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以鲜乳为主要原料,根据Feta奶酪的生产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发酵温度、发酵剂添加量、凝乳酶添加量、凝乳温度对Feta奶酪色泽、滋气味和组织状态的影响,确定了生产Feta奶酪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凝乳酶添加量1.2%。,发酵剂添加量1.0%,凝乳温度38℃。发酵温度33℃。  相似文献   

2.
冯国民 《山东饲料》2009,(12):31-31
温度是沼气发酵的重要条件,温度适宜则细菌繁殖旺盛,活力强,厌氧分解和生成甲烷的速度就快,产气就多。冬季温度低,不利于沼气发酵产气。因此,加强沼气池的冬季管理十分重要。发酵温度通常划分为三个范围:46℃-60℃称为高温发酵,28℃~38℃称为中温发酵,10℃~26℃称为常温发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豆粕为原料,采用枯草茅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对豆粕进行液态发酵,以接种量、发酵时间、初始pH、温度为因素,水解率为指标,利用L9(3^4)正交试验对不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枯草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为1O%,pH值为5,40℃培养48h,豆粕的水解率达78.80%。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豆和新鲜牛乳为原料,以青海老酸奶作为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生产酸乳,研究TSL酸菌发酵大豆酸乳的优化工艺条件和优化配方。通过两次L9(3^4)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与配方优化,得出大豆酸乳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7.5℃,打浆时豆与水的比例1:5,后酸化时间24h;优化工艺配方为:接种量2%,蔗糖量8%,豆乳比1:2。在以上加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豆汁酸凝乳工艺品质较好,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时间对完全混合发酵日粮(total mixed fermentation ration,TMF)发酵品质的影响。将0.5% CT-10(同型发酵乳酸杆菌)、5%糖蜜和TMR装入发酵袋内并于5、15和25℃条件下密封发酵,在发酵5、10、15、20和30 d时开袋取样测定其发酵品质。结果显示:5℃时,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间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灰分(Ash)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 < 0.05);15℃时,各组间NDF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其他指标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25℃时,各组间EE、Ash、NDF和ADF无显著差异(P > 0.05),而CP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P < 0.05)。不同的发酵时间对TMF有机酸含量影响显著(P < 0.05),在5和15℃时,发酵30 d天时pH分别降至4.23和4.36,达到发酵过程中的最低点;各个发酵温度条件下,氨态氮(NH3-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前15 d持续增加,之后又呈现先缓慢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5℃时,发酵20 d,pH降至4.57,乳酸含量和TVFAs含量分别达到最高。综合以上结果和V-Score评分最终得出:5℃时,发酵20 d效果较好,15℃时,发酵15、20 d效果较好;25℃时,发酵5 d效果较好,饲料等级均为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鲜牛乳、南瓜粉为主要原料,辅以一定的辅料,进行乳酸发酵,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择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以鲜乳为原料,加入1%南瓜粉,接种3%的发酵菌种(Lb:St=1:1)和1.5%的双歧杆菌菌种,在43℃,恒温条件下发酵2~3h,再置于8℃的冰箱中后发酵冷藏1O~12h,所得酸奶组织均匀,口感细腻,酸甜适度,具有南瓜特有的滋味和芳香,特别适宜于糖尿病患者食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和嗜热链球菌三菌混合发酵制作风味独特的酸奶。实验结果表明,在干酪乳杆菌接种量为10%,种子酸度为100^0T,混合发酵温度为38℃,发酵4.5—5h后能获得风味自然独特,口感良好,后酸不强的益生菌酸牛奶.  相似文献   

8.
针对9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免疫乳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9株人肠道病原菌(致病大肠杆菌3株、志贺氏菌3株、沙门氏菌3株)制备的混合抗原对孕牛进行系统免疫,以获得对人致病肠道杆菌具有特异性的牛乳抗体。对母牛进行系统免疫后,免疫乳和非免疫乳中IgG总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经免疫处理的母牛,其初乳(产犊后24h内)中针对9种致病肠道杆菌的特异性IgG效价为2^10-2^12,而非免疫母牛为2^7-2^10,免疫处理后初乳中特异性IgG效价提高了2—9倍;经免疫处理的母牛,其常乳中针对9种致病肠道杆菌的特异性IgG效价为2^6-2^10,而非免疫母牛为2^1-2^6,免疫处理后常乳中特异性IgG效价提高了8-14倍。对免疫乳中IgG热致变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经60℃、10min,60℃、30min,70℃、10min,70℃、30min,80℃、10min,80℃、30min加热处理,免疫乳中IgG变性率分别为14.81%、25.20%、76.44%、85、58%、100%、100%。对免疫乳中IgG酸稳定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经pH2、10min,pH2、30min,pH4.5、60min,pH4.5、120min处理,免疫乳中IgG活性持留率分别为66.69%、56.55%、100%、100%。  相似文献   

9.
用3批耐热保护剂冻干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在2-8℃条件下放置2年,疫苗的病毒含量EID50由10^53、10^55、10^55分别下降为10^37、10^41、10^37。在20-25℃条件下储存6个月病毒含量EID50由10^53、10^55、10^55分别下降为10^39、10^35、10^41。由试验结果可知,试验中的3批耐热保护剂冻干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在2—8℃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不少于2年,20-25℃条件下仍具有6个月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10.
香蕉果肉发酵酸牛乳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荷斯坦奶牛奶为主要原料,添加成熟香蕉果肉浆,对生产发酵凝固型水果风味酸乳的发酵条件,最佳底料配比进行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43℃,发酵时间为:2小时20分,乳酸菌接种量为3%,添加果肉的量为5%。  相似文献   

11.
旨在建立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HN0613株高密度发酵工艺技术。以培养滴度(CCU)作为考查指标,确定Mhp HN0613株的最佳活力代次以及复苏培养时间;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基础培养基配方;以通气量、搅拌转速和接种百分比作为单因素考查指标,优化15L发酵工艺参变量,并确定700L高密度发酵放大工艺;按照确定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技术,制备MhpHN0613株灭活疫苗,评价其对兔和仔猪的免疫效力。结果表明,Mhp HN0613株F11代较其他代次CCU水平高,可达1×10^9CCU/mL,为最佳活力代次;其在复苏72h后,pH值降为7.0左右,CCU水平达到最高,为1×10^9CCU/mL,为最佳复苏培养时间;培养体系中,2%的初始葡萄糖添加量、8%接种百分比、初始培养基pH值7.6、15%猪血清添加量为最适培养条件;通气量100L/h、搅拌转速300r/min和8%接种百分比条件最有利于Mhp HN0613株15L发酵培养;首次建立了平衡kLa联动pH值回调的工艺技术路线,并将优化后发酵罐搅拌叶轮结构改为推进式叶轮,降低了叶轮对菌体的剪切作用力,CCU较优化前提高了10倍,且培养周期较优化前缩短了2-3d;700L高密度发酵放大工艺中,Mhp HN0613株培养滴度不低于5×10^9CCU/mL.最高可达1×10^10CCU/mL;免疫兔血清抗体效价均不低于1:40,最高可达1:160;免疫组实验仔猪肺炎减少率均高于80%,临床观察精神及食欲未见异常。该研究为Mhp疫苗规模化发酵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姜汁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以鲜牛乳和生姜为主要原料,研制具有双重保健功能、特殊口味的姜汗酸奶的过程,并得出了最佳配方及发酵条件为:以鲜奶为基数,姜汁10%、白砂糖8%、奶粉2%、接种量3%,在42℃下发酵3.5-4小时,而后置于0℃-5℃的冰箱中。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酶、菌及复合酶菌制剂对葡萄籽混合饲料的发酵效果并采用改进TOPSIS法进行评价。在葡萄籽、玉米、豆粕、麸皮和棉籽壳组成的发酵底物中添加单宁酶(T)、复合酶(单宁酶+纤维素酶,FM)、屎肠球菌(E)、植物乳杆菌(L)、复合菌(FB)、复合酶+屎肠球菌(FE)、复合酶+植物乳杆菌(FL)、复合酶+复合菌(FMFB),并设空白对照(CK)组分别在25℃和30℃发酵3、7、15 d,测定样品养分含量和发酵品质,运用TOPSIS法分析得出不同温度下的适宜发酵方案。结果表明:与发酵3 d相比,发酵15 d时各试验组粗蛋白质(CP)有所增加(P>0.05),酸洗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降低(P<0.05),乳酸(LA)和乙酸(AA)增加(P<0.05);FL组在2个温度下发酵15 d时的粗脂肪(EE)高于发酵3 d时;T组和FMFB组30℃发酵15d时EE高于发酵3d时,pH在所有发酵条件下均降低(P<0.05);2.25℃发酵时T组氨态氮/总氮(AN/TN)低于其他试验组,FL组pH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L组25℃和30℃下...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从微生态学考虑筛选并组合了发酵玉米秸的微生物种系,对影响混合微生物发酵玉 主秸的温度、时间、水分三因素作交叉分组设计;通过NDF、ADF含量分析,探索了各因素有交互作用对秸秆发酵效果的影响,初步明确:温度为15、20、25、30℃,料水比为1:1、1:2时,发酵时间15、30d可行。  相似文献   

15.
以黑曲霉VL0098为出发菌株,采用固体培养法,以麦麸、米糠为基本原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酸酶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麦麸:米糠7:3,葡萄糖2.0%,硫酸铵2.5%,料:水1:0.9,pH值5.5—6.0;在28—30℃恒温培养96h后,固态发酵植酸酶酶活达72U/g干基。并进行了扩大培养,确定了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16.
酸奶生产中温度,菌种组合,菌种比例与时间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酸奶前发酵阶段温度,菌种组合,菌种比例与时间之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发酵时间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菌种组合,再次是菌种比例;试验采用39℃发酵温度,以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按2:1比例的组合较为理想。酸奶在其发酵过程中,酸主时间呈现y=ae^b^x(p<0.01)的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以绿豆乳部分代替个乳生产酸奶的新工艺。结果表明: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按1:1比例制备混合发酵剂,采用绿豆乳和牛乳按3:1配合作发酵基质,在42℃温度下发酵8小时可以制得高质量的绿豆酸奶。  相似文献   

18.
母牛分娩以后5—7天所产的乳叫初乳。在通常情况下.尤其养奶牛过程中.母牛与犊牛隔离饲养,其所产初乳犊牛吃不完.如不及时处理就会酸败.造成浪费和污染.对养牛很不利。如将初乳制成酸初乳.会得到很好的利用。制作方法:收集健康母牛(服抗生素的母牛的奶不要加入)所产的初乳于干净的塑料桶或缸中,搅拌均匀,加上盖后发酵。发酵室温在10℃-21℃或奶温在25℃-40℃时,发酵都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郭晓宇  丁德 《中国饲料》2023,1(4):96-99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液体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活菌数的影响。试验分别设定20、25、30℃三个发酵温度,每个发酵温度设置6个重复,厌氧发酵24?h。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0.05),粗纤维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但总能显著降低(P <0.05);25和30℃发酵时,液体饲料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20℃组(P <0.05),但25和30℃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而挥发性脂肪酸方面,25和30℃发酵时,饲料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20℃发酵组(P <0.05),而25和30℃之间的丙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乙酸含量25℃发酵组高于30℃发酵组(P <0.05)。丁酸含量则随发酵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 <0.05);液体饲料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显著升高(P <0.05),其中25和30℃发酵组酵母菌活菌数无显著差异(P> 0.05);液体饲料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工艺,研究了不同乳酸菌在金丝枣发酵基质中的产酸情况以及最佳发酵时间,并将发酵基质调糖后制成乳酸菌饮料进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供试5种乳酸菌中,以干酪乳杆菌产酸量最高,30℃发酵24h后,产酸量为0.42%,且能保持发酵基质原有的色泽。该菌在金丝枣发酵基质中的最佳发酵时间为20h,以发酵基质调制的金丝枣饮料,在色、香、味及大众接受性等方面均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