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群鹏 《河南农业》2012,(14):16+22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与迟缓,是制约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和中原经济区战略运行的重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省广大农业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推行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初步实现了从“二元分割”向“一体统筹”的转变.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济源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围绕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使其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带动.推动了济源市跨越式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5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初步实现了从"二元分割"向"一体统筹"的转变,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济源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围绕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使其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从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总量、地区分布、工资水平及就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中原经济区规划方案已经出台,河南各地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土地利用相对节约、人口流动相对有序;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主要体现在:集聚区内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创新品牌、融资渠道不畅、政府服务平台建设迟滞、土地利用密度不够、人口迁移成本过高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统一配置;尽快培育龙头、加快研发、严格规划、合理引导;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及中心城市转移、进一步放开户籍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正>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不仅关系着中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兴衰与成败的重要因素。提升素质适应建设需求中原经济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力问题。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大省,农业现代化必然会从农业中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与非农领域的生产发展不会自然相适应,必须通过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牛继强  归永前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10-2711,2717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闲置的问题与日俱增,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该研究提出建立完善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登记制度、自由流转、高效利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市场化流转与社会化配置相结合的"六位一体"制度创新目标模式构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宅基地集约化进程和政府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最突出特点和最核心内容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条件、首要原则和重要促进力量。建设现代化的新农业,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杠杆作用。如何破解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基于韩国经验的“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战略上为河南省人力资源整体提升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承接专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也对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带来威胁;当然河南省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可以很好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但其劣势也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因此,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许芳 《河南农业》2013,(6):55-56
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三个县市样本的实证调查,发现河南省景郊型"农家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当地的劳动力转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使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出现,包括赌博、诈骗、贩毒、卖淫等,对当地的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不利于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良性有序转移,也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三化"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更不利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高。【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应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并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过程中应加强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同;保持适当的土地流转速度,合理分配收益;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农民就业经历了由单一农业生产到多元化的职业分化过程;阐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等原因,农民从事农业、外出务工或在农村非农企业中供职都存在各自问题。应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以产业为基础,产城融合发展,引领"三化"协调,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化解农民职业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1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必须坚持制度创新,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坚持系统思维,做到高屋建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14.
巴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858-1860
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观察河北省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五千年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是农村。因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显著增长,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对保证整个和谐社会主义大家庭平安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文化建设应当顺从其发展规律,走农民参与管理和认同的途径。即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品与特色服务;拉动地方农业旅游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使农村文化产业朝着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完成我国城市化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及实践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创新之举,创建符合河南省省情、各地市情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不仅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解决我省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从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现状出发,以产业、地理区位、主体、改造方式等角度对当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政策先行、因地制宜、社会参与、目标明确、分步推进等实践特点,以期为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为解决河南省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何宇  舒永久 《湖南农业科学》2010,(1):144-146,151
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能使农村民主得以健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逐渐走向有序化。但由于制约因素多,现阶段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同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阐述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促进和谐乡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河南省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独特视角,结合河南省情,对河南省高校应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城市发展建设用地不足与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的矛盾,各地积极探索与推进宅基地退出工作。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视角,利用陕西省户县、武功县和杨陵区农户的调研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家庭人口数、房屋建造样式与房屋修建年限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极显著影响,居住满意度、经济收入来源、家人工作稳定度、政策态度与政策执行担忧具有显著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