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阿司匹林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P)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方法]在pH值为4.5的Tn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技术研究ASP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Stem-Volmer方程探讨DNA对阿司匹林的荧光猝灭机制。[结果]DNA与ASP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25qc时结合常数为2.17×10^6L/mol,结合位点数为1.7735,结合方式是ASP通过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ASP的药理活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刘炜  史载锋  何文英  邓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402-15403
[目的]对农药氯氰菊酯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揭示其致畸的作用机制。[方法]在pH值7.4的‘蹦s.HCI缓冲溶液体系中,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荧光探针,对氯氰菊酯与DNA的结合方式和结合常数进行研究。[结果]氯氰菊酯在256nm处的紫外吸收峰随着DNA的加入发生了显著蓝移,同时吸光强度逐渐增大,DNA在203ntn处的紫外吸收峰随着氯氰菊酯的加入发生了显著红移,同时吸光强度逐渐降低,这说明氯氰菊酯与DNA形成了复合物;固定DNA浓度(3.4×10^-4moll/L),改变氯氰菊酯浓度(1×10^-5 6×10^-5mol/L),在203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得到37℃时结合常数K为7.19×10^3L/mol;结合荧光探针试验证明氯氰菊酯与DNA是以沟槽方式结合。l结论I氯氰菊酯与DNA以沟槽方式结合可能是氯氰菊酯具有致畸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葡萄皮提取物白黎芦醇是一种对人类健康有显著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其特殊的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普遍青睐。本文主要阐述了白黎芦醇的性质,功能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pH 6.0的B-R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丹皮酚(PAE)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AE与BSA形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结合常数为7.71×105L/mol,结合位点数为2。PAE与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可能在BSA疏水腔内。  相似文献   

5.
葡萄皮提取物白黎芦醇的功能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皮提取物白黎芦醇是一种对人类键康有显著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在国际上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其特殊的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普遍青睐。本文主要阐述了白黎芦醇的性质,功能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具有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活性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利用遗传算法建立2D-QSAR模型,得到10个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QSAR模型。分析模型得出:脂水分配系数(ALogP)、分子量(Molecular_Weight)与化合物活性呈正相关,偶极距x分量(Dipole_X)、分子表面积(Molecular_SurfaceArea)与化合物活性呈负相关;倍半萜2D-QSAR模型中独特的2个分子参数分别是VSA_AlogP[2]和VSA_AlogP[10];VSA_AlogP[2]参数与化合物抗癌活性呈正相关,在此区域内增加羟基等影响分子脂水分配系数的官能团能增加化合物的抗癌活性,VSA_AlogP[10]参数与化合物活性呈负相关,此区域内减少羟基等影响分子酯水分配系数的官能团会增加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该组模型将为新型抗癌类药剂的筛选以及新型抗癌类药物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徐光富  谭亚亚  李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04-11706
[目的]探讨克百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在pH 7.40 Tris-HCl缓冲体系下克百威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计算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探讨了克百威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结果]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克百威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较强的猝灭作用为静电作用。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及温度的变化,判断其猝灭方式可能为静态猝灭。在25、37、50℃温度下反应的结合常数KSV分别为1.17×104、1.07×104和0.99×104L/mol,克百威与BSA按1∶1的比例结合。[结论]该研究对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克百威的体内转运与代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旭  李冬生  邓川  袁江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35-14936
[目的]对金银花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首先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样品对几种受试菌的抑制活性,再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敏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金银花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1C为19.25%,MBC为38.50%;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38.50%。金银花醇提液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沙门氏菌的MIC为9.80%,MBC为19.6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19.60%,MBC为39.20%;对巨大芽孢杆菌的MIC为19.60%。[结论]金银花水提液和醇提液对部分受试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霞  宋瑞清  邓勋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130-10132
[目的]从黑木耳(Auricuraliaauricular)基因组中克隆内源Ⅻ启动子,为黑木耳利用基因工程培育优良品种提供启动子元件材料。[方法]利用PCR技术,以黑木耳菌株YBS一3基因组DNA为模版,克隆得到4条/ras启动子片段。采用启动子序列分析软件Place、Promoterprediction和TFSEARCHver.1.3对其进行序列结构分析。[结果]4条启动子片段均含有核心启动子序列,除典型的基本作用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作用元件如GATABOX、GCGCBOX和CCAATBOXl等,同时每条片段中均至少具有1个转录起始位点,且检测到HSF、AP-1、GCN4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4条目的序列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可培养的方式从泡菜中分离和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β-gal)的菌株。[方法]以乳糖为唯一碳源,Ca CO3溶钙圈和添加X-Gal的MRS筛选平板进行初筛,再通过o NPG法测定菌株β-gal活性进行复筛,最后以粗酶液催化乳糖进行转糖基反应,通过TLC分析确认转糖基活性。[结果]通过3级筛选,得到具有转糖基活性β-gal的菌株6株。结合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筛选获得产转糖基活性β-gal菌株中,5株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1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结论]该研究可为以乳糖为底物高效合成功能性的低聚半乳糖提供新的酶源。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景亚  李朋伟  仝艳  王宪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83-13384
[目的]优选超声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对虎杖中白藜芦醇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为: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超声波的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45 min,提取功率为200 W。在此条件下,虎杖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率可以达到0.940%。[结论]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工艺稳定性好且简便易行,为有效提取白藜芦醇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几种杨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方法]以5种杨树病原真菌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丙酮为溶剂)对其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白藜芦醇对杨树烟炭病菌(Capnodium salicinum Mont.)、杨树穿孔病菌(Alternariatenuis Nees.)和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ribis Gross.et Dugg.)的押制效果较好,在浓度为20 mg/m时抑菌率接近40.00%;对杨树白斑病菌(Coniothyrium populicola Miura oo.)仅在浓度较高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对杨树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n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在各浓度下的抑制率均小于20.00%,抑菌效果不明显。综合考虑抑菌率、方差分析结果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成本,20mg/ml可视为白藜芦醇的最佳浓度。[结论]可以考虑将白藜芦醇作为植物源抑菌剂应用于林木真菌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程艳坤  闫志谦  霍鹏  王立屏  王立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87-11288,11298
[目的]了解Pb2+在牛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部位。[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方法,研究在模拟生理(pH6.3)条件下Pb2+、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平衡,并探讨了Pb2+-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结果]Pb2+在BSA上存在2类结合部位,BSA对Pb2+有1.6个强结合部位和6.5个弱结合部位。Pb2+在白蛋白分子中可能存在第1个较强的结合部位,与Zn2+相同。Pb2+在白蛋白分子中可能存在第2个较强的结合部位,与Cu2+相同。Zn2+-Pb2+-BSA三元体系中强结合部位数明显减少,说明Pb2+的优先配位基团在位点siteA。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确定Pb2+-B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约为104。[结论]该研究可为判断Pb2+在BSA上各结合部位之间的协调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并克隆有活性的高尔基体膜蛋白GP73的启动子。[方法]对GP73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000 bp至下游400 bp序列进行软件分析预测,以肝癌细胞系Huh7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目标片段,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转染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发现GP73转录起始位点上游980到下游330 bp长1 310 bp的序列具有启动子功能。该区域可能具有两个核心启动子序列和多个保守序列,包括TATA box和NF-κB、AP1、GC-SP1等DNA结合序列。[结论]该研究为探讨GP73的转录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植物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概述植物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植物DNA甲基转移酶s、iRNA指导的DNA甲基化过程,阐明了DNA甲基化与其他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结果]DNA甲基化在表观遗传控制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组和表观遗传的稳定性。RNA介导的DNA甲基化作用中s,iRNA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RdDM和甲基化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结论]全面了解DNA甲基化及其在植物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中的作用,可以在转录水平上增强或抑制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沉默,便于制定更合理的改良重要转基因作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用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虎杖中白藜芦醇的特性及其稳定性。[方法]分析大孔树脂对白藜芦醇的吸附曲线,分析流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等因素对大孔树脂吸附白藜芦醇的影响。[结果]AB-8树脂对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吸附更接近单分子层吸附。以1.5 m L/min流速通过层析柱时吸附率更高,用70%乙醇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时提取率最高,3 h是最佳提取时间;60℃是最佳提取温度;p H为4时白藜芦醇提取率最高。稳定性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在酸性条件下保存浓度基本不变。[结论]用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白藜芦醇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王彪  何英姿  王晓  邱雪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12-6914
[目的]优化广西酿酒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纤维素酶法和超声波法对酿酒葡萄皮渣中的白藜芦醇进行提取,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白藜芦醇的提取工艺。[结果]试验得出,超声波法的白藜芦醇提取率高于乙醇回流法和纤维素酶法。超声波法提取酿酒葡萄皮渣中白藜芦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15 g/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白藜芦醇的提取率达到0.312 5%。[结论]研究可为广西都安野生毛葡萄酿酒皮渣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改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提高PEPC活性寻找线索。[方法]对GenBank上登录的PEPC的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搜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信号肽分析、亚细胞定位、结构域分析以及PEPC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共搜寻到62个PEPC蛋白质序列,绝大多数属于C3植物,9个属于C4植物。绝大多数PEPC没有存在信号肽的可能性。62个PEPC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基本一致,均具有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结构域,未发现其他结构域。通过进化树分析可分别将C3植物和C4植物的PEPC酶分成4组和3组。62个PEPC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6.70%,而其在19个C3植物和9个C4植物中则分别为89.63%和89.61%。[结论]C4植物PEPC的423位上的丙氨酸和862位上的酪氨酸高度保守,而C3植物的428位和871位的氨基酸则缺少同源性,可能与C3和C4植物PEPC的活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