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代表性的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吸附和动力学吸附法研究了紫色土对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解吸特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对DOC的吸附容量呈以下顺序: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对DOC的解吸率明显高于酸性、中性紫色土,其迁移淋失问题值得重视.紫色土对DOC的吸附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0~0.5 h内吸附速率最大,随后吸附速率逐渐减小,4~6 h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土壤pH值、有机质、粘粒和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与解吸率的重要因素.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DOC吸附量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顺序为活性铝含量>土壤pH值>有机质,对DOC解吸率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顺序为活性铁含量>粘粒>有机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土壤对DOC的吸附及解吸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镉、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镉、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镉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镉,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镉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镉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镉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H升高而减小,且镉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镉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镉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镉、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镉、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镉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镉,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镉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镉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镉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镉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镉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镉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镉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典型黄壤和石灰土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Cd在不同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及环境风险,分析了贵州省地带性黄壤和石灰土对重金属Cd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Cd在黄壤和石灰土中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率逐渐下降。当初始溶液中Cd的浓度达310mg/L时,石灰土与黄壤中吸附的Cd含量达2 626mg/kg和1 507mg/kg,对Cd的吸附率分别为84.74%和48.64%。Freundlich和Henry方程均可以用来拟合Cd2+在2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过程,Langmuir和Temkin方程则不适合用来描述,Freundlich的拟合效果最好。在试验浓度范围内,Cd在黄壤和石灰土中的解吸量均随着加入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解吸率逐渐升高最终趋于稳定,黄壤对Cd的解吸率稳定在25%~30%,石灰土对Cd的解吸率稳定在6%~7%。Cd在酸性黄壤中的吸附能力较石灰土弱,解吸性能较石灰土强,环境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四川几种主要紫色水稻土的硅酸盐吸附、解吸与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紫色水稻土吸硅能力较强,吸附,解吸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两步进行,24h内的吸附、解吸量占吸附、解吸总量的50%以上。有机酸比水显著地促进土壤硅的释放,增加土壤有效硅的含量,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能很好地拟合Langmuir型方程。  相似文献   

6.
海泡石对典型水稻土镉吸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添加海泡石后典型水稻土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及其对吸附溶液pH值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红黄泥、黄泥田和红沙泥3种典型水稻土对Cd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62).在溶液初始Cd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添加海泡石可使3种水稻土对Cd的吸附量增加20%以上,增强土壤对Cd的吸附强度,有效降低吸附Cd的解吸率.其效果随海泡石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强.3种水稻十吸附Cd的解吸率均高于70%,而且都随吸附量的增加而上升.溶液的pH值是影响土壤吸附Cd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pH值的条件下(pH<4),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土壤对Cd的吸附量迅速降低,当溶液pH值高于5时,pH值的变化对吸附量的影响较小.在溶液初始pH值2~8范围内,添加海泡石均能有效提高3种水稻土对Cd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红壤性水稻土及其用石灰和有机物处理样本对镉的吸附。结果表明:样本对镉吸附在25±1℃恒温下搅拌2小时吸附基本平衡。吸附等温式可用Langmuir和 Freundlich方程式来描述。施用石灰和有机物处理,均可增加镉的吸附量和固定量。土壤pH增加,镉的吸附量亦随之增加。各处理量与土壤镉吸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典型水田和旱地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特征,并讨论了吸附-解吸参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pH的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对磷的吸持能力表现为中性土壤>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中性有利于土壤吸附磷;水稻土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Qm)和最大缓冲容量(MBC)高于紫色土,而临界平衡磷浓度(EPC0)和解吸率(b)低于紫色土。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与解吸参数还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Qm和MBC与有机质含量、无定形铁(Fe-ox)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6);吸附常数(K)与有机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n=6);EPC0与土壤pH、CaCO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n=6);b与Fe-ox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n=6)。  相似文献   

9.
9012 四川紫色土对铜的吸附特性及其与铜中毒临界值的关系/涂从等(土化系)∥重庆环境科学.1989;11(4):52~57采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铜吸附—解吸性、吸附速度与Cu 存在形态的关系,并讨论了它们对铜中毒临界值的影响。紫色土吸铜量、对外界铜的缓冲容量大小为石灰性》中性>酸性土壤,而解吸量的大小顺序恰好相反,石灰性土几乎不解吸。土壤吸铜速度规律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南方烟区酸性土壤的改良途径,通过吸附-解吸试验和淋溶试验,研究了石灰和聚丙烯酰胺(PAM)对植烟酸性土壤N素的吸附、解吸和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表征酸性土壤、石灰和PAM处理的酸性土壤对N的吸附特征;单独用石灰处理及同时用石灰和PAM处理均能增加植烟酸性土壤对N的吸附量、吸附常数和最大缓冲容量,以石灰含量为0.45%、PAM含量为0.1%的处理土壤吸附量最高,但随着PAM用量增加,吸附量下降;石灰和PAM处理的土壤对N的解吸率总体比对照低,但解吸量高于对照;施加石灰含量为0.45%、PAM含量为0.1%的处理,土壤能有效缓解NH4+-N、NO3--N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铅在水稻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并利用保留因子对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较强,明显大于潜育型水稻土,但潴育型水稻土的解吸能力小于潜育型水稻土,各初始浓度下,潜育型水稻土的解吸率为4.88%~28.81%,而潴育型水稻土解吸率为4.90%~20.56%;2种水稻土对铅的吸附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铅的环境风险随铅含量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且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水稻土.【结论】研究表明与潴育型水稻土相比,潜育型水稻土更容易受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典型母质发育的鳝泥田、红泥田、河砂泥田、麻砂泥田、酸紫砂泥田和灰泥田等6种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素一次平衡法研究土壤对镉、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对镉、砷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呈非线性;供试土壤吸附平衡时,溶液中镉或砷的浓度与土壤对镉或砷的吸附量关系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3种模型拟合均达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为0.842~0.994,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R2均值0.964)更优,但不同水稻土不同元素的最优方程有所差异,灰泥田的镉和酸紫砂泥田的砷用Temkin方程的拟合度较高,鳝泥田、红泥田和河砂泥田的砷用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土壤对镉的吸附量大于对砷的吸附量;以Langmuir方程拟合所得不同水稻土镉、砷最大吸附量(Xm)比较,整体上镉以灰泥田的(1379.9mg/kg)最大,酸紫砂泥田的(527.8 mg/kg)最小;砷以红泥田的(587.4 mg/kg)最大,灰泥田的(266.6 mg/kg)最小;土壤镉、砷解吸量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吸附-解吸反应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以我国12种典型农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批次平衡法,研究重金属镉在农田土壤中吸附的能量特征和解吸滞后效应.[结果]供试土壤对镉的吸附均为自发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促进土壤对镉的吸附.土壤镉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G°)可以用来预测土壤镉的解吸能力.土壤对重金属镉吸附的主要机理为化学键力.镉在土壤中的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随着镉平衡液浓度的增加,各供试土壤中镉解吸的滞后效应增强.供试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越高,滞后系数越大.这可能与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较高时,镉在土壤中形成难解吸的内圈配合物和碳酸镉沉淀有关.[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和修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辉  赵言文  胡正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44-11146
[目的]为太湖地区侧渗水稻土经济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太湖地区侧渗水稻土在等温条件下不同土层磷的吸附和饱和吸附后的解吸特性。[结果]侧渗水稻土对磷的吸附特性和饱和吸附后的解吸特性与简单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等温解吸方程基本吻合,但不同土层对磷的吸附和饱和吸附后解吸特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致各土层最大解吸量占最大吸附量的百分比也有所不同。[结论]太湖地区侧渗水稻土应该重点关注40~6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5.
硅对不同pH水田土壤吸附-解吸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硅对土壤镉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在中和硅酸钠碱性和消除钠离子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硅浓度下土壤对镉的等温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Freundlich模型可更好地描述不同硅浓度下2种土壤对镉的吸附-解吸特征;随着加硅量的增加,碱性土壤吸附镉的数量逐渐降低,酸性土壤吸附镉的数量逐渐增加。加硅使碱性土壤方程的k值变小、n值变大,降低了镉的吸附容量却增大了吸附强度;酸性土壤方程的k值变大、n值变小,增加了镉的吸附容量却降低了吸附强度。2种土壤镉的解吸量均随着加硅量的增加而降低,加硅使滞后系数(Δk+Δn)增大,加剧了吸附-解吸过程中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的制定和铅污染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平衡法研究水稻土和黄褐土对铅的吸附特性以及土壤加入H2PO4-后对铅吸附的影响。[结果]铅在水稻土、黄褐土中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方程拟合,以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用其求得水稻土、黄褐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均为5 000 mg/kg。水稻土和黄褐土对Pb2 的最大缓冲容量分别为666.67、1428.57 mg/kg,水稻土、黄褐土吸附H2PO4-后,对铅的吸附能力均有所增强,但最大吸附量都没有变化。[结论]两种土壤对铅的吸附能力较强,且都可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方程拟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江西省典型水稻土对铜、铅的吸附解吸特性。[方法]以江西省2种典型的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铜、铅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铜和铅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等比例条件下两种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量为铅大于铜,且潴育型水稻土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潜育型,但两种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解吸量则为铜大于铅,且解吸能力为潜育型水稻土大于潴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铜和铅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水稻土中铜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大于铅,铜和铅离子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铜和铅共存时明显增大。[结论]研究表明在铜和铅离子共存于水稻土时,与铅污染相比,应重视和尽量避免铜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紫色土对铜、锌的吸附特点。[方法]采用振荡平衡的方法研究了铜、锌在酸性、中性和石灰性3种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并同时比较了不同环境条件对2种离子在3种紫色土中的吸附影响。[结果]研究得出,一定pH值条件下,在同种土壤上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是Cu2+>Zn2+;3种紫色土在一定pH值条件下对同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强度依次是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与其表面电荷密度的大小相一致;Cu2+在3种紫色土表面以电性吸附和专性吸附的方式共存,其专性吸附的比例分别约为石灰性紫色土40%、中性紫色土25%、酸性紫色土20%;而Zn2+在土壤表面上绝大多数发生电性吸附。[结论]这2种重金属在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对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江西省2种典型水稻土(潜育型、潴育型)为试材,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铜、镉在水稻土中的单一和竞争吸附-解吸情况,并利用吸附分配系数对铜和镉在水稻土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等比例条件下水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亲和力为铜大于镉,吸附能力潴育型水稻土明显大于潜育型;与单一体系相比,竞争条件下水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均明显降低,但解吸率则明显升高;铜和镉的环境风险随p H升高而减小,且铜和镉共存时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20.
刘芳  刘惠军  杨守军  董元华  张忠兰  孙维拓  刘新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53-16055,16065
[目的]阐明棕壤对金霉素的吸附行为特征。[方法]参照OECD Guideline 106,采用批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金霉素在不同耕作条件棕壤中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结果]金霉素在棕壤中的吸附行为可以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的线性拟合,所得lgKf值在2.962~3.014;滞后系数平均为0.021 9~0.033 5。[结论]金霉素在棕壤中的吸附能力较强,吸附机制属于物理吸附;金霉素在4种棕壤中的解吸过程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4种土壤中金霉素的吸附参数Kf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