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在小麦行间填埋装有风干玉米秸秆的尼龙网袋,采用网袋法与15N同位素交叉标记还田玉米秸秆和氮肥,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两个处理,重复4次,定期取样测定网袋中剩余秸秆的氮素变化和收获期小麦不同器官的氮含量,研究小麦生长季还田玉米秸秆的氮素释放,秸秆氮和肥料氮的去向,及不同来源的氮素对小麦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结果】残留在玉米秸秆中的总氮量从小麦播种到越冬前降低,此后到返青期上升,返青期后又逐渐下降。从播种至收获,不施氮和施氮量200 kg N·hm-2时,秸秆自身氮素的释放量分别为19.7和18.3 kg·hm-2,吸持的土壤氮为10.4和7.5 kg·hm-2;吸持肥料氮(施氮时)为3.6 kg·hm-2,因此秸秆向土壤净释放的氮素分别为9.4和7.2 kg·hm-2。小麦收获期,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时分别有65.1%和67.7%的秸秆氮残留在未腐解的秸秆中,31.5%和30.4%随着秸秆腐解释放进入土壤或损失,小麦当季吸收利用的秸秆氮很少,分别为3.4%和1.9%。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00 kg N·hm-2时,经吸收进入小麦地上部、残留于土壤及损失、被玉米秸秆吸持的肥料氮分别占施入土壤肥料氮总量的25.0%、73.2%和1.8%。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最大,肥料氮次之,秸秆氮的贡献最小,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3%和69.2%、0和30.1%,1.7%和0.6%。小麦吸收的土壤、肥料和秸秆氮素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1%和68.8%、0和30.5%、1.9%和0.7%。【结论】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种植一季小麦后,还田秸秆氮主要残留在田间未腐解的秸秆中,占65%以上;肥料氮以残留于土壤或损失为主,高于70%;土壤氮对小麦氮吸收的贡献最大,约为70%。  相似文献   

3.
利用15N示踪技术探讨烟株对氮素肥料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不同施肥方法的15N示踪技术研究得到:烟株各部位总氮含量以叶片>茎>根>顶杈,烟叶叶片总氮积累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规律。不同施肥方法的氮肥利用率、总氮含量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理居中,全部条施处理较低。氮肥利用率以栽后100 d左右较高。通过15N的原子百分超的测定结果得到烟株全氮中来源于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是随着叶位的升高而降低,来源于土壤氮的比例随着叶位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施肥方法的肥料氮比例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理居中,全部条施处理较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15N示踪技术探讨烟株对氮素肥料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不同施肥方法的15N示踪技术研究得到:烟株各部位总氮含量以叶片>茎>根>顶杈,烟叶叶片总氮积累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规律.不同施肥方法的氮肥利用率、总氮含量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理居中,全部条施处理较低.氮肥利用率以栽后100d左右较高.通过15N的原子百分超的测定结果得到烟株全氮中来源于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是随着叶位的升高而降低,来源于土壤氮的比例随着叶位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施肥方法的肥料氮比例以肥料1/3基施2/3追施处理较高,2/3基施1/3追施处理居中,全部条施处理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番茄植株地上部带走的土壤氮量以及土壤残留的肥料氮量,评估嫁接和施氮对氮肥去向、土壤氮平衡以及土壤净残留肥料氮的影响。【方法】通过15N尿素示踪结合盆栽试验,试验番茄品种‘齐达利’和‘017’,包括嫁接和不嫁接以及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借助15N标记技术区分植株和土壤中源于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贡献,进而追踪肥料氮去向;计算土壤氮吸收的加氮交互效应(即施氮与不施氮植株对土壤氮吸收的差值),最终评估土壤氮的平衡。【结果】番茄植株干重和氮吸收量对施氮的响应取决于接穗品种和嫁接处理。肥料氮对整个植株氮吸收贡献率为35.9%—38.8%,对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35.9%—39.9%)高于根系(31.6%—36.2%)。土壤氮吸收的加氮交互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呈现正值,嫁接对加氮交互效应无显著影响。各处理肥料氮分配到植株地上部、土壤和损失的平均比值为4.0﹕2.6﹕3.4,作物-土壤系统对氮肥的总回收率(地上部吸收+土壤残留)为70%。在施氮量250 kg·hm-2水平,各处理的土壤残留肥料氮无法弥补植株地上部带走的土壤本身氮,从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土壤本身氮肥力的消耗。【结论】如果选择增加氮肥投...  相似文献   

6.
施氮水平对甘蔗苗期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采用网室微区盆栽试验方法,基肥设15N标记尿素0.75、1.5、2.25 g/盆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施氮水平对甘蔗苗期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15.18%~16.77%来自施用的氮肥,83.23%~84.82%来自土壤和种茎;甘蔗氮肥利用率为1.76%~3.44%。随施氮水平的提高,甘蔗幼苗干物质、N、P、K积累,以及来源于肥料氮素比率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N与P、K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施氮水平主要影响氮磷钾尤其是肥料N在甘蔗地下部分器官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氮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及其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103.5,151.8,200.1,248.4 kg/hm2)对夏玉米产量及其不同生长期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且增产效果明显(增产3.7%~10.6%),以施氮248.4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来看,不同施氮处理表层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且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40~9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且波动较小,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低值;各生长期表层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大体上施氮处理均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能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表明在玉米生长发育期合理施氮是提高籽粒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氮肥供应期与玉米生长期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在肥力高、低2个土壤进行氮肥减施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水稻相比,施氮肥水稻籽粒产量、穗粒数和有效穗分别提高29.9%~51.8%、10.9%和27.1%。氮素在水稻体内的累积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高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籽粒产量并没有显著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内部利用率均略微提高。低肥力土壤肥料减施,水稻产量降低13.0%。尽管氮肥表观利用率只有23.9%~28.1%,但水稻当季所吸收的氮占施氮量的67.1%,这说明,施入的氮肥绝大部分被水稻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对加工番茄生长、养分吸收及不同器官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可以提高加工番茄株高、分枝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N3(2 g/盆)和N4(3 g/盆)处理时,对以上指标的提高效果最显著;施氮对加工番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氮积累量的影响显著,在N3(2 g/盆)和N4(3 g/盆)处理时,比不施氮处理提高了3.24%~70.92%、1.27%~211.2%;N3(2 g/盆)和N4(3 g/盆)处理时,对氮、磷、钾吸收和氮、磷、钾主要器官中分配比例的调节作用最显著,此两个处理下分别比不施氮处理多吸收氮11.04%~165.17%、多吸收磷13.38%~270.64%、多吸收钾10.6%~125.64%。在国家减肥减药的要求下,有效利用氮肥、有效提高单位肥料的生产效率,是今后加工番茄生产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品种水稻的氮素吸收和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两个水稻品种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后期以吸收土壤氮为主。但是,穗重型水稻(V7)在灌浆期以前,施蘖肥、穗肥、粒肥处理水稻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施基肥处理在抽穗期之前以吸收肥料氮为主,而后转向吸收土壤氮;穗数型水稻(V10)在抽穗期以前,施基肥和蘖肥处理水稻植株以吸收肥料氮为主,施穗肥和粒肥处理在灌浆期之前以吸收肥料氮为主,而后转向吸收土壤氮。两个水稻品种籽粒中肥料氮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而升高,分期施肥氮的利用率要高于一次性施肥。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磷肥肥效与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通过11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灰漠土中土壤与肥料的供肥能力、磷肥肥效的变化,以及不同施肥措施对灰漠土磷素含量、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1)灰漠土的自然供磷能力为102.3;,呈逐年下降趋势,肥料的供肥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土壤与肥料的供肥能力每年下降和上升3.59;,年度与供肥能力间的关系达显著相关.(2)磷肥平均利用率为25;.随着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提高,磷肥利用率则降低,高量有机肥不能提高磷肥利用率;连续施肥土壤磷素盈余量达到施肥量的60;,不施磷肥土壤磷素亏缺,平均每年亏缺18kg/hm2.(3)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速效磷变化尤为明显.PK处理土壤速效磷上升了32;,年递增相关性达显著相关;其它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均有所下降,尤其是NPK处理下降指数达32;;增施有机肥处理呈上升趋势,年递增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连续耕作后,CK处理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4)灰漠土无机磷以钙磷为主,其中Ca10-P和Ca8-P约占无机磷总量的81.5;,是灰漠土的潜在磷库;而有效性最高的Ca2-P仅占2.3;,是灰漠土中有效磷的主要来源;O-P的有效性最差,很难为作物吸收利用;连续耕作使单施氮肥或氮钾肥处理的Ca2-P、Fe-P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小麦——土壤系统氮平衡及小麦氮素利用和物质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工作把小麦和土壤综合为一个统一系统。在保障磷素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探讨小麦——土壤系统N平衡及小麦对N素的吸收利用和物质生产,并试图把小麦、土壤、肥料和措施综合为一个完整的栽培体系,进行小麦合理施(N)肥运筹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当地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进行“3414”常规五处理的试验研究,了解测土配方施肥重要的参数,土壤养分的校正系数的数值以及它们之间与投肥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氮的校正系数与土壤中的碱解氮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中的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在合理的范围内磷肥的投入、氮肥的利用率、缺钾区的相对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缺氮区的相对产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磷的校正系数则与磷肥的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氮、磷、钾肥的投入呈负相关关系,与氮肥利用率和缺磷区相对产量及缺钾区相对产量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速效钾的校正系数除与速效钾呈负相关关系外,与氮肥和钾肥的利用率及缺磷区的相对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缺钾区相对产量的关系则是以相对产量的85%为界,小于85%是正相关关系,大于85%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定位连施土粪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4年定位连施试验表明,一年一作春小麦条件下,年施入土粪150 000 kg~225 000 kg/hm2,能显著提高土壤供K量;年连施225 000 kg/ hm2土粪才能使土壤K素收支趋于平衡状态,低于此用量则是亏缺状态;按照目前生产上的正常用量75 000 kg/ hm2连施,土壤速效K减少17.5 %,若土粪用量增至2~3倍可使土壤速效K含量提高47.8 %~107.5 %,但不能保持土壤缓效K含量,4年累积减少20.4 %~25.1 %。可见,仅靠土粪是不能保持土壤K素肥力的,缓效K下降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玉米残体培肥黑钙土3年后,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加.黑钙土中>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增加,阳离子交换量提高,土壤pH值下降.土壤理化性质都以玉米残体培肥后的处理优于对照.通过对玉米残体培肥后土壤水浸提液的研究可知,培肥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浸提液浓缩过程中物质成分变化的研究,认识玉米残体培肥土壤的机制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中牌生物有机肥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棉花施用红中牌生物有机肥比对照处理(当地施肥模式)的籽棉产量明显增加,增产幅度为2.32%~10.43%,纯收入增长率为6.73%~24.59%。在施用红中肥的3个处理中,单纯施红中肥的方式比施“红中肥+化肥”的方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新疆棉花种植中存在肥料用量较多和不合理施用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问题,建立基于产量反应和效率的棉花推荐施肥方法棉花养分专家系统 (Nutrient Expert for Cotton, NE),研究其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田间试验在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共设置 7个处理,分别为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在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NE)的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NE-N)、不施磷(NE-P)和不施钾(NE-K)处理,以及测土配方施肥(OPTS)、习惯施肥(FP)和不施任何肥料(CK)。【结果】库尔勒市和尉犁县试验点,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NE处理与OPTS处理、FP处理籽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NE处理分别比FP处理增产4.0%和4.2%,经济效益提高11.34%和9.96%。NE处理促进了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库尔勒市和尉犁县NE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1.0、49.0、67.4 kg/kg和27.2、59.0、59.5 kg/kg,两地氮磷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FP处理,在库尔勒市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高FP处理,而尉犁县高于FP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和尉犁县2个试验点,氮磷肥农学效率NE处理显著高于FP处理,钾肥农学效率均NE处理和FP处理差异不显著。库尔勒市氮磷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6.5、3.8、3.2 kg/kg;尉犁县氮磷钾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13.8、9.9、11.2 kg/kg;库尔勒市和尉犁县NE处理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42.3%、10.7%、32.2%和54.0%、8.1%、29.1%,均显著高于FP处理,分别提高23.7、8.5、19.6和28.1、6.7、7.5个百分点。【结论】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指导优化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不仅增加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棉花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和棉田土壤养分平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培肥复垦宅基地土壤酶和微生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废弃宅基地土壤化学性质、酶、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为农村闲置废弃宅地基的复垦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采用多种培肥模式(化肥、有机复合肥、有机复合肥+菌肥、有机肥、有机肥+菌肥)对宅基地复垦土壤进行处理,分析培肥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特征,利用酶总体活性指标(Tatal enzymatic activity index,TEI)对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复垦培肥后,有机肥、有机肥+菌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5.22%和25.27%;土壤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土壤三大菌群中的放线菌数量极显著增加,分别为试验前的2.64和2.77倍;土壤酶总体活性指标(TEI)值为5.04~11.09,除与全磷、碱解氮、过氧化氢酶、细菌和真菌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菌肥是研究区宅基地土壤较适宜的改良措施,同时TEI可以很好地评价不同施肥措施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通过长期定位田间试验,以不施肥(CK)作为对照,按照氮磷钾施用量相同原则,设单施化肥(NPK)、70%NPK+30%秸秆(J1)、70%NPK+30%牛粪(N1)、40%NPK+60%秸秆(J2)和40%NPK+60%牛粪(N2)施肥处理,测定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与CK相比,2013年N1、J2和N2处理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014年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除2013年NPK处理外,2013年和2014年各施肥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J2处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3年显著高于NPK。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2年内均表现为N1、J2和N2处理显著高于CK,其中N2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N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与同年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地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N2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最高。【结论】玉米/大豆套作下,40%化肥与60%牛粪配施(N2)是提高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化肥配施不同有机肥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植烟土壤养分释放及烤烟养分吸收的影响,于2008年在广西靖西县和南丹县烟区进行了化肥配施花生麸、猪厩肥、糖厂滤泥堆肥和稻草堆肥等有机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纯化肥或当地推荐施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烤烟产量和上等烟比例在靖西县分别提高4.6%~15.5%和92.3%~106.7%,南丹县提高0.06%~32.4%和65.7%~97.8%;两县烤烟上、中部叶片的全钾、总氮、总糖、还原糖含量提高,烟碱下降,氮/碱比更接近0.8~0.9,糖碱比更接近10。不同的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间,烤烟产量及优质烟比例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在烤烟移栽后65 d内氮素释放较慢,但肥效较长,显著提高烤烟生长期土壤速效磷、钾供应能力,烟株养分吸收能力增强,后期烤烟叶片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8.6%~61.5%和2.9%~34.3%。各处理中以化肥配施40%花生麸处理的烤烟产量、质量最佳,土壤养分指标与烤烟叶片养分指标含量最高,是烟田土壤较优的有机肥配施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养分与烟叶养分、烤烟大部分化学品质呈正相关,与烟碱呈负相关,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烤烟养分吸收及烤烟品质的影响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