型进行流域非点源污染管理措施模拟。为了达到同时削减径流、沉积物及总氮、总磷的输出量,在流域应采取退耕还林的措施,治理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空闲坡耕地地表径流产沙近似解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预测农田地表径流是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础,根据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运动特征,耦合Green-Ampt模型累积入渗量显函数、运动波模型和稳态的产沙模型,建立了降雨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近似解析模型。该模型通过线性表示入渗率和水深之间的关系近似求解了运动波方程,通过设置30~90 mm/h的5种不同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推求模型参数并验证模型精度,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径流和泥沙的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模型更适合于模拟60 mm/h雨强下的产流产沙过程,曼宁糙率系数均分布在0.00026~0.00029 min/cm^1/3,入渗率参数c与雨强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c=9×10^-4p^-0.644对其进行描述,产沙模型中的参数a和b分别分布于0.13~0.15和0.10~0.12,由于泥沙运动的偶然性因素,产沙过程的模型模拟精度低于径流过程。(2)当c取值为0~0.05时,Dif值变化较小,即地表径流对入渗率参数c敏感性较弱;径流产沙过程中,Dif值随参数a和b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总体来看,径流产沙率对径流冲刷系数a比雨滴侵蚀系数b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FC)是判定污泥土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取样,收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1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48份污泥样品,测定了其粪大肠菌群数,旨在了解污泥中FC的数量与潜在污染风险;并在污泥自然风干过程的第7、14、21、28天分别取样测定了FC的数量和水分含量,以观察风干过程中FC和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风干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FC的最大可能数(MPN)的范围在0~3.41×106(MPNg-1,DW),平均为3.79×105(MPNg-1,DW),检出率达89.6%。不同类型污泥中FC的数量差别较大,“河流”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污泥制品的FC数量最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泥和混流污水污泥中FC数量较高。污泥风干过程中FC数量和水分含量均随风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FC数量有回升现象。总之,污泥样品的FC数量差异较大,部分污泥样品的数量超过了污泥农用的病原物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防止二次污染,污泥土地利用时需考虑FC数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稳态菲克第二定律计算苹果片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系数,讨论膨化温度、抽空温度和切片厚度对苹果片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的影响.采用Page、Henderson&Pabis和Logarithmic3种数学模型对苹果膨化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扩散进行了模型拟合,由模型统计参数平均偏差(MBE)、相对平均标准差(RMSE)、卡方(X2)、模型拟合效率(EF)值及决定系数r2评价模型优劣.结果表明:Logarithmic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苹果片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中水分扩散的过程(r2≥0.97).试验设定工艺参数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e.在98.034×10-12 ~274.165×10-12m2 ·s-1之间,并且有效水分扩散系数随膨化温度、抽空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切片厚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EPIC模型的冬小麦生长模拟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是模型本地化、区域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局部敏感性分析忽略了参数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模型结果的间接影响,从而导致敏感参数选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该研究以河北衡水冬小麦试验区为研究区,使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EPIC模型在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敏感参数。研究表明:收获指数(HI)、生长季峰值点(DLAI)、潜在热量单位(PHU)、最大作物高度(HMX)是影响模型本地化最为关键的参数(总敏感指数>0.1);作物的播种日期、收获日期及种植密度是影响区域尺度的作物产量估计最为敏感参数(总敏感指数>0.1)。研究同时表明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可用于作物生长模型本地化、区域化研究,且优于传统局部敏感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MatLab确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彭建平  邵爱军 《土壤》2007,39(3):433-438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定量研究土壤水运动的重要参数。目前,土壤物理学家普遍采用vanGenuchten模型(简称VG模型)来描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h-θ曲线),本文讨论了如何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根据中国科学院栾城试验站大田土壤剖面所采土样实测土壤负压h和土壤含水率θ数据,VG模型中的参数利用MatLab非线性拟合函数来确定,通过用四参数模型计算,计算的θ值与实测的θ值拟合较好,误差相对较小。通过长江河口地区土样检验表明,用MatLab方法确定VG模型参数,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也较好,且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残差平方和范数<0.001。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肉鸡屠宰过程中断翅鸡胴体的快速检测,提高生产效率,该研究利用机器视觉系统采集了肉鸡屠宰线上的1 053张肉鸡胴体图,构建了一种快速识别断翅缺陷的方法。通过机器视觉装置采集鸡胴体正视图,经图像预处理后分别提取鸡胴体左右两端到质心的距离及其差值(d1、d2、dc)、两翅最低点高度及其差值(h1、h2、hc)、两翅面积及其比值(S1、S2、Sr)、矩形度(R)和宽长比(rate)共11个特征值,并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至8个主成分。建立线性判别模型、二次判别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和VGG16模型,比较模型的F1分数和总准确率,在所有模型组合中,以VGG16模型的F1分数和总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4.35%和93.28%,平均预测速度为10.34张/s。利用VGG16建立的模型有较好的分类效果,可为鸡胴体断翅的快速识别与分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CERES-Wheat作物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生长模型广泛应用于区域作物估产研究与应用之中,如何选择最佳作物模型优化参数是获得较好模拟预测结果的关键之一。研究选择河南洛阳为试验区,应用扩展傅里叶振幅灵敏度检验(EFAST)法对CERES-Wheat模型作物参数及田间管理参数进行了全局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完成一片叶生长所需积温、最适温度条件下通过春化阶段所需天数、光周期参数、最佳条件下标准籽粒质量参数、开花期单位株冠质量的籽粒数参数等指标具有较高敏感性,系为模型参数“本地化”的关键参数。播种日期、播种密度、施肥日期、播种深度、灌溉日期是模型区域化应用的最佳优化变量。研究表明,EFAST敏感性分析是模型参数“本地化”和选择最佳“区域化”优化变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伊通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伊通河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在GIS技术和流域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采用SWAT模型建立了该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对研究区农药化肥中的氮、磷元素,泥沙的时空分布状况及总氮进入地下水的状况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满足要求.通过模型模拟计算,泥沙的输出量1985及2008年分别为7.04×106和3.46×106 t.1985年总氮和总磷的输出量分别为20 400和2 300 t;2008年的输出量分别为1985年的1/2.6,7,8这3个月污染物质输出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年的90%.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的氮量不能被忽视,1985年和2008年通过下渗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氮量约为当年其他形式输出量的2.4和5.5倍.  相似文献   

20.
杨娟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何鑫 《土壤学报》2007,44(3):430-436
随着成都平原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逐渐增大。而关于社会经济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定量影响的研究方法还较为欠缺。本文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12输入、1输出、1个隐含层的三层BP神经网络,定量研究成都平原城市发展中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与土壤重金属Cd含量间的内在联系。网络拟合精度达97.02%,模型拟合程度高。运用该BP网络模型对城市化影响下城市边缘带土壤重金属Cd含量进行预测,其预测精度为84.19%,明显高于传统回归模型71.55%的预测精度,体现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优越性。利用2005年和2010年各影响因素的预测值,将这两组值分别作为网络的输入,并和以前的样本合并再重新训练更新网络权值,得到2005年和2010年各区/县土壤重金属Cd预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