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CH4与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温室气体减排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旨在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CH4及N2O排放特征及其消长关系,为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及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在湖南省宁乡县进行,通过静态箱法测定翻耕秸秆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免耕秸秆还田(NT)的稻田CH4及N2O排放。结果表明:CH4排放主要来自于晚稻田,翻耕、旋耕和免耕晚稻田CH4排放分别占研究时段CH4排放的69%,67%,73%;各处理冬闲季CH4排放均不到研究时段排放量1%,冬闲CH4排放量为RT>CT>NT,差异显著;N2O排放时间变异性较大,早稻稻田N2O排放量为RT>NT>CT,晚稻稻田N2O排放量为NT>RT>CT,冬闲期各处理稻田N2O均为负排放;从研究时段排放量分析,翻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减少N2O排放,免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减少CH4排放;CH4与N2O排放呈显著负相关,冬闲季稻田CH4与N2O排放相关性不显著。总之,NT减少了CH4排放,虽N2O排放略有增加,但CH4与N2O引发的综合温室效应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寒地稻田CH_4、N_2O排放特征及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3-2006年对三江平原寒地稻田CH4、N2O通量进行了为期4年的田间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寒地稻田CH4和N2O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稻生长季淹水期是CH4排放的强源,稻田排水后CH4排放显著下降,休闲期CH4排放微弱或呈弱吸收汇,整个生长季CH4排放呈现单峰型态,并随水稻植株生长和叶面积指数而变化;水稻生长季和休闲期N2O排放通量都很小,冬季休闲期有时还出现微弱的吸收现象.生长季一般在施肥和表土落干时都会出现不同强度的排放峰,除了几次比较显著的排放峰值外,其它淹水状态下N2O排放很弱;温度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的重要因子,稻田积水深度和气体排放无明显的相关性;水稻植株对稻田土壤CH4排放起促进作用而对稻田土壤N2O排放起抑制作用;稻田氮肥用量增加可以降低土壤CH4排放,但却增加了N2O的排放.根据试验数据对三江平原地区寒地稻田CH4和N2O排放总量估算值分别为0.1035 Tg/a和0.0021 Tg/a.  相似文献   

3.
稻麦轮作农田氮素循环的DNDC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体系的氮肥施用田间试验,采用Denitrification- Decomposition model (DNDC) 模型研究了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农业管理等输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子粒产量、作物氮吸收、氨挥发、N2O排放等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DNDC模型模拟的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2O排放通量与田间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氨挥发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88,N2O排放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528,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DNDC模型预测农田土壤氮素具有较高可信度。模拟结果显示,气温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吸氮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氨挥发主要受氮肥品种影响,并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土壤N2O排放主要受温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使DNDC能更有效地估算氨挥发和N2O排放,有必要获取更翔实的资料以减少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稻田被认为是温室气体CH_4和N_2O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8×105 hm2,占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研究江汉平原地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对于评估区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DNDC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模拟和估算田间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DNDC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结合,可进行区域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模拟与估算。本研究以湖北省典型稻作区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域,运用DNDC模型模拟和估算江汉平原稻田区域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设置大田定点观测试验,监测中稻-小麦(RW)、中稻-油菜(RR)、中稻-冬闲(RF)3种种植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CH_4和N_2O的周年排放特征。通过田间观测值与DNDC模拟值的比较进行模型验证,并利用获取DNDC模型所需的气象、土壤、作物及田间管理等区域数据,模拟江汉平原稻田不同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CH_4和N_2O的排放量。田间试验表明,江汉平原稻田RW、RR和RF模型的CH_4排放通量为-2.80~39.78 mg·m-2·h-1、-1.74~42.51 mg·m-2·h-1和-1.57~55.64 mg·m-2·h-1,N_2O周年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0~1.90 mg·m-2·h-1、0~1.76mg·m-2·h-1和0~1.49 mg·m-2·h-1;CH_4排放量RW和RR模式显著高于RF模式,N_2O排放量为RF显著低于RW和RR模式。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的决定系数(R2)为0.85~0.98,相对误差绝对值(RAE)为8.29%~16.42%。根据DNDC模型模拟和估算的结果,江汉平原区域稻田CH_4周年的排放量为0.292 9 Tg C,N_2O周年的排放量为0.009 2 Tg N,不同种植模式稻田CH_4排放量表现为RWRRRF,N_2O排放量表现为RWRFRR,增温潜势(GWP)表现为RWRRRF。不同地区稻田CH_4排放量表现为监利县荆门市公安县天门市仙桃市洪湖市松滋市汉川市潜江市石首市荆州市江陵县赤壁市嘉鱼县,N_2O排放量表现为监利县荆门市公安县洪湖市仙桃市天门市汉川市潜江市松滋市荆州市江陵县赤壁市石首市嘉鱼县。本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应用于模拟江汉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RR和RF模式相比RW模式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CH_4和N_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碳氮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海飞  贾兴永  高兵  黄涛  苏芳  巨晓棠 《土壤学报》2013,50(6):1170-1179
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产生机制及其CO2和CH4的排放,有助于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制定。本研究以长沙金井河流域酸性红壤上菜地、稻田、茶园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控制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采用静态培养-气相色谱法,研究4种利用方式土壤N2O、CO2和CH4的排放对不同碳氮和硝化抑制剂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由于土壤pH较低,酸性红壤外加氮源后仅有较小的N2O排放。葡萄糖能够促进尿素添加后N2O的排放及土壤反硝化作用N2O的排放。异养硝化作用可能是酸性红壤N2O产生的主要途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酸性红壤N2O减排无明显效果。碳氮添加后土壤N2O的总排放量表现为茶园 > 菜地 > 稻田 > 林地。外源有机碳能够显著促进4种利用方式土壤CO2的排放,表现为茶园、稻田 > 菜地、林地。但除稻田土壤CH4排放增加外,菜地、茶园和林地土壤CH4排放对外源有机碳无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6.
为给我国旱地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18 — 2020年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区冬小麦田设置夏闲期种植绿肥和不同施氮量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N2O和CH4排放通量,计算N2O和CH4累积排放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N2O和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的N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冬小麦播种施肥后,峰值范围平均11.24~31.85 μg N2O-N/(m2·h)。土壤CH4排放无明显峰谷变化趋势,而围绕着零值上下波动,变化范围-46.8~24.5 μg CH4-C/(m2·h)。与休闲-冬小麦处理相比,麦黑豆-冬小麦轮作处理在绿肥填闲期和冬小麦生长期土壤N2O累积排放分别显著增加了26.8%~44.2%和6.2%~52.3%,土壤CH4累积吸收分别显著减少了7.9%~76.3%和4.0%~28.4%。可见,豆科绿肥填闲种植可增加土壤N2O排放,减少土壤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2012~201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巢湖农业实验站,利用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田间控水措施对冬小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耕作(CG)、浅沟控水(CQ)、深沟控水(CS)4种处理。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排干控水可显著改变土壤的CH4和N2O排放特征,不同控水处理之间CH4排放差异显著(P0.05),N2O排放差异极显著(P0.01);(2)CQ、CS处理的CH4吸收能力分别比CK高1.6%、20.9%,排干控水提高了土壤CH4的吸收能力;(3)CQ和CS的N2O排放量分别比CK增加了61.0%和70.6%,排干控水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量;(4)地表温度和5 cm土温是影响CH4和N2O通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各处理CH4吸收通量和N2O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CH4吸量,但也增加了N2O排放;(5)与CK相比,CG、CQ、CS都实现了增产,但CG、CS排放温室气体的GWP显著高于CK,而CQ则与CK基本相当,CQ在确保增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旱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南方亚热带代表性旱田土壤—贵州玉米 -油菜轮作田、大豆 -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为研究对象 ,同步观测了整个轮作期土壤N2 O排放通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同时 ,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气温变化对土壤N2 O排放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是土壤N2 O排放通量规律性日变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 ;除大豆地外 ,其他作物生长季节和休耕地的N2 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温度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其中冬春季休耕地的N2 O排放通量与温度间存在弱指数函数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除大豆地外 ,其余试验地的N2 O排放通量均随年均气温升高而升高 ,在冬春季 ,土壤N2 O排放通量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强于夏秋季 ,尤其以冬春季休耕地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典型潮土N2O排放的DNDC模型田间验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典型潮土N2O排放的田间试验数据对脱氮-分解模型(DNDC)及其参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田间实测到的冬小麦、夏玉米季土壤湿度和土壤日平均地表温度的动态变化。小麦和玉米季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WFPS)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大。田间实测到的N2O排放高峰主要受降水和施肥的影响,在N2O排放峰的峰值和出现时间上模拟值与实测值较接近,但准确地捕捉N2O季节性的排放通量仍需对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比较施肥、土壤和田间管理等输入参数的改变对DNDC模型进行灵敏性分析,氮肥用量、施肥次数、土壤初始无机氮含量和土壤质地的改变对土壤N2O排放量均很敏感,其中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数的改变最为敏感。基于当地土壤特性和田间管理的校正,DNDC模型为评价农田生态系统N2O的排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稻田甲烷排放的模拟与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获得研究区水稻田的空间分布信息,并结合DNDC模型对稻田温室气体甲烷的季节排放进行了模拟和估算。结果显示2006年研究区的水稻田面积为1.428×106 hm2,每季向大气净排放的甲烷-碳总量为0.424-0.513 Tg (1 Tg = 1012 g),并且空间上具有较大的排放差异。研究表明,集成遥感信息技术和生态模型模拟方法,将为编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潜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浮萍对福州平原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萍是稻田中常见的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具有固氮作用,但是,浮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位于湿润亚热带的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探讨浮萍对该区域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为科学评价、准确编制我国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有萍小区和无萍小区CH4排放范围分别为0.19~26.50 mg·m-2·h-1和1.02~28.02 mg·m-2·h-1,平均值分别为9.28 mg·m-2·h-1和11.66 mg·m-2·h-1,有萍小区CH4排放低于无萍小区(P<0.01),有萍小区CH4排放高峰比无萍小区约提前1周,高峰期后排放迅速降低;有萍小区和无萍小区N2O排放范围分别为-50.11~201.82 μg·m-2·h-1和-28.93~54.42μg·m-2·h-1,平均值分别为40.29 μg·m-2·h-1和11.93 μg·m-2·h-1,有萍小区N2O排放高于无萍小区(P<0.05).稻田排干后,N2O排放迅速上升,2个小区N2O排放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有萍小区和无萍小区的CH4与N2O排放的影响因子有所不同.综合考虑CH4和N2O两种温室气体,CH4仍是稻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贡献者,浮萍可降低位于沿海区域的福州平原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17.3%.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年限及还田量对稻田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琼  朱小莉  沈皖豫  樊迪  张广斌  马静  徐华 《土壤》2022,54(5):912-919
本文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年限(2 年和13 年)和还田量(0、1.6 、3.2和4.8 t/hm2)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土壤固碳速率和净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量在第2年和第13年均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第13年单位秸秆还田量对CH4排放的平均促进效应比第2年降低3%;各处理N2O排放量在第2年无显著差异,第13年显著促进N2O排放55% ~ 171%,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土壤固碳速率在第2年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第13年下降80% ~ 84%,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净温室效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从第2年到第13年经历了从汇到源的过程,这说明秸秆还田量对净温室效应的影响受还田年限调控,其增加的温室效应逐步完全抵消了土壤固碳的减排效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稻田在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是一个重要的碳源,亟待优化秸秆还田技术,进一步固碳减排,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稻田CH4和N2O综合排放对控制灌溉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了揭示水稻控制灌溉对稻田CH4和N2O综合排放的影响,该文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控制灌溉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原位观测,分析稻田CH4和N2O综合排放对控制灌溉水分调控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多低于常规灌溉稻田,且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期,峰值出现在土壤脱水后第1~2d,排放总量较常规灌溉稻田减少81.2%~82.8%;N2O排放通量多高于常规灌溉稻田,峰值出现在肥后且土壤脱水后3~4d,排放总量较常规灌溉稻田增加了121.8%~144.3%。控制灌溉稻田CH4和N2O的综合全球增温潜势较常规灌溉稻田显著减少(p<0.05),减少幅度为15.0%~34.8%。控制灌溉显著降低了稻田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4.
水分状况对水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下水稻土的N2O排放,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具有最大的N2O排放速率,当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上时,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来源。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下时,尽管硝倾作用强烈,但N2O排放量较小。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水稻土N2O和CH4的排放,同常规水分管理方式相比,长期淹水显著增加CH4的排放而减少了N2O的排放。相反,湿润灌溉的处理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没有明显的CH4排放,但其N2O排放对水分状况敏感,出现数次峰值,从而总排放量远高于其它两处理。  相似文献   

15.
于2008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人工手插和机插2种水稻种植方式下CH4和N2O排放进行田间观测,研究稻麦轮作条件下机插水稻CH4和N2O的排放特征及其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人工手插水稻和机插水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N2O仅在水稻搁田期间有明显排放,机插和人工手插水稻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68、4.39 mg.m-2.h-1,N2O平均排放通量为92.80、111.33μg.m-.2h-1。与人工手插水稻相比,机插水稻增加CH4排放总量14%,减少N2O排放总量11%,使稻季排放CH4和N2O所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单位产量的GWP"分别提高8%和10%。在稻麦轮作条件下采用机插水稻种植方式,水稻生长期间排放的CH4和N2O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于海洋  张广斌  马静  徐华 《土壤》2021,53(3):458-467
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直接或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阐明稻田生态系统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制,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不同大气CO_2浓度升高模拟技术平台条件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响应规律,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机制,并展望了今后稻田CH_4和N_2O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旱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南方亚热带代表性旱田土壤-贵州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为研究对象,同步观测了整轮作期土壤N2O排放通量和温度的季节变化。同时,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气温变化对土壤N2O排放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土壤N2O排放通量规律性日变化的最主要控制因素;除大豆地外,其他作物生长季节和休耕地的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温度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其中冬季休耕地的N2O排放通量与温度间存在弱指数函数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除大豆地外,其余试验地的N2O排放通量均随年均气温升高而升高,在冬春季,土壤N2O排放通量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强于夏秋季,尤其以冬春季休耕地受体气温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