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对安徽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及穿透雨进行持续监测,探讨森林降雨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动态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本试验设置了2个处理即高氮处理和无添加对照。结果表明,降雨中水溶性有机碳(TOC)年平均含量为3.204 mg·L-1,NH4+-N为0.243 mg·L-1,NO3--N为0.408 mg·L-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0.75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后,穿透雨中TOC年平均浓度达5.623 mg·L-1,对照林分(5.923 mg·L-1)>高氮处理(5.322 mg·L-1);NH4+-N年平均浓度为0.285 mg·L-1,对照(0.273 mg·L-1)<高氮处理(0.297 mg·L-1);NO3--N年平均浓度为0.509 mg·L-1,对照(0.523 mg·L-1)>高氮处理(0.494 mg·L-1);DON年平均浓度为0.691 mg·L-1,对照(0.665 mg·L-1)<高氮处理(0.716 mg·L-1)。降雨经过林冠层后,TOC、NH4+-N、NO3--N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DON的含量有所下降;短期的模拟氮沉降对穿透雨可溶性碳和氮没有显著影响。大气降雨中TOC、NH4+-N、NO3--N、DON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降雨量,穿透雨的变化可能和树木的生理需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微生物源脂肽粗提物、代森锰锌及二者的复配剂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Horsfall法和Wadley公式法检测了脂肽粗提物和代森锰锌对2种病菌的抑制率和增效比。脂肽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为1.93 μL·mL-1,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为5.54 μL·mL-1,代森锰锌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为74.37 mg·L-1,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为48.45 mg·L-1。Horsfall法得出脂肽与代森锰锌混配体积比为 8∶2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显著的增效活性,体积比为1∶9对葡萄白腐病菌具有显著增效活性。通过Wadley公式法得出混配组合对黄瓜枯萎病菌理论EC50为1 298.78 mg·L-1,实际EC50达472.48 mg·L-1,增效比(SR)为2.75;对葡萄白腐病菌理论EC50值为481.41 mg·L-1,实际EC50值187.32 mg·L-1,增效比(SR)为2.57。结果可为2种不同病害的持续防控、化学药剂的减施增效和抗菌脂肽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从长期受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中通过采用富集培养分离技术得到4株以苯磺隆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分别将其命名为B1、B2、B3和B4。通过观察这4种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析其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B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2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B3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B4为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并通过研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苯磺隆初始浓度、培养基体积、氮源、碳源、Mg2+浓度等因素对4种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了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显示,B1菌株的最适温度为35℃,其他3株菌株均为30℃。菌株B3最适pH为8.0,其余3株菌株均为pH7.0。B1和B3菌株最适接种量为15%,B2和B4最适接种量为10%。菌株B3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为100mg·L-1,其余菌株最适苯磺隆初始浓度均为200mg·L-1。4株菌株最适培养基体积均为75mL,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铵,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B2菌株最适Mg2+浓度为100mg·L-1,其余3株菌株均为200mg·L-1。B1和B4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20g·L-1,B2菌株NaCl浓度为-30g·L-1,B3菌株最适NaCl浓度为50g·L-1。该结果为利用微生物对农药苯磺隆污染的土壤进行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孢子接种在Beneck,1/2MS (Murashige and Skoog),MS,Knop,改良Knop 等5种培养基上,用pH酸度计将酸碱度调至pH 7.0。分别加入适量蔗糖,5种培养基各设置不同蔗糖质量浓度:40,30,20,10,0 g·L-1,定时镜检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当蔗糖质量浓度为0 ~ 30 g·L-1时随蔗糖质量浓度升高孢子萌发率升高,蔗糖质量浓度为30 g·L-1时孢子萌发率最高,当蔗糖质量浓度超过40 g·L-1时,孢子萌发受抑制。在蔗糖质量浓度为30 g·L-1的培养基上培养7 d后,MS培养基上孢子萌发率最高,高达95.93%;Knop培养基上孢子最终萌发率最低,仅为60% ~ 75%。图6参14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秸秆促腐还田条件下沿淮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秸秆还田后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通过沿淮麦田的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稻秸还田+腐秆剂(CN52,C/N=52∶1)、稻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拔施N肥(CN11,C/N=11∶1)、稻秸还田+腐秆剂+常规施肥(CN17,C/N=17∶1)和稻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拔施N肥(CN22,C/N=22∶1),并对耕层土壤养分、不同形态碳素、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碱解氮以CN17最高,为166.23 mg·kg-1,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以CN11最高,分别为22.12和138.75 mg·kg-1;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均以CN11最高,分别为15.52 g·kg-1、11.87 g·kg-1、38.04 μg·kg-1、76.49% 和0.2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以CN11最高,为204.19;土壤养分含量、碳素有效率与土壤碳库指数的相关性最高。总之,沿淮地区稻秸促腐还田施用氮肥调节土壤初始C/N至11时,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大。  相似文献   

6.
以‘傲雪’金银木带腋芽的半木质化茎段为材料,研究外植体消毒方法、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继代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用75%的乙醇浸泡30 s,无菌水冲洗4 ~ 6次,然后加入0.1% HgCl2杀菌7 min,褐化与污染率较低;(2)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1.0 mg·L-1 + NAA 0.15 mg·L-1 + GA3 0.5 mg·L-1,增殖系数可达2.93;(3)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 IBA1.5 mg·L-1,生根率达93.9%。以上培养基均添加蔗糖30 g·L-1,琼脂7 g·L-1,pH值为6.0。  相似文献   

7.
“挂壁”法筛选常温稻秆腐解菌及其降解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挂壁"法对稻秆高效腐解菌群进行富集,并以稻秆粉为唯一碳源筛选到生长能力强的腐解菌12株,进一步复筛从中获得腐解能力较强的细菌2株和真菌2株,通过16S rDNA、ITS序列分析及菌株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菌株GS2-3、ZJA-6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abuli),菌株ZJB-5、ZJC-1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细菌GS2-3、ZJA-6和真菌ZJB-5、ZJC-1均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21.85、13.20、106.48、187.13 U·mL-1,半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960.70、1 879.67、100.64、6 727.30 U·mL-1;液体培养7 d后,菌株GS2-3、ZJA-6、ZJB-5和ZJC-1对稻秆的相对降解率分别为22.78%、34.25%、33.32%和27.99%,显著高于其他降解菌;土培降解试验表明,4株腐解菌均有较强的腐解稻秆能力,处理28 d后菌株ZJC-1、GS2-3、ZJA-6、ZJB-5的腐解率分别达到23.2%、19.2%、17.8%、14.7%.这表明采用"挂壁"法进行优势菌群的富集,为针对性地获得稻秆还田腐解菌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降香黄檀苗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正交设计设置氮、磷、钾3因素4水平的施肥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比施肥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苗木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处理对降香黄檀苗木各项生长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在9种配施组合处理中,氮0.45 g·盆-1、磷0.30 g·盆-1(N2P3K1)处理可以促进降香黄檀苗木的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N2P3K1和氮1.80 g·盆-1、磷0.15 g·盆-1(N3P2K1)处理有利于降香黄檀苗木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提高;N2P3K1和氮0.45 g·盆-1、磷0.15 g·盆-1、钾0.60 g·盆-1(N2P2K3)处理有利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提高;②氮、磷、钾3种元素对降香黄檀苗木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效应不同,以磷为最大,其次是钾,氮的影响效应最小;③降香黄檀苗木各项生长、生理指标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根据二次函数方程求得2年生降香黄檀苗木的合理养分元素施用量,氮肥为1.74~2.15 g·盆-1、磷(P2O5)为2.40~2.60 g·盆-1、钾(K2O)肥0.35~0.75 g·盆-1。表4参12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羽毛降解菌株,检测其产酶条件,研究其所产酶的酶学性质,以丰富角蛋白降解的菌株资源。【方法】从土壤样品中,以牛奶培养基和羽毛培养基筛选羽毛降解菌株,失重法测定羽毛降解率,并对筛选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鉴定。筛选菌株于37 ℃、180 r/min条件下,在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培养基中发酵,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其角蛋白酶活力,对培养时间(3,6,9,12,15,18,21和24 h)、接种量(体积分数1.5%,3.0%和6.0%)、发酵温度(22,27,32,37和42 ℃)及培养基初始pH(6.0,6.5,7.0,7.5和8.0)进行优化,并研究温度(30,40,50,60,70和80 ℃)、pH(6.0,7.0,8.0,9.0和10.0)、金属离子(K+,Mg2+,Ca2+,Fe3+,Zn2+,Mn2+,Cu2+和Ni2+)、化学试剂(二硫基苏糖醇(DTT)、乙二胺四乙酸(EDTA)、苯甲基磺酰氟(PMSF)、十二烷基硫酸钠(SDS)、β-巯基乙醇、异丙醇和二甲基亚砜(DMSO))和不同底物(酪蛋白、角蛋白、牛血清蛋白、牛血红蛋白、天青角蛋白和羽毛粉)对角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从高温处理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到1株羽毛降解菌DHW 06,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在培养时间10 h、接种量为体积分数3.0%、发酵温度37 ℃和培养基初始pH 6.5的条件下发酵,最大酶活力达到129.47 U/mL。酶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 ℃,最适反应pH为8.0,在30~50 ℃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10 mmol/L的Mn2+使相对酶活力提高300%,10 mmol/L的Cu2+使相对酶活力提高120%;而1 mmol/L的Zn2+使相对酶活力丧失12%,1 mmol/L的Fe3+使相对酶活力丧失53%。体积分数为10%的β 巯基乙醇使相对酶活力提高1 658.95%,10 mmol/L的DTT使相对酶活力提高577.99%;而10 mmol/L的PMSF使相对酶活力丧失35.88%。该酶具有广泛的底物适应能力,对角蛋白的降解能力最强。【结论】筛选出1株可降解羽毛的菌株DHW-06,明确了其最优的产酶条件和酶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样品进行富集培养,利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筛选得到产纤维素酶的真菌XJ-25, 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8S-ITS-5.8S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格孢腔菌属(Phaeosphaeria),定名为Phaeosphaeria sp.XJ-25。在研究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培养时间、起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以及通气量对菌株XJ-25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的酶活及滤纸酶(FPA)的酶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CMC酶活达到最大的条件为玉米秸秆粉1.34 g·L-1 (麸皮0.16 g·L-1)、尿素 10.06 g·L-1、培养基初始pH 3.25、接种量 4.13%,CMC酶活达到23.871 U·mL-1。FPA酶活最大的发酵最佳条件为玉米秸秆粉1.34 g·L-1(麸皮0.16 g·L-1)、尿素 10.12 g·L-1、培养基初始pH 3.41、接种量 4.22%,FPA酶活为8.653 U·mL-1。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酶液的热稳定较差,当温度超过40℃,该酶活力显著下降。最适反应pH为5,在pH 4~6的范围内酶活性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文心兰‘红狐狸’与‘百万金币’杂种胚为外植体,采用种胚→原球茎→完整植株→移栽的途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等因素对文心兰杂种胚萌发、原球茎分化、生根等各阶段的影响,建立文心兰杂种胚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结果表明,适宜萌发的培养基为花宝+6-BA 0.5 mg·L~(-1)+NAA 0.1mg·L~(-1)+CM 150g·L~(-1)+AC 1.0g·L~(-1)+蔗糖20g·L~(-1),培养90~100d后相对萌发率为155.6%,原球茎基本不增殖,利于叶的分化;适宜分化的培养基为花宝+6-BA 0.1mg·L~(-1)+NAA 0.1mg·L~(-1)+马铃薯泥150g·L~(-1)+AC 1.0g·L~(-1)+蔗糖25g·L~(-1),分化率显著最高,为87.8%,添加马铃薯泥能显著提高分化率,促进芽苗的粗壮;将分化的芽苗在花宝+NAA 0.2mg·L~(-1)+马铃薯泥150g·L~(-1)+AC 1.5g·L~(-1)+蔗糖25g·L~(-1)培养基上培养40d后生根率为100%,且根系发达,植株健壮;生根苗炼苗后以水苔作为基质,移栽成活率达91.7%。  相似文献   

12.
从油脂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了1株高效产脂肪酶的细菌S31,经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cepacia S31所产脂肪酶具有活性高、耐高温、耐有机溶剂和位置非特异性水解甘油三酯等优良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S31菌株的产酶量,对该菌产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子试验筛选出最佳碳源为麸皮,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诱导物为Tween-80。通过对培养基各组分及外部培养条件因素的正交试验,确定S31菌产脂肪酶的摇瓶发酵最优条件为:以20 g.L-1麸皮、10 g.L-1蛋白胨、40 g.L-1Tween-80、0.5 g.L-1MgSO4和2 g.L-1K2HPO4为培养基(pH 7.0),250 mL三角瓶装40 mL培养基,3%接种量,30℃、180 r.min-1培养66 h可获得最理想的酶产量,达283.6 U.mL-1,比优化前提高2.73倍。  相似文献   

13.
辛健康  薛泉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61-10562
[目的]为了明确毛壳菌中纤维素酶活力和蛋白质含量。[方法]从采自"三北"防护林永寿试验区富含有机质的18份凋落物土样和土壤根区土样中,分离出25株毛壳菌,测定其纤维素酶活力和蛋白质含量。[结果]25株毛壳菌纤维素酶活较低,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活力和滤纸酶活力(FPA)分别为2.17~32.1 IU/g和0.097~1.19 IU/g,平均酶活为15.78 IU/g和0.602 IU/g,且不同毛壳菌的纤维素酶活差异很大。毛壳菌在CMC-Na平板上菌丝不发达,仅有子囊结构,但是在小麦秸秆粉发酵培养基中一些菌种生长良好,菌丝发达,子囊结构很少或没有。在纤维素酶产酶培养基上接入将毛壳菌发酵,发酵产物纯蛋白绝对含量比原料提高1~32 g/kg,增幅为1.3%~41.0%。[结论]毛壳菌纤维素酶活力较低,不宜作为纤维素酶生产菌种,但可作为秸秆饲料发酵用菌。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菊粉酶活力,以菊芋汁为主要培养基成分,对一株产菊粉酶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变异株AU-55发酵产酶历程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菊芋汁中还原糖的含量为3.4 g.L-1,菊糖含量约为121.3 g.L-1;黑曲霉AU-55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发酵液中菊粉酶活力、糖度、酸度、菌体生物量随着发酵时间的不断延长而变化,96 h菊粉酶活力达到最大;菊芋汁添加量、玉米浆添加量、初始pH、接种量对黑曲霉AU-55菊粉酶活力的影响均显著,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参数为:菊芋汁250.0 mL.L-1,玉米浆20.0 g.L-1,NH4H2PO45.0 g.L-1,MgSO4.7H2O 0.5 g.L-1,NaCl 3.0 g.L-1,初始pH 6.5,接种量35.0 g.L-1,30℃,200 r/min下,培养4 d,所得菊粉酶活力最高达42.3 U.mL-1。  相似文献   

15.
酵母乙醇提取物是利用啤酒干酵母经培养发酵后提取的富含多种活性物质的混合物。初步实验研究发现,该物质对大肠杆菌蛋白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对蛋白表达的作用,以E.coli BL21(DE3)/p GEX-4t-1-ggt为主要研究菌,以2 g·L-1乳糖作为诱导剂,研究酵母乙醇提取物对γ-GGT蛋白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分批添加终浓度10 g·L-1的酵母提纯提取物到2 g·L-1的乳糖为诱导剂的培养基中可以显著提高γ-GGT蛋白的表达及宿主菌的生长,蛋白表达量比1 mmol·L-1 IPTG诱导效果高10%~50%,菌体密度提高1.75~3倍左右。对于其他的重组蛋白及表达宿主有相似的作用。酵母乙醇提取物与乳糖组成的复合制剂可以有效替代有毒性的IPTG作为诱导剂的使用,为大规模诱导蛋白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别利用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和亚硝酸钠(Na NO2)诱变及UV和DES,UV和Na NO2复合诱变方法处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株,经液体发酵筛选,选择纤维素酶活性较高菌株并分析其液体发酵条件。在UV照射300 s,Na NO2处理10 min条件下获得4株稳定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中M213纤维素酶活比原始菌株提高32.24%;运用正交试验优化M213菌株培养条件,筛选得到最佳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23.5 g·L-1麸皮和玉米秸秆,3 g·L-1(NH4)2SO4和豆饼粉,碳氮比8.1,pH 5.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24 h,接种量10%(V/V)。优化后M213纤维素酶活性可达48.42 U·m L-1,比优化前提升1.21倍。研究选育获得产纤维素酶能力较稳定菌株M213,可为后续大规模培养与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集海南文昌清澜港头苑村红树林保护区的18种红树植物和3种半红树植物的根部样品,用1/10ATCC172培养基共分离到138株内生放线菌。经初步鉴定,分离到的138株内生放线菌分别属于继生菌属、小单胞菌属和链霉菌属3个属。对分离到的内生放线菌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对肝癌SMMC-7721细胞有细胞毒活性的菌株有40株,抗MRSA活性的菌株有27株,所有测试菌株均未检测到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对88株菌进行耐盐性检测,77株菌表现出耐盐或嗜盐特征,其中2株最高耐盐质量浓度ρ(NaCl)=150g·L-1,54株菌可在含有P(NaCl)=33g·L-1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以大米糖化液为培养基,以酵母菌JH301、JH183及安琪黄酒专用干酵母AQ为代表菌株,研究酵母菌在红曲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乙醇发酵水平、酸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产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发酵液总酸均呈先快速增加、pH值快速下降到酵母适宜生长值区间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各酵母菌的产酸曲线均符合Log-Modified模型;酵母菌间的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存在差异,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呈负相关。发酵15d后,酵母菌产乙醇水平高低依次为酵母菌JH301、AQ和JH183,体积分数分别为15.8%、14.8%和12.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产酸水平高低依次为酵母菌JH183、AQ和JH301,分别为4.57、3.54、3.26g·L~(-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酵母菌在发酵程中酸代谢的主要产物为乳酸、乙酸和琥珀酸,分别占有机酸总量的(77.08±0.60)%、(17.22±0.60)%、(5.70±0.67)%。  相似文献   

19.
垂花蕙兰种子无菌播种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垂花蕙兰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种子→原球茎→完整植株的途径,研究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和活性炭等关键因素对垂花蕙兰种子萌发、原球茎增殖、分化和生根等各培养阶段的影响,探讨垂花蕙兰无菌播种和快速繁殖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种子在1/2MS + 6-BA 1.0 mg·L-1 + NAA 1.0 mg·L-1 + AC 0.5 g·L-1 +蔗糖20 g·L-1 培养中培养60 d可形成原球茎,种子萌发数可达90粒;原球茎在1/2MS + 6-BA 1.0 mg·L-1 + NAA 0.5 mg·L-1 + KT 1.0 mg·L-1 + AC 0.5 g·L-1 + 蔗糖20 g·L-1 培养基上增殖效果好,增殖系数为6.8;原球茎在1/2MS + 6-BA 0.5 mg·L-1 + NAA 0.1 mg·L-1 + AC 0.5 g·L-1 + 蔗糖20 g·L-1 上培养分化效果好,分化率高达89.2%;幼苗在1/2MS + IBA 1.0 mg·L-1 +50 g·L-1 土豆泥+蔗糖20 g·L-1 上培养30 d可生根,生根率为94.5%,苗高可达5.6 cm。  相似文献   

20.
对番茄青枯病植物疫苗菌株FJAT-1458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和发酵过程状态参数研究。采用摇瓶培养和单因素试验研究菌株FJAT-1458的培养条件,确定最适培养基为SPA(蛋白胨5g·L~(-1),蔗糖20g·L~(-1),KH2PO40.5g·L~(-1),MgSO40.25g·L~(-1)),最适培养温度为30℃,250 mL三角瓶最适装液量为35 mL。用50L发酵罐发酵FJAT-1458,发酵过程中菌体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FJAT-1458的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0~6h为发酵适应期、6~36h为对数生长期、36~60h为稳定生长期,72h后为消亡期。发酵过程中,菌体的致病性指标-弱化指数变化小,介于0.832~0.855,方差分析表明其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液pH值从7.23上升至8.78;菌体细胞为短杆状,大小为(1.0~1.5)μm×(0.5~0.8)μm,随着发酵进程,细胞颜色变深,发酵后期细胞开始变形、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