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抗纹枯病性不同的水稻的抗性与其体内主要防御酶活性间的关系;对抗纹枯病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系)HX、特青和七丝软占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分析测定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各个品种(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参试的3个品种(系)的水稻PAL、PPO、POD的酶活性都升高;其中抗病品种(系)与感病品种相比,其PAL、PPO、POD的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要晚,但其达到的峰值要大,且持续时间要长。在未接种时,抗病品种的POD活性就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七丝软占的POD活性,而PAL、PPO活性在未接种时,抗、感病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小麦叶锈菌侵染前后2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片中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抗、感品种间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差异不大;接种叶锈菌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小麦叶片中的4种防御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处理,并且抗病品种接种后PPO活性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抗病、感病的小麦接种叶锈菌处理与未接种处理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均升高,POD、PPO、PAL 3种酶活性在接种后3 d达到峰值,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4 d达到峰值;相对于其他防御酶,PAL在测定期内活性变化程度不高,表现平稳。  相似文献   

3.
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幼苗根系保护性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毒素诱导玉米保护性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抗性的关系,为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快速筛选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以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玉米幼苗,测定玉米根系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感病品种玉米根系的保护性酶对串珠镰刀菌毒素的诱导反应不同。抗病、感病品种玉米幼苗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处理后,POD、PAL、PPO活性均有所提高,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处理期间,抗病品种的酶活性高峰高于感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保护性酶对毒素敏感性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相关性强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茶树品种感染茶饼病前后保护酶活性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保护酶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活性变化有差异,感病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中CAT、POD、PPO、GR活性发生变化但是变化均无规律;APX和AAO活性很低均视为未检出.感病后抗病品种的PAL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后抗病品种的SOD活性明显低于感病品种.PAL活性和SOD活性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防御性相关酶系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品种水稻幼苗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稻瘟菌毒素作为激发子来提高水稻抗病性的研究,测定了与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感病品种易被毒素激活,但抗病品种被毒素处理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感病品种。经0~120 h的动态检测,1∶40处理感病品种效果最好,而1∶50处理抗病品种效果最好。说明一定浓度的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水稻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水稻感染污点病菌后三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抗感品种感染污点病菌后,植株体内防御酶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病品种的POD、PPO、PAL的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抗病品种POD、PAL二种酶活性达到高峰的时间均比感病品种早,但病菌侵染寄主植物后,PAL在植株体内的反应比POD快。抗、感品种体内PAL分别在接种后第1天和第2天达到酶活性高峰,POD分别在接种后第3天和第4天达到高峰,而PPO活性同时在接种第2天酶活性达到高峰,但抗病品种的PPO高峰期酶活性值比感病品种高。建议在品种抗病性鉴定中,可初步以PPO做为该病抗病鉴定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品种抗感条纹叶枯病的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条纹叶枯病抗性不同的3个水稻品种接种带毒灰飞虱,测定其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接种与否,抗病品种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参试3个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氧酶(CAT)的酶活性均有升高;但抗病品种酶活峰值高,而感病品种酶活峰值较低或无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9.
草莓白粉病菌对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病原菌侵染后不同抗感性草莓品种防御酶体系的变化规律,选取4个不同抗性的代表性草莓品种人工接种白粉病菌后,采集接菌与健康叶片测定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当白粉病菌侵染草莓后,激活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提高,其中PPO和POD活性在抗病品种中的升高幅度大于感病品种;而PAL和CAT在感病品种中的升高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可见防御酶活性高低与草莓品种的抗药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以CH-63和TH-16 2个致病性差异显著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氮胁迫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提取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致病性分泌蛋白.以24个IRRI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构建水稻悬浮细胞系.以构建成功的感病品种LTH和抗病品种IRBL-9的水稻悬浮细胞系为材料,接种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泌蛋白并对活性氧浓度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感病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12 h均出现活性氧迸发,且均出现2个峰值.比较稻瘟病菌株TH-16和CH-63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H2O2浓度变化特征,发现分泌蛋白致病性强弱与H2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CH-63产生的强致病性分泌蛋白引起活性氧浓度的快速增加.TH-16产生的弱致病性分泌蛋白接种IRBL-9与LTH后活性氧浓度则增加不明显.上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识别、信号传导和应答过程,阐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机制、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3种不同品种的粳米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的米蛾幼虫对大米及米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受米蛾侵染后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碘蓝值和吸水率均有所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干物质含量有所降低,而多酚氧化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结合酶的显色,对26个水稻种和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获得9种酶谱类型。研究结果认为A1、A9、A10是基本酶带。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栽培稻来源于普通野生稻。并可能是来源于E8-3、Oryza sativa f.Spontanea和O.rufipogon。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品种湘1和早稻品种763612为材料,对它们苗期的抗早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湘1有较快的发根速度,较多的根条数。在渗透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RWC)和较高的保护酶(SOD)活性,质膜相对透性较小,膜伤害较轻。因而,在严重水分胁迫下有较高的存活率,并能维持一定的生物量。抗旱性较弱的旱稻品种763612正相反。这些结果意味着水、陆稻的抗旱体系似乎可以分为抗旱相、中间相、敏感相。  相似文献   

14.
对杂草稻蔓延原因、杂草稻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有效开展杂草稻综合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水稻生产对稻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大田生产上,转基因水稻对稻农的影响。利用对2002-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的17个自然村3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估算了农药施用和产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水稻可节省农药施用量达60%以上,能显著挽回由于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减少农民因施用农药而引发的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水稻条纹病毒(RSV)在水稻和玉米上发生程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从一个侧面了解RSV流行本质,2004年在洪泽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黄盘诱集、盘扑、盘刮、肉眼计数等方法比较武育粳3号和掖单13上灰飞虱侵入和消长动态,结果表明两者均只有一个成虫侵入高峰,单位面积迁入虫量前者是后者的3.6倍,单株平均虫量相近。Dot-ELISA法测定灰飞虱带毒率为40%,成虫迁移扩散高峰期22d内两者接毒量约为每天百株137头带毒虫。武育粳3号有二代若虫发生,掖单13则无。逐日调查发病进程,结果显示水稻发病率为60%,玉米为0。室内抗性鉴定,掖单13对RSV的抗性比武育粳3号高4个级别。综合以上结果,寄主品种抗性决定了RSV在水稻和玉米上流行状况,二代若虫重复侵染是RSV在水稻上重发的另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叶玉 《北京农业》2011,(3):59-60
中单28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中晚熟普通玉米单交种,其组合为中1128x中5493。2005年4月经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京审玉2005001。2007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引玉2007008。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罗城县中稻地区开展超级稻—再生稻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抛栽密度为18万~21万蔸/hm2,穗粒结构较合理,头季稻与再生稻一年两季收获的稻谷产量较高,宜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0.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免耕提高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穗全氮含量,降低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常耕及免耕方式的稻草还田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耕作模式的氮素利用和水稻增产效果均优于普通免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