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天津盐碱荒地农垦过程为例,分析盐碱荒地农垦为旱田后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垦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表层(0-20cm) 中,除Hg有明显的增加外,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不大,与深层土壤(20-40cm)相比,除Cd,Hg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略高于深层土壤外,其它元素的含量基本一致。表明盐碱荒地农垦为旱田后,Hg,B,Cd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的元素,农业耕作对土壤的影响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盐碱荒地农垦过程为例,分析了盐碱荒地农垦为水田种植水稻后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Cd,As,Hg元素大量富集在0-20cm土壤中,其原因与污水泡田相关;Cu,Zn,Mn等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在20-40cm的土壤中的含量高于0-20cm土壤中的含量,在0-20cm土壤中这些元素有一部分已经被植物吸收有关;B的含量在0-20cm中较高,与人工施肥有关。污水灌溉仍是农业生产中微量元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北辰区双街乡荒地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建成的以“基塘型果园”为景观特征,以“果-鱼-畜-禽”为生产主线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功能有效性的分析与评价,探讨了城郊荒地改良模式和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TM图像和GIS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2000年4个时相的TM数字图像,以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通过筛选环境脆弱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区环境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叠加、缓冲区及相关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1987~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尤其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转换频繁,总体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及明显的空间规律性;环境脆弱程度与林草地、盐荒地、水域和滩涂4种类型的面积,以及与林草地-旱地、盐荒地,盐荒地-滩涂间的转换高度相关。同时土地利用/覆被与离黄河和渤海的距离及相关水土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该研究对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定量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河套灌区荒地水盐运移规律模拟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该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背景展开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分析荒地土壤水盐的运移机理,利用HYDRUS-1D模型对荒地土壤水盐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模拟。荒地做为灌区盐分的贮存地,成为灌区水盐平衡的重要调节因素,荒地水盐动态研究对于干旱灌区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强蒸发是荒地水盐运移的原动力,5 cm土层EC值上升了66.10%,20 cm土层EC值上升了63.89%。荒地在作物生育期是积盐的过程,在秋浇期是流失盐分的过程。经检验,HYDRUS-1D模型对盐渍化地区荒地水盐在垂直方向运移的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区域水盐管理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地区为例,首次运用^137Cs示踪分析法对我国西部风蚀地区土壤侵蚀的强度与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计算出该地区荒地,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数平均值为5987.21吨/平方公里;年,3537.29吨/平方公里.年3171.31吨/平方公里.年,其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荒地-耕地-草地。并据此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波  黄晓智 《土壤农化通报》1996,11(3):120-121,125
以生产上常用高产菌株“杂交17”和“金凤2-1”为对照,与“川平2号”、“川平3号”、“川平4号”和“川平5号”共4个从野生平菇组织分离菌株均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4个野生菌株比“杂交17”增产,共中增产10%以上的菌株为“川平2号”和“川平3号”。“川平2号”比“金凤2-1”增产7.9%,“川平3号”与“金凤2-1”的产量相近。在商品性状上,“川平2号”、“川平3号”、“川平4号”的商品性状与  相似文献   

8.
穆棱县拍卖“五荒”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调查报告郭廷辅,佟伟力,刘家仁,庞志桐(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司,100761)(黑龙江省水利厅)编者按:拍卖“五荒”(荒山、荒地、荒滩、荒草、荒水)使用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挖掘水土资源的生产潜力,既是农村深化改革的...  相似文献   

9.
朝阳市“四荒”的分类分级及治理开发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荒”是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也泛指荒地、荒坡、荒沙、荒草和荒水等。我们在出让“四荒”使用权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出让“四荒”范围和“四荒”资源利用评价问题,在参考外地分类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探讨了“四荒”的分类分级及治理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典型农耕区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半岛棕壤区耕地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各级土壤团聚体质量比总体呈“两头低中间高”的不规则“W”形分布,耕地和荒地土壤微团聚体(<2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51.74%和51.61%,耕种的扰动增加了土壤颗粒分散度,水流对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更大.有机碳分布受团聚体分配的制约,其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增加.耕地和荒地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平均含量分别为5.98,3.48 g/kg,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分别为8.05,9.11 g/kg,有机碳含量比例分别高达55.36%和68.58%,其中<20 μm粉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耕地为10.97 g/kg;荒地为11.63 g/kg),可作为研究区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指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解析发现,棕壤微团聚体有机碳以芳香碳和多糖碳为主.  相似文献   

11.
荒地资源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开发应以土地适宜性为依据,在生态安全目标的约束前提下,保证生态免受破坏。以济南市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估算宜耕荒地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受生态条件和土地限制性因素的制约,研究区荒地资源质量较差,其中最适宜开发为耕地的荒地仅占3.33%,中等适宜开发为耕地的荒地占19.38%,勉强适宜开发为耕地的荒地占24.66%,不适宜开发的荒地面积最大,占52.63%。研究结果可为济南市山地丘陵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第四纪红壤及其发育的土壤中的6种必需阴离子态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壤中的各种必需阴离子态养分含量与土壤耕作熟化措施有关。荒地的NO3^-、Cl^-、H2BO3^-较高,而开垦为旱地后,它们的含量下降;H2PO4^-在土壤经过耕作熟化后有所提高;MoO4^2-的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与其它阴离子显著不同的是,经耕作熟化后,土壤有效性SO4^2-含量急剧  相似文献   

13.
盐渍土盐分指标及其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任钊  田魁祥  松本聪  山崎  素直 《土壤》1997,29(6):326-330
用一元回归方法统计了分析了南皮县涝洼盐荒地开发区盐化土壤的盐分测定数据间的相关性。混合型土壤,全盐量0.1-1.5%范围,1:5土水比土壤浸提液电导率E与全盐有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不同Cl^-/SO^2-3比率的土壤中,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盐分组成不同,回归系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人感作用潜力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6个化感水稻的化感作用潜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的化感潜力存在差异,6个供试水稻按其以对稗草生长抑制率的大小依次为“Woo Co Chin Yu”>“Kouketsumuchi”>“AC1423”>“CN-15”>“Taichung Native 1”> “YH-1”。提高化感物质的浓度,可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证实,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具有密度依赖效应,表现为杂草密度加大,水稻化感抑制效果降低,这与资源竞争的结果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雷笃森 《土壤农化通报》1997,12(1):47-51,21
1991-1996年,在宜宾市新开垦荒地种植花生,推广应用快生型85-7花生根瘤菌剂1205.7公顷。平均增产22.85%;增收茶生653.08号,经济效益183.86万元,培肥土壤,促进了油樟、梨树幼林的生长发育。比较了四个基因工程菌株HN11、HN12、HN14、HN15的增产效果。试验表明:HN11、NH14基因工程菌株对花生产量比原菌株85-7、147-3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立体农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红壤坡位的理化性质分异,在低丘红壤上建立了“顶林-腰园-谷农-塘渔”立体种植模式,并在塘边建造猪场,以养猪为纽带,实行种养结合,建立“果-猪-沼气-菇-鱼-粮”链式循环,链环间再加以定量化调控,形成协调和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荒地不同高度台田地下水动态变化与脱盐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大面积滨海盐渍荒地农业开发利用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 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荒地上, 设计135 cm、145 cm和175 cm高度台田处理, 以未做台田处理的盐荒地为对照, 定位监测挖深沟修台田后2年的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的变化动态, 以及连续种植5年后台田土体含盐量的变化。研究表明: 连续2年3种高度台田均能有效增加地下水的埋深, 盐渍荒地地下水埋深变化为0.65~2.10 m, 3种高度台田地下水埋深变化为2.20~3.63 m。3种高度台田的地下水矿化度同盐渍荒地相比均呈现升高趋势, 表明台田土体盐分通过灌溉和降雨作用淋洗进入地下水中。修建台田前荒地0~30 cm土壤含盐量为4.90~7.33 g·kg-1, 台田引黄灌溉洗盐后土壤含盐量降低到1.37 g·kg-1以下, 土壤脱盐率为81.31%~89.05%。连续种植5年后, 不同高度台田0~120 cm土体盐分含量均低于盐荒地, 尤其0~30 cm和30~6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与盐荒地相比降低显著; 其中135 cm和145 cm台田各土层盐分含量均小于1.62 g·kg-1。因此, “台田?深沟”模式是改良滨海重度盐渍土的一种有效工程措施, 考虑到开发成本和台田有效面积比, 台田高度可优先选择145 cm。  相似文献   

18.
古黄河背河洼地土壤次生潜在盐渍化及预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84-1992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证实了经过多年治理的盐渍区,土壤盐渍化由表聚型转向了潜伏型。在当前农田灌排水准较低的条件下,在区域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荒地以保障区域内盐平衡向有利于生产方向发展,还提出因地制宜分区管理措施,以便控制和防止农田土壤次生潜在盐渍化的形成,减轻区域次生潜在盐渍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坡地土壤水分分配及水肥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南方红壤坡地3种典型利用方式(休闲荒地、常规农作和茶园)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水肥流失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水分含量高低顺序为休闲荒地>茶园>常规农作。②常规农作产流不稳定,产流量明显高于休闲荒地和茶园,休闲荒地和茶园的产流无差异。③随径流损失的养分以氮素损失为主,养分损失量高低顺序为:常规农作>茶园>休闲荒地。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及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南方红壤坡地利用以茶园利用为宜。  相似文献   

20.
恩施山区山苍子群落结构和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山苍子在恩施山区分布广泛,均由天然更形成次生群落。山苍子适应性强,在海拔400-1200m林下,疏林以及荒山荒地排水好,土壤适中的地段均可正常生长,且阳坡比阴坡生长状况强,适合pH为6.5-6.8的各类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山苍子常与山茶科、樟科其他种山矾科、壳斗科、槭树科、桦木科等树种仲伴生,表现为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