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 (Clarke) Hoeck]系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匙叶翼首花全草,富含植物多糖,块根可入药.通过超声波提取法从翼首草根部提取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的甘南高原野生翼首草的多糖含量为18.78 mg/100 mL,超声波提取的甘南高原人工栽培翼首草多糖含量为20.63 mg/100 mL,可见人工栽培翼首草根部多糖含量明显高于野生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和大量查阅文献对江西省赣南地区四照花属植物资源、形态特征、分布、应用价值,观赏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四照花属树种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播种期对匙叶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oec.]温室育苗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匙叶翼首草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考察不同播种期匙叶翼首草的各生长指标。[结果]12月18日播种的匙叶翼首草叶片数最多,为53片;根径、侧根数和根长的生长量也最多,分别为7.14 mm、4.47个和13.15 cm;植株鲜重也最大。[结论]翼首草的温室育苗最适宜的播种期是12月中旬,最佳苗龄为75~95 d,这为匙叶翼首草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一种有效且适应西藏藏药栽培的非化学除草方式,保证中药材质量与品质,通过在藏药匙叶翼首草人工栽培样地设置人工除草(MW)、覆黑膜(MF)以及不除草(CK)等不同除草处理,并调查不同处理措施下各样点的物种组成、数量、高度、盖度以及生物量等杂草群落特征,探讨人工除草方式和覆黑膜除草方式对翼首草样地杂草防控效果和对翼首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W处理下杂草种类最多,有20种,CK有18种,MF有8种杂草;从杂草的数量、高度以及地上生物量来看,对照杂草的总密度、平均高度以及地上总生物是MW处理的2.00、1.48和3.80倍,是MF处理的4.19、3.77和61.21倍,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从杂草功能群多度来看,CK中胁迫忍耐型杂草功能群多度最大,MW中干扰型杂草功能群多度最大,MF中竞争型杂草功能群相对多度最大;从杂草和翼首草的生态位特征来看,MW处理生态位宽度和种间重叠较小CK优势杂草生态位宽度和种间重叠较大,MF处理也是杂草生态位宽度较大但种间重复较小,各处理翼首草生态位宽度大小依次为MFMWCK;从不同除草措施翼首草产量来看,MF处理翼首草产量分别是MW和CK的1.32和1.78倍(P0.05)。总得来看,MF处理除草效果最佳,且翼首草产量最大,MW处理除草效果次之,杂草严重影响了翼首草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匙叶翼首草生产,采用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种液肥对匙叶翼首草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液肥不仅对匙叶翼首草营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比对照糖含量极显著提高,灰分含量显著降低,干物质形成和积累显著加快,产量也极显著提高.其中,狮马金叶面肥效果最好,700倍氨基酸液肥次之.  相似文献   

6.
正头状四照花为山茱萸科四照花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贵州、湖北、云南、四川、西藏、广西等地。从2013年开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从南京林业大学引种头状四照花在句容市栽培,经过几年的栽培观测,栽培基本获得成功。一、引种地概况  相似文献   

7.
萼距花(Cuphea hookeriana Walp.)又名满天星,为千屈菜科萼距花属植物,原产墨西哥.草本或灌木,多数有黏质的腺毛;叶对生或轮生,长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渐尖,中脉在下面凸起,有叶柄.花顶生或腋生,左右对称,单生或排成总状花序;  相似文献   

8.
藏药匙叶翼首草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随着该药在各方面的应用,需要对其的药理作用和毒性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文章通过对藏药匙叶翼首草的化学成分、鉴别方法与药用价值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的合理用药提供原则,为药理毒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匙叶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 Diels]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0、30 mmol/L)NaCl胁迫对匙叶翼首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不显著,且20 mmol/L NaCl甚至有利于促进种子萌发,对幼苗的生长也未表现出不利影响.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大,匙叶翼首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的生长均呈现出盐害效应,且高浓度(60、80 mmol/L)NaCl处理极显著抑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匙叶翼首草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获得抗菌活性较好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和3种培养基对匙叶翼首草健康植株的根、花葶、叶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7种指示菌,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从健康匙叶翼首草植株中共分离获得64株内生真菌;同一植株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真菌数量以根最多,其次为叶,花葶最少;经形态学鉴定分属于 4目、6科、14个属,其中青霉孢属为匙叶翼首草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链格孢属、曲霉孢属、暗双孢属和无孢类群为常见属。平板对峙抑菌试验表明,有11.9%的菌株对所测试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且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1.
油麻藤属药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泛查阅文献基础上,从种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几方面对油麻藤属药用植物进行了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归化植物一新记录属--假酸浆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广东省茄科归化植物一新记录属——假酸浆属(Nicandra Adans.)及一新记录归化种——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L.)Gaertn.〕。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室(CANT)。  相似文献   

13.
独一味等13个藏药植物种在西藏的分布和资源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样方法、样线法和普查法)和标本馆标本查阅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所分布的濒危藏药材如独一味、波棱瓜、翼首草、桃儿七、苞叶雪莲、臭蚤草、甘青青兰、毛瓣绿绒蒿、岩白菜、白花秦艽、藏菠萝花、鸡蛋参和手掌参等资源在西藏自治区的分布、多度、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在对这些藏药植物种分布区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估测了它们在西藏的最大资源量。结果发现;1)除藏菠萝花外的12种植物藏药资源的分布区和海拔范围比过去文献所报道的都有所扩大,但手掌参、波棱瓜等的资源锐减,在野外已很难发现,分布区的扩大是因为过去的调查不全面,而资源量的缩减主要是人类过度利用有关。2)岩白菜植物密度最高,多度也最大;岩白菜的生物量最高;波棱瓜盖度最高,手掌参密度最低,盖度也最低。3)臭蚤草的资源量最高,其次为白花秦艽和桃儿七等。该研究增补了藏药材分布的新资料,并提出了生境系数这个新概念来估测植物种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4.
龙爪豆是蝶形花科藜豆属或藤豆属中以嫩荚及种子供食用的栽培种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饲用价值。目前人们对龙爪豆栽培技术研究不多,在各地呈零星种植状态。将早熟、晚熟龙爪豆搭配种植,采用拱形架网式栽培技术,同时与早春蕹菜合理套作,提高了龙爪豆产量,增加了复种指数,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采自浙江苍南县以及邻近地区30个分布新纪录植物类群。其中田野水苏(Stachys arvensis Linn.)为中国分布新纪录;鱼木属(Crateva Linn.)等10属和藜蒴栲[Castanopsis fissa(Champ.ex Benth.)Rehd.et Wils.]等16种、3变种为浙江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16.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花莲核心种质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美  付杰  向巧彦  刘艳玲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5):3193-3205
 【目的】构建花莲核心种质,以利于对花莲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方法】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395份花莲原始种质按照种属来源分组后采用组内简单比例法和聚类抽样法建立候选核心种质,比较不同候选核心种质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等参数,最终确定花莲核心种质,并进行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和t检验。【结果】所获得88个品种的花莲核心种质包括60份中国花莲品种,3份美洲黄莲,16份中美杂交莲和9份日本莲品种。核心种质保留了原始种质22.27%的样品,多态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保留率为99.27%,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100.00%、101.72%、110.00%、106.67%。t测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原始种质差异不显著。【结论】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剔除原始种质中的冗余种质后,建立的核心种质以最少的花莲资源可代表原始种质最大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所构建的花莲核心种质在遗传上能最大程度地代表原始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温热环境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母猪作为生猪养殖场的核心猪群,其生产性能是决定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我国是世界生猪养殖的第一大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商品猪出栏量均超过世界总量的5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母猪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性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际生产中母猪的生产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母猪的营养摄取、机体特性、饲养空间环境及胎次等,其中温热环境是影响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温热环境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因素,他们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动物产生冷或热、舒适与否的感觉。适宜的温热环境有利于保障母猪的机体健康,提高其生产性能,反之,不适宜的温热环境会引起母猪的热环境应激,破坏体热平衡,甚至导致生产停止,使机体进入病理状态,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掌握母猪的温热环境需求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和生猪养殖场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文章从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和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生猪养殖场母猪生产管理的温热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方面。温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生理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变化。在行为方面,高温环境下,由于侧卧时母猪体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可增加机体散热量,母猪会通过行为姿势改变进行热调节,如增加侧卧时间、减少站立和俯卧时间,而母猪姿势行为的频繁改变会增加仔猪压死率。在生理方面,热应激时母猪会通过减少采食量、增加呼吸率和皮肤血流量等途径来减少代谢产热、增加散热,同时母猪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会增加、甲状腺素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这些生理变化会破坏母猪机体内分泌和能量平衡,进而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流产和泌乳量下降。在生产性能方面,热应激会对母猪发情间隔、产仔数和泌乳量等生产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妊娠前期热应激主要影响返情率和产仔数,妊娠后期主要影响产活仔数和死胎数,分娩后则主要影响仔猪存活率,环境高温通过影响母猪的泌乳量对哺乳仔猪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影响母猪的采食量、泌乳期母猪失重和体内生殖激素的分泌,导致母猪断奶后发情延迟。(2)温热环境调控技术方面。母猪温热环境调控技术主要包括猪舍整体降温和局部降温两种,整体降温以"湿帘-风机"蒸发冷却降温技术为代表,通过风机排风造成舍内负压,迫使舍外未饱和的空气流经湿润的多孔湿帘,引起水分蒸发吸收大量潜热,降低进入舍内的空气温度,从而达到降低舍内温度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经济高效的优势。猪舍局部降温主要是针对猪只躺卧区地板、两侧猪栏、猪栏上方等区域进行温度调控,主要有风管喷气嘴蒸发冷却、冷水覆盖降温和猪舍地板降温等方式,具有降温效果良好和节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