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黄淮海淮北平原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重点对大面积中低产土壤—砂姜黑土的基本特性和低产原因作了客观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兴修水利、完善农田排灌系统,以农牧业结合为突破口,促进有机无机结合发展.合理轮作、换茬等改土培肥增产综合技术措施。并从宏观总体上就砂姜黑土的区域综合治理效益进行剖析和经济估算,提出了淮北平原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分区治理改造的统一规划和技术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淮北平原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产结构等方面特征为基本依据,阐述了该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原则、战略目标与发展阶段,从生产结构、生态建设和区域布局三方面对该区生态农业任务作了重点部署,并提出了实施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信息荟萃     
★农业部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分区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部综合考虑农业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条件以及农业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基础等因素,重点提出四大类型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一、沿海和经济发达区。这类区域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台及日、韩和东南亚市场,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东南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优质高档“菜篮子”产品,促进热带、亚热带花卉、水果、中药材、名特优水产品等规模化生产。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名特优水产品等农产品,建成规模化、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邯郸市旱作农业现状进行调查,介绍邯郸市旱作分区状况,提出了邯郸市旱作农业发展重点技术。  相似文献   

5.
《江苏农业科学》2006,(1):68-68
按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江苏省有关部门初步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在淮北平原、沿海滩涂、丘陵山区和黄河故道等区域将实施全省农业综合开发7大重点工程。这7大重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淮北五市的农业主产区内改善农田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内外农业科学研究的动态出发,结合我国实际讨论我国持续农业问题,首先阐述了持续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继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最后按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特点,提出持续农业的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的区域,其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也有所不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区域农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对日本和印度两国的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论述日本和印度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做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农业的科技推广、教育、以及政府的支持等方面;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呈现多样性、差异性和开发潜力大的特点,为了实现区域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利用山西省109个县市的多年气候资料,根据区域的农作物研究所需的各类农业气候条件,在干燥度指数自然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农业气候综合开发和区划的指标,将山西省划分为7个农业气候区,并对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分区评述。提出了山西省农业以气候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复种指数较低,气候资源时间上利用不充分;(2)植被覆盖率过低,光热资源在空间上利用不充分;(3)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肥力下降;(4)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提了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实现立体化农业布局和提高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是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季辰晔  翟国方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64-166,170
评述了以往分区城镇化研究的情况,以安徽省17地市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域分区,进而提出了各分区的城镇化路径和城镇化重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架构的研究方法是有效的,对其他区域的城镇化分区指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建立以小流域分区系统治理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治理高泉模式;创新研究形成以春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为核心的作物抗旱丰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证明作物旱后复水补偿与超补偿效应,建立集水高效农业技术体系;形成以发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为主的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等方面回顾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从事旱农生态研究20余年对区域旱农生态技术研发和学科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研发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河北省滦南县种植业的布局现状调查,找出了该区域种植业布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种植业合理布局的原则、分区重点和建议对策,为今后滦南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科学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区域差异明显;不同的区域,其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也有所不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区域农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从对美、法两国的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论述美、法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做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农业的科技推广、教育、以及政府的支持等方面;从而得到一些对中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典型调查、聚类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全面掌握了桂西资源富集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系统聚类划分生态特色农业区,并根据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广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对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分区方案和发展方向。为该区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存在与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所承担的长春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项目,从建设目的与环境条件、规划思路与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分析、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思路和内容,提出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应凸显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研究结果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新模式,从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培植、演化与发展三个角度对国内外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研究现状做了综合评述,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弱化及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发展潜力不足的原因;结合国内外区域农业竞争优势发展的实践和趋势,提出了以绿色交易平台建设和发展战略为主线,分三阶段实现区域农业竞争优势的整合、协同与虚拟化溢出,从而增强中国农业总体竞争优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江苏省吴江县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指出影响吴江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其次,对几种主要类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结构评价与功能评价;第三,提出通过调整农村部门与区域产业结构来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吴江县今后农业应注重发展商品经济,并重点发展蚕桑业、水产(畜、禽)养殖业和饲料、食品工业。文中还对县级范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优化方法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淮北平原地区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不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水资源特点等客观条件,深入探讨了适合淮北平原地区发展实际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以期为淮北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对淮北石榴产业发展和品牌营销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淮北石榴区域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淮北石榴区域品牌营销策略,如多元主体共建品牌策略、统一品牌和子品牌策略、地理标志保护策略、品牌视觉形象策略、渠道策略、体验营销和事件营销策略、相关产品生产强化品牌策略,为淮北石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特性开展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是统筹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化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为了协调土地功能差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土地生态位概念,运用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从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等3个方面,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位,对冀东山地丘陵区卢龙县进行生态位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域差别明显。在生态位适宜性框架下,划分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4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分区结果显示,卢龙县北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中部以农业发展为主,南部依托现有城镇发展体系,注重内部挖潜,合理扩张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调控研究为卢龙县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除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及生态效益等基本特征之外,还需要充分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特征。选取陕西省为实证研究对象,围绕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从农业投入水平等7个一级指标和有效灌溉率等2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基本指标体系。立足陕西省三大农业自然分区及其农业资源禀赋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陕北、关中和陕南现代农业发展指标赋权,体现区域农业发展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区域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与兼容性。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估陕西三大区域现代农业水平。结果表明,陕西省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实现阶段;三大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同一区域内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最后,分别从陕西省和区域角度提出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