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当前临海市生态林业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抓好生态林业建设;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建设方针,培育优质高效林分;推行多元造林,加快建设步伐;切实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领导等项对策。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1995年元月5——10日,我省林业部门在怀化召开了建设高效林业特大盛会,近10名专家在大会上畅谈发展高效林业大计。本刊特摘编王永安等4位专家的发言供读者学习参考。我个人认为:高效林业是森林物种个体和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长期保持高生产力,再生能力,并能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多样的产品和森林生态功能充分发挥的高度有效性。高效林业关键在高效。森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的同步优质高产才是完全的高效林业。一、发展高效林业的基本条件森林的持续发展是高效林业的物质基础,是从森林有价(木材、…  相似文献   

3.
高效林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在一定时空建立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优的林业,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持续性,集约性,层次性和效益性等特性。本文提出了高效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战略观点;论述了高效林业与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关系。持续发展是高效林业的出发点和目标,高效林业是实现持续发展林业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效林业的思路与实践王正(巴盟林业局临河015000)河套平原有得天独厚的引黄自流灌溉的条件,林业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特别是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经济效益第一的原则,把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作为林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来抓,重点实施了从生...  相似文献   

5.
高效林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在一定时空建立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优的林业,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持续性、集约性,层次性和效益性等特性。本文提出了高效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战略观点;论述了高效林业与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关系。持续发展是高效林业的出发点和目标,高效林业是实现持续发展林业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华容县高效林业建设现状,认为高效林区应包含高效商品林业,高效生态林业和生态、经济兼容性林业。提出发展高效林业要搞好区域布局,在一个发展区域内确定2-3个拳头产品,做到统一规划,分类指导,良种良法,立体配置。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生态林业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想要实现生态林业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林业技术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林业技术大范围推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投入、推广方式等影响,使得推广工作不能够高质量完成,也严重影响到林农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结合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对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行之有效推广措施,加速推动生态林业建设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向人民群众提供美好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我区林业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同时也为我区林业建设尤其是林业科技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引进、研发、总结、集成更好更多的实用林业技术,为基层单位、企业、林农提供优质高效实用的林业前沿技术,助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建设”是多年来我国许多出版物,包括林业出版物(也包括本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提法。然而,认真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林业经济杂志社社长黎祖交教授特撰文就这一提法的适用范围等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该问题的研究对读者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从贵州的省情、林情出发,针对后备森林资源不足的严峻形势,指出发展“高效林业”的基本思路是建立高投入,高产出的“木材培育业”。在整体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把全省林业分成商品林业、生态林业和庭园林业3大类,作为我省林业建设的新格局,并提出重点建设的内容、布局规划、实施步骤及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杜凡 《中国林业》2011,(8):59-59
生态文化建设是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林业局把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三项内容并列,这说明生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2001年9月19日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上,朱镕基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江苏造林绿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倍受鼓舞。一、明确林业发展的思路。1996年初,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建设高效生态林业的决策。围绕这一战略决策,我们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总体部署,遵循现代林业的原则,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社会的多需求。在推进两大体系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实施城乡一体现代林业为重点,把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作为林业…  相似文献   

13.
选取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高效生态模式进行不同侧面数据整理,并对整体效益状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与对照区区域产值、生态指标作对比,找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林业高效生态模式,以期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高效林业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城市高效林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市林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南京高效林业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传统的高效林业主要强调的是其经济效益上的高效,而本文在阐述高效林业的发展途径中则根据高效林业的层次性特点,依布设地点不同,对经济效益上的高效和生态效益上的高效有不同的侧重要求.比如在南京城市森林建设上,主要强调的是高效林业中的高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湄洲岛示范基地的林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湄洲岛具有建设生态文明基地的林业基础和深厚的妈祖文化和谐底蕴,是中国第一个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建设作为湄洲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建设的排头兵,必须着力抓好.岛内林业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顺利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构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建设也开始关注生态环保问题,尤其是以健康、生态和绿色作为综合管理的林业,将林业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互结合,再配合上信息化的林业建设渠道,必定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建设。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绿化规划模式以及村(镇)绿化规划原则,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林业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十分重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工作,倡导“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社会风尚,发挥出了巨大的舆论导向作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当前国土绿化和生态林业建设的形势 进入新的世纪,国土绿化和生态林业建设所处的外部环境十分有利,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好,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要更加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带动整个造林绿化事业发展。国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和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这些为国土绿化和生态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武义县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林权制度改革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存在问题,提出了立足林权改革、狠抓林业发展机制创新和支撑体系建设、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立足生态优先、狠抓绿化重点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兴林富民、狠抓林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进高效生态林业建设;立足依法治林、履行好政府职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国庆前夕,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承载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三大建设重任。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建设高效生态林业的新途径,推进高效生态林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拓宽了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  相似文献   

20.
生态是适应生态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并不是一个关于树木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林业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关系到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的问题。文章从生态与生态系统的概念、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生态工程与生态建设的缘起、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崛起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是适应、生态是选择的基本论点。指出生态是一种关系,是一种适应,是一种选择,从而肯定了生态建设的提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