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着重分析了影响半湿润地区山东禹城沙地农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对沙地水分、气候波动因素以及在沙地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次生盐渍化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建立稳定的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就能防止或减少这些不稳定因素对新垦沙地农业发展的危害,使沙地农业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沙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松嫩沙地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正经受着严重的土地沙化威胁.根据松嫩沙地分布及流动性等特点,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实现了沙地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沙地沙化成因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加上人为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使该沙地草场发生严重的退化、沙化,造成草场生产力的显著下降,制约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了沙地现状及扩展情况,分析了沙地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治理呼伦贝尔沙地的主要措施以及合理利用草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沙地水分分布状况及其意义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冯起  程国栋 《土壤学报》1999,36(2):225-236
按生物气候带、干燥度、沙地土壤水分平均含量和降水量组合等特点,将我国沙地和沙漠分为荒漠带、半荒溴带、干草原带、半湿润带和南方湿润带五个沙漠区(青藏高原区除外)归纳分析各沙区水分运动基本规律、稳定含水率和有效储水量等项目,探讨影响我国沙地水分分布状况的主要因子,提出了我国不同沙带固沙造林具体措施和适宜选用的植物种。最后讨论各沙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向以及灌溉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制度因素是影响农业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通过产业环境和技术效率影响农业产出的变动,是制度因素对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数学模型测算,1952-1992年制度因素对我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的贡献份额为40.97%。可见,制度因素的完善与提高创新,决定着我国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地貌及其所主导的水热条件、肥力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将郑家沟流域的农耕地分为10个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作物生产力估算模型。对估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土壤因素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是制约作物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坚决退耕25°以上陡坡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马铃薯生产力最高,对水分、土壤反应不敏感,应在旱地相对稳定其面积;玉米表现出最大的水分增产潜力,应布局在水地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川台地和坝地上;大豆的肥力增产潜力最大,应解决土壤含磷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海岩 《土壤》1992,24(5):260-263
吉林省有沙地1571万亩,其中有1200万亩分布在西部,且沙化正日趋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针对吉林西部沙地的类型,研究其防治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野外考察和土层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靖边县沙地土层和黄土层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靖边几个研究点的沙地土层平均含水量小于3%,杨树林地黄土层平均含水量为7%左右;沙地土层含水量远低于黄土层含水量,杨树林沙地和沙柳沙地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土壤干层,杨树林地黄土层出现了发育中等的土壤干层,干层发育深度都已超过6m。干旱气候是引起干层发生的主要因素,人工灌木和树种消耗水分较多也促进了干层的发育。沙地区应以发展耐旱草灌为主的植被,黄土分布区也应发展草灌为主的植被,但在黄土分布的洼地区和有外来水源的地区可以发展耐旱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在靖边县这一土壤干层发育较严重的地区,造林一般不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深部土壤水分的过量消耗等不良后果,因此该区是不适于造林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民生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农业种植受自然因素、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水分、化肥使用等,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从而间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成为一个闭循环。基于此,将重点分析广西地区农业种植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农业种植的可行性措施,旨在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水稻产量逐年增长,再加上多种农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产业发展愈发稳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水稻栽培质量和产量难以稳定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管控。基于此,探讨了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分析了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态垫治理流动沙地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生态垫结合植物措施治理流动沙丘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生态垫能够显著降低沙地0-15 cm的土壤温度,日均温可降低2.06-4.56℃,有利于沙地高温条件下减少土壤蒸发;在连续无降雨的情况下,生态垫下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都高于流动沙丘裸地,尤其是15-30 cm含水量相对稳定,人工植被建立后,其保存率、生长量较流动沙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态垫结合生物措施可快捷、有效地恢复和重建流动沙地退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略论气候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我国气候变率大,是引起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每年农业受害面积的60%是干旱造成的,不明显的潜在影响(如低温)能使粮食产量减少500万吨以上。在5%的产量波动水平下,本世纪80年代的粮食绝对产量的波动损失比50年代大得多。在同样的政策、种子、农业技术条件下,粮食产量主要受气候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不是愈来愈小,而是愈来愈密切。今后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计划时应考虑气候不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总体水平上仍处于农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对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小、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机化资金投入不足等是制约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广西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植物种对高CO2浓度和土壤干旱的响应差异,预测了在CO2浓度增加和土壤干旱化趋势下不同优势植物的可能变化,并提出了应对这种变化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最年轻的国土,对盐渍土经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和科技攻关的改良,农业生产和畜牧业产值成几倍增长.由于盐碱土缺水荒地多、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能力低下,限制了发展.本文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就开发利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发展农区畜牧业,草场畜牧业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大家讨论,以利推动该地区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机械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是流沙治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人工措施干预治理流动沙地后其生态恢复初期(前3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以流沙区为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变化首先始于各种机械措施所建立的稳定地面的形成,为天然植物的迅速增殖和侵入、人工固沙植物的介入、枯枝落叶的储存及流沙成土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枯枝落叶层的形成又为土壤-植物系统物质交换建立了介面,促进了流沙的成土过程。不同人工措施治理区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流沙区土壤含水量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土壤水分仍能保持流动沙地原有的水分平衡状态。但随着天然植被的恢复与人工固沙林生长,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由干预前的40cm加深至第三年的160cm。系统内植物恢复与流沙成土过程的前期效果表明,草沙障或土沙障+固沙林措施优于塑料沙障+人工沙蒿和封育治理措施,是流动沙地得以快速治理的有效方法。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看,人工植被在建立后第三年其生态功能才开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9.
半于旱地区的沙漠地带,大气降水基本全部入渗。由于风沙土缺乏土壤毛细管,干沙层可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故风沙区的大气降水作为浅层地下水被储存起来,并以海子、湖泊、沼泽、草句和河川基流的形式出露。风沙区的浅层地下水资源,不仅是影响沙丘形态、植被状况、治理难易的关键因子,更是沙漠绿洲形成的主导因素。毛乌素沙地基本农田的发展途径,一是利用河川引水拉沙,缩河造田;二是在支毛沟修筑沙坝,拦蓄径流,下游缩河造田,目流灌溉,并利用提灌,就近在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形成沙漠绿洲;三是利用天然海子或沙井,治理固定或半固定沙地,形成小多成群的绿洲农业。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耕地锐减,水资源分布不均,工业和农业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趋于萎缩状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