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芝麻豆腐原料:芝麻40g,芝麻油40g,黄豆7kg,水和凝固剂各适量。制作方法:①将黄豆洗净浸泡24h后磨成豆浆;②将芝麻炒熟,捣碎后与纯芝麻油混匀;③取10kg豆浆与芝麻酱搅拌起来,加入适量的凝固剂,按常规法制成豆腐成品具有独特香味。(2)山药豆腐原料:山药4kg,大豆10kg,凝固剂100g,水适量。制作方法:①将大豆洗净浸胀后磨成浆,过滤;②按7L豆浆加500g山药糊,40g凝固剂的比例混匀;③将豆浆山药糊的混合液倒入成型箱,压出水分,即制成了营养丰富的山药豆腐。(3)魔芋豆腐原料:魔芋粉40g,米粉60g,质量分数为0.03%的磷酸二氢钾50mL,水600mL,鸡蛋1个…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菠菜等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绿色的、营养丰富的豆腐。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生产工艺:豆浆浓度为豆水质量比1:8,豆浆与菠菜汁最佳体积比为4:1,以体积分数4%氯化镁作凝固剂。  相似文献   

3.
(1)用料红枣250 g,豆腐500 g,鸡蛋清2个,白糖、精盐、味精、酱油、醋、干淀粉各少许,湿淀粉适量,熟猪油750 g。(2)制法①将红枣冲洗干净,放入沸水中浸泡1 h左右,捞出剔除枣核,在枣肉里撒上一层干淀粉;②把豆腐制成豆腐泥,放入鸡蛋清、精盐、味精,用撒上干淀粉的红枣内,装入豆腐  相似文献   

4.
采用胡萝卜汁和大豆为原料,确定了胡萝卜汁彩色豆腐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豆浆浓度为1:5,菜汁添加量为1:3,凝固剂采用葡萄糖酸-δ-内酯与氯化钙按7:3的比例混合,添加量为0.31%。所制备的彩色豆腐改变了传统豆腐原有的色泽和风味,营养更丰富。  相似文献   

5.
豆腐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加工历史,但产品品种单一。以大豆和胡萝卜为原料,CaSO4为凝固剂,对改变胡萝卜添加量、豆浆浓度、凝固剂添加量和凝固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豆浆固液比为1∶7,凝固剂CaSO4添加量为0.26%,点浆温度为85℃,胡萝卜汁添加量为75mL时,制作的豆腐弹性最大(0.866),色泽鲜艳(R3.4,Y3.4)。  相似文献   

6.
(1)用料红枣250g,豆腐4块,鸡蛋清2个,白糖、精盐、味精、酱油、醋、干淀粉各少许,湿淀粉适量,熟猪油750g。(2)制法①将红枣冲洗干净,放入沸水中浸泡1h左右,捞出剔除枣核,在枣肉里撒上一层干淀粉;②把豆腐制成泥,加入鸡蛋清、精盐、味精,用手抓匀成馅料;③在撒上干淀粉的红枣内,装入豆腐馅,用手捏拢枣口,口朝下放入盘内,待逐一做好后,再撒上干淀粉;④取锅上火,放入熟猪油烧热,投入红枣,炸至枣皮收缩时用漏勺捞出,放入盘中;⑤原锅洗净上火,放入适量清水,加入白糖、酱油、醋并烧沸,用湿淀粉勾芡,起锅倒在红枣上即成。枣合豆腐的制作方法@山农…  相似文献   

7.
1花生豆腐 原料准备:花生10kg,马铃薯12kg,水、凝固剂适量。制作方法:将鲜花生洗净去杂,用剥壳机或人工去掉外壳,装入木桶,加水浸泡10min左右,用力搓去花生仁表皮;再捞起,放入粉碎机加工成末,越细越好。然后将洗净待用的马铃薯粉碎成末,按1:1与花生末拌匀,加入调味品与清水,入锅煮沸。  相似文献   

8.
研究苦槠"豆腐"的最佳制作工艺及成品的初步检验。采用水浴加热,以感官评分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料水比3个因素对苦槠"豆腐"制作的影响,优化苦槠"豆腐"制作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苦槠"豆腐"制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温度90℃,加热时间12 min,料水比1∶12,此工艺条件下的成品,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其色泽光美,组织结构致密,剖面纹理清晰,口感爽滑,具有苦槠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9.
鸡蛋豆腐是以鸡蛋、大豆为主要原料,用葡萄糖酸内酯作凝固剂,将浆料直接灌入包装盒内,通过加温成型而制成的,是一种卫生好吃、营养丰富的方便食品。1.材料与加工设备(1)原材料、辅材料及配方大豆100kg,鸡蛋40kg,葡萄糖酸内酯0.3kg,消泡剂0.2kg,聚乙烯塑料袋、盒等。(2)加工设备磅秤、不锈钢容器、榨汁机、分离筛、搅拌器、板式热交换器、打蛋器、真空灌装机、蒸煮槽、冷却槽等。2.加工流程大豆→筛选→称量→浸泡→水洗→磨浆→分离→添加鸡蛋→煮浆→点浆→灌装→加温→冷却成浆→点浆→灌装→加温→冷却成型→成品。3.技术要点(1)筛选为了…  相似文献   

10.
黄瓜菜汁豆腐 该产品具有纯正的豆香味和黄瓜的清香味,无异味;块形完整,软硬适宜,质地细嫩,富有弹性。  相似文献   

11.
五彩豆腐是在传统白豆腐中加入天然色汁和风味调料制成的,外观色彩鲜艳多样、营养全面、烹炒不脱色、风味独特。用“三段冷冲法”新技术可使1kg大豆产豆腐量高达8kg,每1kg豆腐的生产成本仅为0.3元,加工收入比传统产品高出4倍。用加工传统豆腐的工具即可加工五彩豆腐,投资小,收益高。1.五彩豆腐的加工(1)选豆浸泡通过筛选、洗涤,除去大豆中的杂物和坏粒。浸泡用水量为干大豆质量的5倍,冬天浸泡时间为10h~12h、夏天为4h~6h,泡豆时加食用碱适量。(2)研磨制浆豆泡好后捞起沥干水,再放入清水中,清水用量为干大豆质量的10倍,加适量豆类消泡剂拌匀,…  相似文献   

12.
大豆品种品质性状与豆腐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北京地区20个大豆品种(系),对其品质性状和豆腐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1)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与豆腐湿重与湿豆腐体积、豆腐干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2)品种间豆腐产量差异显著;3)豆腐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凝固剂的种类无相关关系,湿豆腐产量受凝固剂的影响极显著;4)豆腐湿重与湿豆腐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豆腐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豆腐体积与豆腐干重呈显著正相关。5)经新复极差分析分别选出高蛋白、高脂肪、高豆腐产量的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重庆油炸臭豆腐,其特点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风味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重庆著名的风味食品。现将重庆油炸臭豆腐加工方法介绍如下:1.原料处理选择颗粒饱满、  相似文献   

14.
新型豆腐主要指以大豆乳为主料,混配其他植物蛋白乳及浆体加工成的豆腐,现介绍以下几种。1.花生豆腐花生豆腐主要有3种,第1种是在大豆乳中混配花生乳加工而成的凝胶食品;第2种是以花生为  相似文献   

15.
芹菜豆腐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过预处理的芹菜切分、榨汁,加入豆浆中,制成芹菜豆腐,赋予豆制品特有的芹菜风味,产品色泽柔和、味道和谐,改变了长期以来市售豆腐色泽单一、品种单调的不足,丰富了豆腐的花色品种,增强了豆腐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芹菜汁的加入对豆腐的凝固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1.日本豆浆及其行业标准在日本,将豆浆称之为豆乳。日本对豆浆的统计从1983年就已开始,因此实际的豆浆消费历史应该更早。根据《豆腐之书》系列丛书作者威廉·夏利夫的记载:自鉴真把豆腐带到了日本后,日本人即开始饮用豆浆。由此可见,日本的豆浆历史十分悠久。(1)日本豆浆的分类、定义及要求日本的豆乳(豆浆)类产品分3类:豆乳(豆浆)、调制豆  相似文献   

17.
1。蒜苗豆腐成品呈白绿两色,豆腐软滑,汤汁酸香。(1)原料与配方豆腐500g、蒜苗100g、水菱粉25g、熟油750g,醋、姜丝适量,精盐、胡椒粉、味精少许,鲜汤适量。  相似文献   

18.
阐述豆腐生产加工中常见的3种类型添加剂,介绍新型食品添加剂在豆腐生产加工中应用的优越性、研究及应用情况,旨在为豆腐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并与传统豆腐添加剂进行比较,那些性能好、成本低、效果好、对人体无害、能提高产量的新型豆腐添加剂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深受消费者欢迎。豆腐加工者为了多出豆腐,往往采用各种方法甚至掺假的手段,虽然产量提高了,但是降低了质量,影响了风味及口味。下面总结几种民间的方法,在确保豆腐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豆腐的产量。希望对广大豆腐生产者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娥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7,33(12):1928-1934
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豆腐与豆乳得率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来自各生态区的564份地方品种、101份育成品种、193份野生大豆加上88份国外品种,合计946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小样品定量分析技术,测定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研究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全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干豆腐与干豆乳得率均存在很大变异,干豆腐得率变幅分别为25.32~69.59、25.52~85.89 g 100 g-1,干豆乳得率变幅分别为40.75~82.86、39.05~91.86 g 100 g-1,栽培大豆两者的得率在野生豆基础上均有较大幅度改进;各生态区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情况,区内变异大于区间变异,但南方一些生态区栽培种豆腐(乳)得率变异程度相对较大,高得率材料相对较多,因本底(野生种)得率与地理纬度无关,推测与各地区栽培大豆利用方向的不同有关而形成了栽培种微弱的地理相关性;栽培材料中2.75%干豆腐得率超过75 g 100 g-1,5.50%干豆乳得率超过85 g 100 g-1,从中优选出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的双高种质14份,可供各地区豆腐(乳)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