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本试验探索了不同蛋重对汶上芦花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将挑选的324枚健康种蛋按蛋重分为3组:Ⅰ组(39.65~44.82 g),Ⅱ组(45.07~49.44 g),Ⅲ组(50.18~56.78 g),测算种蛋3个胚龄的失重和失重率,并对孵化效果和雏鸡初生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Ⅲ组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孵化率最高;种蛋的失重随蛋重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但失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雏鸡初生重随着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汶上芦花鸡蛋重区间为50.18~56.78 g时孵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蛋重对蛋形指数孵化失重及初生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蛋重对蛋形指数、孵化失重及出生重的影响,选取三穗鸭种蛋500枚进行孵化,通过测定蛋重、蛋形指数、26胚龄重和初生重等指标,了解蛋重对其他各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蛋重的大小决定了26胚龄重和初生重(P<0.01),与蛋形指数和孵化失重没有必然联系(P>0.05),而蛋形指数与孵化失重和失重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蛋形指数影响种蛋的孵化失重。  相似文献   

3.
孵化期不同阶段对黄鬃鹅229枚种蛋进行称重,探讨孵化期种蛋失重规律及其与蛋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鬃鹅种蛋孵化期平均失重率为11.95%;0-7胚龄的相对失重率为2.51%;8~18胚龄失重速度增加,相对失重率达4.20%;孵化后期失重速度最快,19~28胚龄的相对失重率达5.74%;而孵化期各阶段蛋重与19—28胚龄相对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性随胚龄增加而增强,说明入孵蛋重对孵化后期失重率有影响;死胚蛋失重率较正常蛋显著偏高,但蛋重不是造成死胚蛋失重率偏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蛋形指数(纵径/橫径)对拉萨白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1342枚,按照蛋形指数由小到大分为4组(Ⅰ~Ⅳ组,蛋形指数均值组间差异极显著)进行孵化,比较各组种蛋在孵化期不同时间点的蛋重、失重、失重率以及孵化成绩和雏鸡初生重。结果表明,种蛋在整个孵化期都处于稳定失重过程,孵化至第11日时,Ⅰ组种蛋的失重和失重率最大,分别为(3.35±1.30)g和(6.64±2.17)%;孵化至第20日时,Ⅱ组种蛋的失重和失重率最大,分为(6.66±1.43)g和(13.30±2.52)%;Ⅰ组种蛋的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受精蛋孵化率及雏鸡初生重占入孵蛋重的百分比均最高,分别为98.23%、80.53%、81.98%、(69.82±3.55)%;Ⅲ组种蛋的雏鸡初生重最大,为(36.69±4.35)g,显著高于Ⅰ、Ⅱ、Ⅳ组(P0.05)。综上提示,蛋形指数越大,种蛋失重和失重率越小,受精率越低。研究结果为了解拉萨白鸡种质特性,开展拉萨白鸡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孵化期不同阶段对黄鬃鹅229枚种蛋进行称重.探讨孵化期种蛋失重规律及其与蛋重间关系。结果表明:黄鬃鹅种蛋孵化期平均失重率为11.95%;0~7胚龄的相对失重率为2.51%;8~18胚龄失重速度增加,相对失重率达4.20%;孵化后期失重速度最快,19-28胚龄的相对失重率达5.74%;而孵化期各阶段蛋重与19-28胚龄相对失重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性随胚龄增加而增强,说明入孵蛋重对孵化后期失重率有影响;死胚蛋失重率较正常蛋显著偏高,但蛋重不是造成死胚蛋失重率偏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种蛋正常孵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为探讨孵化过程中种蛋的失重与孵化效果的关系,我们对孵化生产中纯种来航鸡种蛋的失重情况进行了测定试验。 随机抽取孵化生产中纯种来航鸡种蛋220枚,编号统计后同机孵化,每两天称重一次(精确到0.01克),共称重10次。经入孵后第六天照检,取出无精蛋19枚,在孵化的第6天和18天检查死胚情况。根据全期种蛋的失重大小分三组分别统计分析出雏情况和胚胎死亡情况。 结果表明,从入孵到孵化18天全期平均失重率为11.74%,但受精蛋在每一时期的失重速度并不相同,从开始入孵到第8天种蛋失重率逐步上升,8~12天失重速度逐渐变慢,而后又随孵化天数的增加失重率逐渐增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拉萨白鸡蛋重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在相同孵化条件下,选用3世代47周龄拉萨白鸡种蛋,按蛋重分组进行孵化。结果表明,种蛋在整个孵化期都处于稳定失重过程,蛋重越大,失重越大;蛋重对种蛋受精率和早期胚胎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孵化至第11天时,Ⅴ组的胚胎失重和失重率最大,分别为(4.11±0.71)g、(6.73±1.67)%;孵化至第20天时,Ⅴ组的胚胎失重最大,为(7.81±1.27)g,Ⅳ组的胚胎失重率最大,为(13.08±2.59)%;蛋重在60.0 g时,入孵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均最高,分别为85.19%和86.79%;不同组别的第11日胚龄蛋重、第20日胚龄蛋重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雏鸡的初生重随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呈强显著正相关(r=0.94)且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组别的雏鸡初生重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蛋重、蛋形指数、蛋壳厚度对庄河大骨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选取36周龄健康种鸡产种蛋1 257枚,按蛋重分为5组,相同条件孵化,分析蛋重、蛋形指数、蛋壳厚度对种蛋失重率、孵化率和初生重的影响.试验期28d.结果显示,36周庄河大骨鸡所产种蛋平均蛋重为64.13 g,各种蛋组间7、12、19胚龄蛋重均差异显著(P<0....  相似文献   

9.
试验对鸡、鸭种蛋进行同机孵化,即在同一孵化条件下进行试验,测定其在同一孵化条件下的孵化效果;同时对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受精蛋和白蛋失重进行了测定。将鸡、鸭种蛋清洗、消毒后装入孵化机进行孵化,采用变温孵化,湿度控制在60%~65%之间,翻蛋1次/2 h,孵化中后期对鸭种蛋进行凉蛋处理,每隔3 d对鸡、鸭种蛋的重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孵化结果进行测定。鸡、鸭受精蛋失重率分别为10.84%、11.12%;鸡、鸭平均每天失重为0.60%、0.41%,鸡、鸭种蛋的受精蛋孵化率分别为96.8%、86.0%,健雏率分别为97.3%、96.5%。鸡、鸭种蛋进行同机孵化是可行的,蛋重对失重率有一定影响,鸡、鸭种蛋失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蛋重与蛋形指数对籽鹅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种蛋筛选的最佳方案,为籽鹅个体、家系种蛋的选留及籽鹅的繁衍、孵化、生产提供科学参考。选取二年籽鹅种蛋2 469枚,蛋重为94.8~154.4 g,平均蛋重(123.3±9.5)g;蛋形指数为1.24~1.63,平均蛋形指数1.45±0.05。采用2因素4水平试验设计,将所有种蛋按蛋重与蛋形指数分成16个孵化组(蛋重与蛋形指数分别分为4个水平),测量每枚种蛋蛋重与蛋形指数,并在蛋壳上做好编号,在相同孵化条件、同一孵化设备中进行两次孵化试验。结果表明,①蛋重<118.0 g组种蛋受精率最高,>131.9 g组次之;>131.9 g组种蛋受精蛋孵化率最高,125.0~131.9 g组次之,且受精蛋孵化率随着蛋重增大升高;125.0~131.9 g组种蛋孵化健雏率最高,>131.9 g组次之;>131.9 g组种蛋孵出鹅雏出生重最大。②蛋形指数在1.47~1.51组种蛋受精率及种蛋孵化健雏率最高,>1.51组次之;1.47~1.51组种蛋受精蛋孵化率最高,1.42~1.46组次之。分析以上结果可得出:籽鹅种蛋蛋重对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鹅雏出生重有显著影响(P<0.05),以籽鹅蛋重在125.0~154.4 g为宜;蛋形指数对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种蛋孵出鹅雏出生重无影响(P>0.05),以蛋形指数在1.47~1.51为宜。籽鹅种蛋蛋重与蛋形指数对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鹅雏出生重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蛋形指数对种蛋孵化健雏率的影响较蛋重强,其作为单一因素对鹅雏出生重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以蛋重或蛋形指数任一因素作为种蛋筛选的依据都不科学,应综合考虑以达到种蛋优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鹌鹑种蛋质量(蛋重、蛋形指数和蛋壳颜色)对受精率和孵化效果的影响。3 000枚种蛋按蛋重大小分为6组,3 500枚种蛋按蛋形指数大小分为7组,1 000枚种蛋按蛋壳颜色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结果表明:蛋重在一定范围内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提高,4~6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3组(P0.05或0.01);2~6组健雏率极显著高于1组(P0.01),随蛋重增加雏鹑初生重极显著增加(P0.01)。蛋形指数对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有显著影响,2~5组受精率、3~5组孵化率均显著高于1、6、7组(P0.05)。蛋壳颜色对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有显著影响,有光泽的褐斑蛋显著高于无光泽白粉浅色蛋(P0.05)。结论,朝鲜龙城系鹌鹑种蛋最适蛋重为11.00~14.00 g、最适蛋形指数为1.234~1.324,蛋壳颜色以有光泽的褐斑蛋为佳。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不同蛋重种蛋适宜的孵化时间。选取峪口京红1号B段50.1~60.0 g商品代合格种蛋45 360枚。根据蛋重,分成50.1~53.0 g和53.1~60.0 g 2个种蛋组。每个种蛋组再分别以孵化时长502、504、506 h分为3个试验组。在孵化条件适宜、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人工孵化,记录分析各试验组健母雏率、残母雏率、孵化率、蛋雏比等孵化指标及出鸡前1 h雏鸡外观状态。结果显示,50.1~53.0 g种蛋孵化时长为502 h时,残母雏率和蛋雏比最低;随着孵化时长的延长残母雏中黑脐类残母雏的比例逐渐增加,大肚子类残母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53.1~60.0 g种蛋孵化时长为506 h时,健母率和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残母雏率和蛋雏比最低;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大肚子类残母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50.1~53.0 g种蛋最适孵化时间为502 h,53.1~60.0 g种蛋适宜孵化时间为506 h。  相似文献   

13.
蛋重与孵化率及肉鸡生产性能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蛋重在50.0~54.9g、55.0~59.9g、60.0~64.9g、65.0~70.0g合格种蛋各30枚,分为四组,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孵化。结果表明,蛋重越小,孵化期间胚蛋的减重率越大;蛋重在55~60g范围内,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蛋重越大,初生雏越大,肉鸡生长速度越快,体重越大,耗料量越多;蛋重在55~65g范围内经济效益最高,约提高9.8%。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测不同蛋壳颜色鸭蛋对孵化失重的影响,选取莆田黑鸭种蛋500枚进行孵化,将试验种蛋分为白壳蛋组和青壳蛋组,通过测定各胚龄重,计算孵化失重和失重率,分析莆田黑鸭白壳蛋和青壳蛋孵化失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6胚龄、12胚龄、18胚龄莆田黑鸭白壳蛋组和青壳蛋组的孵化失重(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24胚龄和27胚龄,白壳蛋组和青壳蛋组孵化失重(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了莆田黑鸭蛋壳颜色对孵化失重有一定的影响,白壳蛋在孵化后期失重(率)大于青壳蛋。  相似文献   

15.
以日照麻鸡为种蛋为对象,研究种蛋在巷道式孵化过程中的失重率规律及蛋重对失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巷道式孵化过程中种蛋失重率表现为线性规律,种蛋第18d失重率为(11.42±2.02)%,蛋重对失重率极显著性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6.
对2 160枚蛋重68~75 g、45~52 g的种蛋和蛋形指数大于0.81或小于0.74的种蛋进行孵化试验,并对孵化所得健雏和毛蛋的经济效益与这些种蛋作为菜蛋直接销售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入孵蛋孵化率49.58%,健雏率93.46%,每百枚种蛋所得健雏数46.34只。雏鸡和毛蛋销售价格分别以4元/只和0.12元/枚计时,平均每枚种蛋净增价值为1.52元。本试验结果为生产中不合格种蛋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288枚朝鲜鹌鹑种蛋,按蛋重、蛋形指数大小各分为3组,在相同条件下孵化,研究蛋重和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蛋重、蛋形指数对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蛋形指数对健雏率的影响显著(P<0.05),蛋重对健雏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各种禽蛋在正常的孵化过程中,都有其最佳的失重范围。在这方面常见有关鸡、家鸭、番鸭蛋的报道,而鹅蛋方面则较少。为了解闽北白鹅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失重规律及其与孵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实地观察与测定。一、试验材料与方法于1988年3~5月,孵化种蛋51枚,在入孵前逐只蛋进行编号,用感量0.1%药物天平称蛋重,以后每隔5天称重一次,共计称重六次。用兽用体温计同时测试四只母鹅天然孵化的温度,每次测试时间30~40分钟。二、结果 (1)入孵种蛋51枚,受精蛋45枚,受精率88.2%,出壳雏鹅41羽(其中死胎与破损4枚),受精蛋孵化率91.1%。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取165、175和185日龄的"京红1号"商品代种蛋各3 024个,自48~53 g蛋重范围内,以每间隔1克为一组分别划分为1、2、3、4、5组,53 g以上为第6组,每组504个,共计9 072个,各组同时入孵。入孵前和孵化第18天分别称取各组蛋重,计算各组种蛋孵化18 d的失重率;出雏后记录各组的有效受精率、孵化率、健母率、蛋雏比和出雏鸡体重;饲养期间,记录各组种蛋所孵化雏鸡各周龄末的平均体重与每天的死淘只数,对试验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出雏体重与入孵蛋重呈线性相关,出雏体重为入孵蛋重量的68%~69%;蛋重和日龄两因素均对种蛋孵化和雏鸡饲养产生显著影响(P0.05),日龄因素直接影响了种蛋有效受精率、孵化率、健母率、蛋雏比等孵化指标和1周雏鸡体重的饲养指标,蛋重因素影响雏鸡出雏重、1~4周龄的体重与1~10日龄的死淘率等饲养指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种蛋利用率,建议需要运输时间在4 h以内的客户,"京红1号"入孵种蛋标准可界定为种鸡于175日龄后所产的51 g以上种蛋。  相似文献   

20.
正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由于蒸发、新陈代谢等因素会失去部分重量,称之为种蛋失重,种蛋失重占整个蛋重的比例,则称之为失重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摄入氧气并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水,由于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摄入的氧气量相近,种蛋孵化期间失去的重量主要是失水所致,因此,种蛋失重率也可以称之为失水率。适当的孵化湿度在孵化初期可以使胚胎受热均匀,在孵化后期则有利于胚胎散热,而在出雏时空气中的水分与二氧化碳作用,使蛋壳变脆,有利于雏鸡破壳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