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利用弗兰克-卡门涅茨基模型推算稻草安全体积,以期为草料场消防安全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利用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模型测定了Ta,cr,以可调控的样品边缘温度改进了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模型,并用该改进模型测定了Tc,探讨了含水量以及打包密度对Tc的影响。[结果]打包稻草堆垛大小是能否发生"本身自燃"的关键因素,含水量15.27%、密度285kg/m3打包稻草的Tc为85~88℃,最大安全堆砌直径为8.2m,堆放时应按南北走向长条排列,减少阳光照射,稻草包之间应留有间隙便于散热。[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草料场消防安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有效利用稻草作为稻茬免耕秋玉米的土壤-作物抗旱保水的生物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个不同稻草覆盖量,依次为06、0009、0001、2 000 kg/hm2。测定不同稻草覆盖量条件下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稻草适宜施用量。[结果]试验得出,就土壤降温和保墒效应而言,覆盖稻草量在9 000~12 000 kg/hm2可达到良好的效果。[结论]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0 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同时也能明显提高高温干旱期0~10 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姚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45-7348
[目的]研究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方法]在考虑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的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为框架,提出了在多级开发影响下的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原则及相关方法。[结果]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为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每个指标类型又有多个可选指标。[结论]该研究为我国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5种配方对草履虫生长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英春  肖友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99-7200
[目的]筛选适宜草履虫生长及繁殖的最佳营养配方及环境条件。[方法]采用5种营养配方,即配方Ⅰ-稻草煮剂培养液、配方Ⅱ-菠菜叶+稻草煮剂培养液、配方Ⅲ-稻草煮剂+牛奶液培养液、配方Ⅳ-0.1%蜂蜜培养液和配方Ⅳ-小麦粒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并对草履虫生长发育和种群密度及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培养时间最短的是配方Ⅲ,仅用2d就可得体长为90~210μm,体宽为加~30脚,每毫升水样含1000~3000个草履虫,纯度也很高,能够用于纯培养,用该配方培养草履虫效果最佳。草履虫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繁殖温度在10~30℃。pH值在5.0~10.0的范围内,草履虫的生长状况都较好,但最适合于在中性略偏酸的环境中生长。[结论]该研究为草履虫的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稻草厌氧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稻草厌氧发酵工艺。[方法]利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考察总固体(TS)含量、发酵温度、尿素添加量对稻草厌氧发酵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根据试验数据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极显著,相关系数R~2=0.968 4,说明预测值和试验值之间拟合度较好。通过模型预测得到稻草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优工艺组合为总固体含量6.37%,发酵温度32.64℃,尿素添加量4.28%,预期可能最大单位TS产气率236.60 m L/g,试验值为241.00 m L/g,二者相对偏差为1.82%。[结论]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稻草厌氧发酵工艺参数可行,可以较好地预测单位TS产气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土壤含水量遥感监测模型。[方法]选取陕西省横山县作为研究区,以野外原位光谱测量数据和实验室内测得的土壤含水量为基础,进行高光谱数据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光谱特征;对实测土壤光谱反射率进行倒数、对数、均方根及其一阶导数微分等光谱变化换,计算高光谱指数,并与土壤样本含水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对土壤含水量敏感的光谱特征波段,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含水量监测模型。[结果]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光谱反射率呈减小趋势。土壤含水量与光谱指数的特征波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所有模型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精度验证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含水量相关系数较高,特别是反射率倒数一阶微分模型,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相关系数为0.886。[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土壤含水量遥感反演模型可行有效,通过了有效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反演研究区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7.
干旱对滇中高原典型植物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芳芳  周睿  苏文华  吴杰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45-12747,12749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植物含水量及抗旱能力。[方法]采用称重法,测定滇中高原典型植物云南松、滇青冈、元江栲、厚皮香和矮杨梅等的叶片绝对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缺等植物含水量指标。[结果]乔木的抗旱能力比灌木、草本强,草本的抗旱能力最弱。[结论]该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利用多种指标研究植物抗旱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理珉  张强  和智君  马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00-5601,5659
[目的]为了提高烤烟型卷烟焦油量预测精确度。[方法]采用直线回归的方法找到相关参数,对卷烟焦油量经验模型进行修正和进行效果验证。[结果]烤烟型卷烟焦油量修正预测模型为:Ts=Tc×(1-0.65×D/100)×(1-E/100)。[结论]该修正模型大大提高了烤烟型卷烟焦油量的预测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进尚  柳伟祥  何进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36-5837,5841
[目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密度栽培下大豆生育动态,确定综合性状表现合理的栽培密度。[方法]通过田间测定和实验室考种对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密度下大豆生育动态进行研究。[结果]宁夏引黄灌区大豆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单株叶、茎干重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不同,最大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宁夏引黄灌区,综合性状表现较合理的大豆种植密度为行距0.50 m,株距0.10 m。[结论]研究结果为宁夏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危害级别的草原毛虫与高寒嵩草草甸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0个20m×20m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量出5个5m×5m的样地,每个样地设置6个0.25m×0.25m的小样方。对其生物量,植被高度,生草层厚度,裸地面积,土壤含水量,植被总盖度等进行测定,并且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草原毛虫危害级别与高寒嵩草草甸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土壤特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高寒嵩草草甸群落结构逐渐由莎草科为主演的草地更替为杂类草草地。  相似文献   

11.
孟高中  张永辉  徐余勇  王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82-16584
[目的]为了筛选有利于提高土壤营养且改善烟叶成分的秸秆覆盖方式。[方法]研究了不同秸秆(春冬小麦)覆盖处理对烟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经过秸秆覆盖处理的小区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及产质量明显高于对照;以全秸秆覆盖、团棵期倒垄培土处理的效果最好。[结论]在烟叶实际生产中,建议采取全秸秆覆盖,并且在团棵期倒垄培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对油菜秸秆的研究,发现油菜秸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较高,饲用潜力大,但油菜秸秆因其木质化程度高、适口性差在实际生产中难以饲喂而存在大量丢弃、焚烧的情况。有关油菜秸秆饲料化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油菜秸秆饲用的限制因素难以得到解决,因此,今后还需研究如何改善油菜秸秆的适口性以增加动物的采食量,提高油菜秸秆的利用效率。本研究从油菜秸秆的饲用潜力出发,探讨了限制油菜秸秆饲用的因素,综述了目前已有的氨化、青贮、微贮等油菜秸秆饲料化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油菜秸秆饲料化有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应用于烟叶生产中。[方法]以烤烟秸秆为原料,研究了不同生产工艺对烤烟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生产率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采用含水率为20%,发酵时间为5 d的烤烟秸秆,筛网孔径为12 mm的工艺进行生产,所得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产品的质量较好,生产率较高。[结论]研究可为烤烟秸秆固体成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发酵有机肥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秸秆通过一定方法发酵成有机肥,将该有机肥与复合肥互混用作底肥,研究其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复合肥375 kg/hm~2+秸秆肥15 000 kg/hm~2处理表现最好,产量达8 352.0 kg/hm~2。[结论]将秸秆发酵成有机肥是秸秆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庞凤仙  崔彦如  张永锋  郗登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36-17837,17841
[目的]优选秸秆反应堆作为一种北方寒冷地区沼气池增温方法的工艺参数。[方法]以秸秆粒度、菌剂量、温度、料液比为试验参数,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当秸秆粒度1mm,菌剂量0.5%,温度55℃,料液比1:1时,单位容积产气率最高,达到1.1m^3/d。[结论]采用秸秆反应堆覆盖沼气池,不仅起到物理保温作用,而且将达到最佳发酵温度的秸秆加入沼气池中,可提高沼气池冬季产气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或不还田"与"地下水或黄河水灌溉"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济麦2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种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或不还田"与"地下水或黄河水灌溉"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的小麦根际脲酶活性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折线变化趋势,转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总体均成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处理在4个生育期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小麦根际脲酶活,同时,除灌浆期外,地下水灌溉比黄河水灌溉更利于小麦根际酶活性的提高。各处理对小麦转化酶活性影响不明显。生育前期,各处理对小麦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大,在拔节期,秸秆还田处理和地下水灌溉处理能显著提高2种磷酸酶的活性,促进植物和微生物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孕穗期地-还处理下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另外3种处理方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分析土壤酶活性与作物生长及土壤根际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动态变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微生物菌剂的筛选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秸秆沼气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沼气发酵液、树木土壤和堆肥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通过初筛、复筛、桔抗试验等方法保留其中10种进行菌株配伍,选择产酶最高的4种微生物组合研制微生物菌剂.[结果]4种产酶最高的微生物组合中12号纤维素酶活最高,为11.398 U/ml;8号漆酶晦活最高,为0.083 U/ml.6号微生物菌剂与秸秆的投料质量比为1∶50时,产气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制备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贵立德  王小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61-16062,16066
[目的]系统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秸秆还田的有效利用方式。[方法]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进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有助于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2 g/kg,全氮增加0.03 g/kg,碱解氮增加2.2 mg/kg,有效磷增加2.01 mg/kg,速效钾增加2.1 mg/kg。以秸秆还田+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保水保墒效果和产量为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8.85%、8.91%、9.36%,9.14%,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分别高0.12%、0.4%、0.13%、0.72%。产量是26 333.82 kg/hm2,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增产2 790.14 kg,增产率为11.85%。[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处理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保水剂配施混合菌剂降解秸秆的影响。[方法]以粉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以实验室现有菌株(GD-11、东北农大菌株35DR4-1、纤维素降解真菌CF-C1、产表面活性剂细菌C3-6、木质素降解菌LF-W7)筛选最优复合菌剂,施入不同种类不同梯度的保水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测定其降解率、活菌数、还原糖、酶活力。[结果]添加壳聚糖0~0.067%秸秆的降解率由7.17%上升至9.12%。[结论]壳聚糖对菌剂降解微生物有显著促进作用,海藻酸钠对菌剂降解微生物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