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植物在自身防御以及与有害生物的相互适应、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次生代谢物,其中有部分次生代谢物具有杀螨活性。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瑞香科、楝科、茄科等10多个科的植物杀螨活性研究动态,并探讨了中国植物源杀螨剂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法盖银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采用室内整株生测法测定了新型除草化合物二氯喹啉草酮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二氯喹啉草酮有效成分600克/公顷处理对秋熟杂草无芒稗、稗草、西来稗、光头稗、硬稃稗、马唐、鳢肠、陌上菜、丁香蓼、异型莎草、  相似文献   

3.
农作系统内异株克生现象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自然界或农业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植物群体中,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常常会发生相互干扰作用(Interference)。这种作用,除了表现对资源(如光、水、CO2、养分等)的竞争之外,另有一种形式就是异株克生现象(Alelopathy)。其实,在数百年前园艺...  相似文献   

4.
萜类化合物可提高植物的抗病和抗真菌能力,是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具有抗肿瘤、抗白血病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具有可观的市场价值,是化妆品、医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成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日渐提升,萜类化合物产品的应用愈来愈频繁,其良好的市场前景使得它的合成代谢途径逐渐成为植物次生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主要综述了植物萜类合成代谢的两种途径的研究进展、途径中限速酶基因的克隆现状以及三个限速酶的生物学意义、结构等,为进一步提高植物萜类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萜类生物合成相关酶类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萜类化合物是植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次生代谢物质,其种类繁多,不仅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包括甲羟戊酸和丙酮酸两条途径,二者都是以异戊烯基焦磷酸为主要的代谢中间产物。萜类化合物的合成较为复杂,其过程受多种酶协调控制,根据各种酶在萜类合成不同阶段的作用,可将其分为Ⅰ、Ⅱ、和Ⅲ类酶。当前人们对其研究主要是Ⅰ类和Ⅱ类酶,试图弄清其合成机理以生产更多有用的萜类化合物。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质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催化主要中间产物形成相关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寻求和开发新的基于天然产物的杀螨剂,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明确姜黄素具有杀螨活性,且其结构中的双羰基并非杀螨活性关键基团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15个姜黄素异噁唑和吡唑衍生物,其结构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目标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和柑橘全爪螨均表现出了比先导化合物姜黄素更优异的触杀活性,其中化合物4和11的活性最为突出。处理48  相似文献   

7.
植物提取物及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2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3种植物化合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提取物中,广西地不容块根、黔桂千金藤块根、石菖蒲根茎和木防己块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抑菌活性,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2g/L、6g/L、2g/L和6g/L;3种植物化合物中,罗默碱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最低抑制浓度为0.025g/L,千金藤碱和克斑宁在浓度为2g/L时无抑菌活性;石菖蒲精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g/L。在13种杀菌剂中,75%百菌清WP、80%代森锰锌WP、60%甲硫.异菌脲WP、53.8%可杀得WG、20%叶枯唑WP、58%甲霜.锰锌WP、64%杀毒矾WP和3%中生菌素WP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7.5g/L、1.067g/L、0.75g/L、0.269g/L、0.2g/L、0.048g/L、0.032g/L和0.03g/L;72%农用链霉素SP、50%敌克松WP、15%三唑酮WP、20%噻唑锌SC和2%加收米SL5种药剂在稀释100倍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无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抑制病原的侵染。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中心研究员周俭民团队在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次生代谢物在植物抵御病原侵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发现的植物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匮乏。对植物抗菌代谢物活性的认知,主要基于多数抗菌代谢物在体外具有杀菌或抑菌的活性,但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及其次生代谢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研究旨在得到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中具有活性的新型真菌资源。用颗粒法分离森林凋落物中的可培养真菌。用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种方法被用来对新型真菌进行发酵与次生代谢物粗提物的制备。通过双层平板药剂扩散法与薄层层析清除DPPH自由基法分别测试粗提物的活性。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培养了40株凋落物真菌,它们隶属于35个属,38个分类单元,其中6株真菌为疑似真菌新种。来自2株真菌的2个提取物展现了抗细菌活性。尤其是Parapyenchaeta属新种LB0026号菌株具有较强的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对供试革兰氏阴性细菌未展现明显活性。另外还有2株真菌的2个提取物展现了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这2个提取物分别含有2个和3个抗氧化化合物。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中,可培养真菌种类丰富,其中有4株新型真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或抗氧化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安玉兴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64-369
菊科植物是杀线虫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在植物性杀线虫剂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报道了菊科杀线虫植物及其防治线虫的种类,应用植物提取物、植物干粉或绿肥和作为间套种植物防治线虫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菊科杀线虫植物活性成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高粱植物产生的防虫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靶标专一的无毒杀虫剂。科研人员研究了高粱产生的化学物质类黄酮对玉米蚜虫的作用。玉米蚜虫是一种微小的蓝绿色害虫,从植物中吸取汁液。为了抵御蚜虫等害虫,高粱已经进化出包括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等防御机制,其中包括可毒杀害虫的类黄酮。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宾夕法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旨在得到大兴安岭林下凋落物中具有活性的新型真菌资源。【方法】利用颗粒法分离森林凋落物中的可培养真菌进行。利用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新颖的真菌进行发酵与次生代谢物粗提物的制备。通过双层平板药剂扩散法与薄层层析清除DPPH自由基法分别测试粗提物的活性。【结果】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培养了40株凋落物真菌,它们隶属于35个属,38个分类单元,其中6株真菌为疑似真菌新种。来自2株真菌的2个提取物展现了抗细菌活性。尤其是Parapyenchaeta属新种LB0026号菌株具有较强的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对供试革兰氏阴性细菌未展现明显活性。另外还有2株真菌的2个提取物展现了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这两个提取物分别含有2个和3个抗氧化化合物。【结论】大兴安岭林下凋落物中,可培养真菌种类丰富,其中有四株新型真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或抗氧化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拟层孔菌属最新的分类学和次生代谢物的研究进展。根据文献及其权威网站,总结了拟层孔菌属真菌的分类学变化,指出了拟层孔菌属现有的37 个种;根据化学结构,归纳了从拟层孔属真菌分离到的次生单体化合物,包括甾体类、香豆素类、脂肪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分析了代谢物及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和抗虫活性。这些化合物在医药与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概括了拟层孔菌属分类学变化、次生代谢物及其生物活性,这对拟层孔菌属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相对分子量在100~200之间,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萜烯类和芳香类化合物,来源于植物的脂肪酸代谢、萜烯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类苯丙烷代谢(Arimura et al.,2000)。在广阔的自然界中,植食性昆虫在寻找适宜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5.
植物组织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双向电泳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分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蛋白样品的制备。植物组织中通常含有大量蛋白酶和次生代谢物,这严重干扰蛋白提取、分离和鉴定。从植物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蛋白样品用于蛋白组分析充满挑战,本文简要阐述了植物组织蛋白提取的关键点,特别是植物组织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去除方案。此外,本文还对三种植物蛋白提取方法、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植物组织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丁香杀螨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部位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和薄层层析纯化,经体外杀灭家兔痒螨的活性检测,对丁香(Eu鄄geniacaryophyllataThunb)花蕾中的高效杀螨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纯化,并进一步经理化性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及与对照品活性比较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丁香的高效杀螨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石油醚部位提取物中,其50%浓度体外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为20min,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种黄色油状化合物III,其50%浓度体外杀死全部供试螨的平均时间仅12min,化合物III的理化性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杀螨活性与丁香酚对照品完全一致,丁香酚为丁香的高效杀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杀螨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别对瑞香狼毒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获得3个黄酮类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为瑞香狼毒素A(1)、槲皮素(2)和(+)-表枇杷素(3)。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触杀活性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 4.9434 mg?mL-1、7.6930 mg?mL-1、2.2494 mg?mL-1。实验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素A、槲皮素和(+)-表枇杷素均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 其中表枇杷素杀螨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6种伞形科植物挥发油的杀螨效果,分析活性最好的植物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菜、白芷、柴胡、大齿山芹、辽蒿本、川芎6种伞形科植物挥发油。以玻片浸渍法测定其挥发油杀螨活性后,使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具有较好杀螨活性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菜、白芷、柴胡、大齿山芹、辽蒿本、川芎挥发油杀螨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006、1.1575、3.2386、1.6314、1.8854、0.3767 mg/mL,其中以川芎挥发油的杀螨活性最强,其主要成分为4-萜烯醇(11.81%)、双环(2,2,1)庚烷-2-醇1,7,7-三甲基-2-乙酸酯(8.28%)、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4.88%)、苯戊酮(7.92%)、苯己醇(9.87%)。本研究首次发现川芎挥发油对朱砂叶螨具有较好的触杀作用。毒杀效果与市售常用杀螨剂螺螨酯(LC50=356.8878 mg/L)相对持平。因此推测4-萜烯醇可能是杀螨的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植物源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源杀螨剂是当前杀螨剂研究的热点。杀螨植物的筛选是首要关键环节,研究杀螨植物的特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杀螨植物包括中草药植物、非药用野生植物。不同地区植物的杀螨活性差异较大。即便同种植物,不同溶剂中提出的物质的杀螨作用和效果也不同。螨类害虫生理学的特殊性增加了杀螨植物筛选的工作量和难度。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性杀螨剂在杀螨植物筛选、杀螨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及出现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做了介绍,对植物源杀螨剂在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正当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植物会释放大量的次生代谢物抑制病原来保护自己。以前对植物抗菌代谢物活性的认知主要基于多数抗菌代谢物在体外具有杀菌或抑菌的活性,但不加选择地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显然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