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主要研究膀胱炎对犬血常规、尿常规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剖检后的病理变化。选取一只健康的本地雄性犬,用注射器通过导尿管向犬的膀胱内按0.6mL/kg体重的量灌注75%医用酒精,建立犬膀胱炎的模型。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后24小时时、48小时时采集1.5mL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1mL尿液进行尿常规分析,并于其后解剖并查看其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且实验后24小时比实验后48小时变化更明显;实验后尿液中的酮体含量、白细胞总数、蛋白质含量增多,潜血、亚硝酸盐和葡萄糖指标显阳性,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剖检可见膀胱内膜严重出血。本实验提供了较好的检测数据资料,对犬膀胱炎的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以犬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向试验犬膀胱内按0.6 m L/kg的量灌入酒精的方法,复制了犬膀胱炎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治疗。采集灌入酒精前的尿液、灌入酒精48 h后的尿液以及治疗后第1 d、第2 d、第3 d的尿液进行目测、镜检以及尿常规检测。向犬膀胱灌入酒精后,试验犬出现精神沉郁、频尿、体温升高等症状;尿常规检测结果显示:膀胱炎的模型建立后,蛋白质的含量和白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亚硝酸盐呈阳性;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血尿、频尿等症状明显减轻,尿常规各指标显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白细胞的含量也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呈阴性。结论:向试验犬膀胱内灌入75%医用酒精的方法成功建立膀胱炎模型,用抗菌消炎、膀胱冲洗等治疗方法治疗病犬,病情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犬泌尿道处方粮对犬膀胱炎症的防治调理效果,选用24只比格犬为实验动物,分别进行预防调理试验和治疗调理试验。在预防调理试验中,将24只试验犬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预防组6只、造模组12只,在第0天和第7天对预防组和造模组的犬采用75%的医用酒精灌注膀胱构建膀胱炎模型,每次0.6 mL/kg。对照组和造模组犬饲喂普通犬粮,预防组犬饲喂泌尿道处方粮;在治疗调理试验中,保留原对照组6只,将造模组12只犬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自然恢复组犬饲喂普通犬粮,治疗组犬饲喂处方粮,共饲喂两周。试验期间,每天观察犬的临床症状,并于试验的第0、7、14、21和28天分别采集所有犬的血液和尿液进行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与造模组相比,预防组膀胱炎性反应较轻,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TNF-α、IL-6等指标上升较少;预防组犬肾功能的损伤较轻,尿素氮与肌酐的检测结果与造模组相比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用75%医用酒精膀胱灌注的方法可以成功复制犬的膀胱炎模型,并且犬泌尿道处方粮对犬的膀胱炎有一定的缓解和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病情介绍同窝仔犬,4头,史宾格,16日龄。就诊前24小时内相继死亡仔犬3头,现仅余仔犬1头,该犬现已精神极度沉郁,饮食欲废绝。该窝犬发病迅疾,发病前无任何临床症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24小时内。二、诊断(一)血液学检查对剩余存活的幼犬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二)解剖学检查对死亡时间未超过6小时的两头仔犬实施病理解剖,并观察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三、结果(一)血液学检查结果存活仔犬红细胞总数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见表1);存活仔犬的尿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见表2)。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4,(6):104-109
为探究阿米卡星注射液对大肠杆菌诱导犬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扩大临床用药,用致病性大肠杆菌攻毒建立动物模型,对试验犬进行尿液菌培养,并检测体征及血液和尿液常规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5 d,模型组犬血常规和尿常规异常,尿液中菌量明显增加,泌尿机能严重受损,精神相对沉郁。建模成功后,将模型犬分为模型对照组、阿米卡星组和庆大霉素组,给药后阿米卡星组尿液中细菌量和白细胞量逐渐降低,血液中的白细胞量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体温有所回降,精神日益恢复正常,排尿困难症状逐渐缓解,饮水量逐渐回升,体重有轻微上升趋势,贫血情况得到改善,连续用药7 d可基本痊愈。阿米卡星组与模型组在停药7 d后各检测指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阿米卡星注射液能有效治疗犬泌尿系统感染,可为宠物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透明质酸钠对犬膀胱炎的治疗效果,选用60只雌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膀胱炎阳性对照组,C、D、E组使用75%酒精(0.6 m L/kg)灌注损伤犬的膀胱黏膜,再用0.08 mg/m L透明质酸钠溶液膀胱内灌注进行治疗(C组灌注1次,D组灌注2次,E组灌注3次),并检测犬血液及尿液指标,观察黏膜损伤范围及炎症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热休克蛋白60(HSP60)在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酒精可损伤犬膀胱黏膜及黏膜下层建立犬膀胱炎模型;试验第6天,经2次以上透明质酸钠灌注(D、E组)后,犬膀胱炎症状明显好转,黏膜快速修复,C-反应蛋白(CRP)及HSP60表达水平与B和C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对犬非细菌性膀胱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灌注2次透明质酸钠对于膀胱黏膜损伤的修复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吉氏巴贝斯虫感染后犬脾脏的病理学变化,本试验采用静脉接种的方法感染健康犬,每只犬接种含吉氏巴贝斯虫的血液5 mL(红细胞染虫率约2%),接种后每3天采集1次血液,通过血涂片、血常规、PCR等方法监测吉氏巴贝斯虫是否感染成功;每7天采用B超检查脾脏的大小;对发病死亡犬进行病理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脾脏病理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吉氏巴贝斯虫3 d后PCR可检测到虫体DNA,6 d后血涂片可见虫体,15 d后血常规指标(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开始降低。B超检查结果显示,犬感染吉氏巴贝斯虫后其脾门、脾尾厚度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大。于感染后第31、36天和第42天试验犬分别死亡1只,死亡率为50%,剖检死亡犬可见其皮下黏膜黄染,脾脏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脾梗死。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脾脏充血,白髓、红髓界限不清,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脾小梁增粗,梗死灶内大面积坏死,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由此可见,在吉氏巴贝斯虫感染过程中脾脏首先发生急性炎性脾肿,随着病程延长逐渐演变成坏死性脾炎和慢性脾炎。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一例犬胸壁肿物的性质,并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应用血常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手段对该肿物进行检测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该患犬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细胞总数较正常值升高。DR胸片显示该犬胸壁右侧近腋下处有一椭圆形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眼观该肿物大小为7.5 cm×6 cm×4.5 cm,包膜可见破溃,切面呈鱼白色,质地较硬。镜下瘤细胞异性较大,以梭形细胞增生为主,间杂着圆形至椭圆形的纤维母细胞,病理性核分裂象明显,有相当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经病理学诊断结合临床检查分析将该肿物确诊为炎性纤维肉瘤。本研究为兽医临床上纤维肉瘤的诊断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家兔亚硝酸盐中毒后的血常规检查、剖检及病理变化的观察,探讨维生素C对家兔亚硝酸盐中毒后的血常规、组织学变化等的影响。从血常规中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和病理组织学研究显示,维生素C对高原缺氧环境下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作用具有较好的治疗和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阉割小猪时由于消毒不严从伤口感染禽巴氏杆菌引起猪发病三例,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经过4月5日劁猪,正赶上鸡大批死亡,为了查明原因对病鸡用劁猪刀进行了剖检,结果是禽霍乱。在现地只是用清水洗手后就劁猪,当时劁猪三头(30—50斤二母一公),都在术后24—48小时死亡。二、症状与剖检病初体温升高41℃,精神沉郁,嗜眠,废食,眼结膜充血,呼吸加快,一分钟40次以上,心跳一分钟90次以上,伏卧不动,术部硬肿发热,三例均在24—48小时内死亡。病猪白细胞增多平均每立方米25,000个,嗜中性白细胞核左移。三头猪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宠物市场需求的扩大,宠物犬、实验犬、军警犬数量的增加,犬瘟热患犬的数量不断攀升。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笔者通过观察犬瘟热发病时的各种症状,选择临床上呼吸系统表现较为明显的患犬作为研究对象,剖检后观察内脏各器官的病理变化,采集肺组织,经石蜡切片后HE染色。患犬呼吸系统病理变化显示,肺呈肉变,支气管内有泡沫状液体,肺泡上  相似文献   

12.
肉犬出现高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症状就诊,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经用血虫清或血虫杀0.2—0.3mL/kg体重,肌注或静注,间隔24、48小时重复用药1次,治愈率达90%以上。对虚弱的病犬,另用强心剂,配合葡萄糖盐水及维生素C补液。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猪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试验采集6头广西巴马小型猪血液,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并分析了采血量、冷藏保存时间、冷冻温度对猪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血量较大(3 mL左右)时血常规测定结果的稳定性更差;血样采集后在4℃保存4 h内测定对血常规指标没有显著影响,8 h以后测定对白细胞指标有显著影响;-20℃、-40℃、-80℃冷冻后测定血常规均会对大多数指标有极显著影响;液氮冷冻30 min对猪血液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总数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测定猪血常规应采集较少量(1 mL左右)血液于4℃保存并于4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14.
膀胱炎是小动物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淋漓等,易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相混淆,作者结合犬临床症状、血液、尿液及B超检查诊治2起疑似膀胱肿瘤病例,剖腹探查发现膀胱粘膜上有大量增生物,切除2/3左右的膀胱,术后恢复较好。病理检查确诊为增生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15.
犬2型腺病毒SY株的致弱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分离和系统鉴定的一株犬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犬2型腺病毒)SY(沈阳)株,用犬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了致弱驯化,每驯化15代做一次初步的犬的安全性试验。用大剂量不同代次病毒对易感犬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每天观察犬的临床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并于接毒后的第5d安乐死,作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易感犬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SY株在犬贤细胞上传15代时对犬的致病力已降低,30代时对犬已不引起发烧,精神沉郁和厌食等症状,仅引起轻度的鼻炎,中度的咽炎,剖检肺表现正常,仅见支气管淋巴结肿大,45代时无临床症状,剖检除扁桃体肿大外没有见到其它症状,60代毒已完全失去致病力,未见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血清肌酸激酶能较好地反映受训犬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和适应情况。利用血清肌酸激酶生化指标对犬运动状态的监控是一个既简单又实效的方法。本论文实验选取18头德国牧羊犬为实验对象,在同等运动条件下分别检测实验犬运动前的肌酸激酶(CK)安静活性、运动后即刻CK活性、运动后4、24小时的CK活性,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犬在运动前后CK指标有显著性差异:(1)运动后即刻CK活性与安静活性有差异性显著,即运动后即刻CK活性明显高于安静活性;(2)运动后4小时CK活性与安静活性有差异性显著,即运动后4小时CK活性明显高于安静活性;(3)运动后24小时CK活性与安静活性相差不大,说明犬在运动后24小时后CK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综合以上,犬在安静时血清CK处于正常范围水平,运动之后会使血清肌酸激酶有所增高,即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观察犬低剂量乙二醇中毒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犬慢性乙二醇中毒的诊断和病理资料的积累提供参考。试验选择4条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每日按体质量灌服乙二醇1 m L/kg,自由饮水和饲喂商品犬粮。试验过程中观察试验犬的临床症状,收集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分析,观察病死犬剖检变化,取病死犬内脏组织做病理切片并进行显微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犬均先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呕吐青苔样液体、出现癫痫样神经症状、无尿、严重脱水等症状,最后均体温低下而死亡。血液检查发现,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呈上升趋势,血钙下降,血磷上升,钙磷比倒置;尿液检查发现,尿钙、尿草酸浓度上升,尿潜血、尿胆红素、尿蛋白均呈阳性,尿沉渣中白细胞、红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一条犬尿沉渣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草酸钙结晶;试验犬胃黏膜黄染且有出血点,脑、肾脏组织中有大量的类似草酸盐沉积,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坏死等病变。试验表明,犬长期摄入低剂量乙二醇会使毒性蓄积导致内脏器官衰竭而死,临床症状和血液、尿液变化是诊断犬乙二醇中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6,(6):109-113
为观察人工制备血红蛋白脂质体(LHb)对急性贫血患犬的治疗效果,使用脂质体包埋犬血红蛋白,建立犬急性失血性贫血病例模型。12只犬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空白组(Sham)、输入血红蛋白脂质体组(LHb)、输入自体全血组(SAB)、输入生理盐水组(Saline),分别观察各组供试犬处理前后的临床表现,同时测定血常规、血生化及尿常规指标。结果表明,LHb与SAB试验犬相对于Sham及Saline组试验犬,临床贫血症状均获明显改善;第1天时,LHb试验犬血红蛋白浓度(167.67±2.96)g/L明显高于失血前(135.33±3.18)g/L,第3天开始与SAB组差异不显著(P0.05)。LHb组白细胞(WBC)与嗜中性(Gran)及单核白细胞(Mono)数前2 d的变化与SAB组差异显著(P0.05)。输入LHb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并在1~2 d内超出正常参考范围,1~4 d内与S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尿液指标显著升高,持续4~5 d。本研究表明,LHb作为血液替代品用于贫血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虫血经肌注接种除脾犬,对其接种后的临床及血液学等进行观察,结果实验感染犬于接种后第4天在末梢血涂片中观察到吉氏巴贝斯虫滋养体,染虫率高峰出现在接种后第21天为40%,红细胞可降至110万/mm~3,血红蛋白降至2.1g/100ml,白细胞可升至23200个/mm~3。感染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渐进性贫血消瘦,轻度黄疸,慢性病程,实验犬于接种后第23天自然死亡,死后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肝显著肿大。  相似文献   

20.
1999年7月金华某个体猪场一初产大长母猪,产活仔9头。仔猪出生后精神活泼,生长正常。但在吸吮初乳6~7小时后逐渐精神萎顿、畏寒、震颤、体温40.5~41℃,走动摇摆,粪便稀薄,尿液呈透明红色,产后24h内全部死亡。1 剖检病变 可视粘膜及皮下组织显著黄染,肠系膜黄色,肝、脾、肾稍肿大,膀胱内积沉暗红色尿液,心室内充满未凝固血液。2 实验室检查 取心室血液镜检,红细胞226万/mm3,多呈崩解状态;白细胞6250个/mm3;均比常规明显下降。3 结论 新生仔猪溶血病又称仔猪溶血性黄疸,是因母猪与仔猪遗传性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初生仔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