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用2 mmol/L茉莉酸甲酯溶液分别于7:00、9:00和15:00对田间粳型不育系进行喷雾处理,观察了茉莉酸甲酯对粳型不育系的颖花开放诱导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粳型不育系对茉莉酸甲酯诱导颖花开放的响应有各自的特点;两系粳型不育系白天时段都可以在茉莉酸甲酯诱导下形成开花高峰,响应速度快、开花峰值高,但是开花高峰持续时间短;三系粳型不育系只能在午前被茉莉酸甲酯诱导形成开花高峰,高峰持续时间长,但是响应速度慢、开花峰值低。因此,在实际制种中,要根据不育系类型合理确定适宜的茉莉酸甲酯喷施时间,确保父母本花时吻合才能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通过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与"九二○"配制成混合剂型,喷施母本,调节多个杂交制种组合不育系的花时,不同处理花期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使花时提前30~50 min。改善了群体异交态势,明显的提高了母本异交结实率,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3.
全东兴  周广春  孟维韧  郭唏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16-10618,10643
[目的]了解吉林省新育成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为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吉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为材料,田间观察不育系的开花历期、开花动态、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等开花习性。[结果]6个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可以分为2类,A1、A2和A3可以分为一组,即始花时间早,终花时间也较早,花期集中,开花持续时间只有3h;开花高峰集中在11:00~11:30,午前花率很高,平均为88.3%,最高达到了93.8%。其他3个不育系分为另一组,始花时间较晚,终花时间也晚,开花时间长,开花高峰晚,基本都集中在12:30~13:00,午前花率很低,平均在46.0%,最高为59.0%。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和柱头外露率、开颖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6和0.955。[结论]选育柱头外露率高、开颖时间长的不育系可以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4.
茉莉酸甲酯在杂交稻制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杂交水稻组合(母本“Ⅱ-32A”,父本“084”)研究茉莉酸甲酯在杂交籼稻制种中对花时调控的效应。结果发现:茉莉酸甲酯对籼稻不育系开颖具有较为明显的诱导效应,可使其在一天中开花出现明显的高峰,较好地与父本的开花高峰相遇,从而提高结实率,同时显著提高了母本的柱头外露率,进而提高制种产量。但如在茉莉酸甲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6-苄基腺嘌呤,则虽然能够显著诱导籼稻不育系开颖,但母本的柱头外露率和结实率并不能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制种产量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当不育系抽穗5%和40%时,每公顷分别喷施花信灵450g.加水525kg:或在不育系幼穗分化第7期和第8期时,每公顷分别喷45g调花宝。对水600kg.结果表明。花信灵和调花宝均能明显增加不育系的午前花、柱头外露以及异交结实率等良好效应,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6.
人工调节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花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解决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花时滞后、分散,制约其制种产量的方法。【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Ⅱ-32A、粤泰A和V20A等3个不同花时特性的籼型不育系为材料,对喷施“920”、茉莉酸甲酯(MeJA)及赶露水、喷施Na2SiO3等人工调节花时技术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MeJA对所有供试材料均表现出提早花时和导致集中开花的显著效果,不同剂量的MeJA可使Ⅱ-32A、V20A的当日午前(12﹕15)累计开花数比对照提高2~5倍,累计开花率比对照提高20%~60%。并且其对花时不集中的不育系比对花时比较集中的不育系的调花效果更好。单独赶露水和叶面喷施Na2SiO3对调节不育系花时均表现出一定效果,而其与喷施MeJA对调花的协同效应更为明显。在合适剂量范围内,MeJA在调花的同时可显著促进柱头双边外露率和总柱头外露率的提高,但对开颖角度未表现明显作用。一般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施用MeJA调花的合适剂量为30 mgm-2。【结论】以喷施MeJA为主的人工调节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花时技术对提高其制种产量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对三系不育系G98A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花时、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和异交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98A在湿热条件下,花时早、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开颖角度增大、异交结实率高,开花习性好,容易使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取得高产,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在温凉奈件下,花时迟、开花分散、枉头外露率降低、开颖角度变小,异交结实率低,开花习性差,不利于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  相似文献   

8.
对三系不育系G98A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花时、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和异交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98A在湿热条件下,花时早、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开颖角度增大、异交结实率高,开花习性好,容易使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取得高产,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在温凉条件下,花时迟、开花分散、柱头外露率降低、开颖角度变小,异交结实率低,开花习性差,不利于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紫A的异交特性,对其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时集中在9:30-16:00,11:30时达到开花高峰期,午前开花率占68.2%;颖花张颖角度变幅为20°~29.4°,开闭颖历时9.5 h;单穗开花高峰期为始花后的3~6 d;柱头较大且在施用"九二〇"情况下外露率高达79.88%,人工辅助授粉的情况下,紫A的异交结实率为73.69%,自然授粉的异交结实率仅为59.65%,变化幅度大且异交结实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研究的关键。在不同时期对K型(粘果山羊草细胞质)小麦不育系K7664A用不同浓度九二O(赤霉酸钾盐)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孕穗末期叶面喷施45g/hnm2九二为。能提高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延长柱头授粉能力持续时间,从而使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增加,喷施时期太迟或剂量太大会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温州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方法]根据2000~2004年温州6~9月温度曲线,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温度的适应性;根据2002~2009年6~9月台风发生情况,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光照和降水量的适应性。[结果]整个7月和8月上旬未出现日均温≤24.5℃的天气,整个8月中旬也仅在2002年出现过2d日均温≤24.5℃的异常天气,但也均〉23.0℃;但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也有可能发生。[结论]在温州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安全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但需注意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和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考虑到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的气候特征,在制种过程中需注意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制种父母本播种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水稻纯度检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兆贤  高前宝  王友存  陈传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11-5011,5034
[目的]探索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最佳检测方法。[方法]以丰两优香一号、丰两优四号和丰两优一号两系杂交水稻种子为材料,分别采用酯酶同工酶法和SSR分子法检测其纯度,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工酶测纯结果与SSR测纯结果的相关性较显著(r=0.964),但同工酶测纯结果总体低于SSR测纯结果;了解种子的大致纯度时可采用同工酶方法测纯,精确掌握种子纯度时可采用SSR分子方法测纯。[结论]SSR测纯结果更接近种子的真实纯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避免和减轻超级杂交稻制种气候风险。[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气候要素值与地理要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确定不同时段温度递减率,然后根据超级杂交稻制种基地气候风险等级指标,结合细网格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等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细网格推算和分析。[结果]当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指标为23.5℃时,其无风险制种区域主要分布在祁东、祁阳、常宁、耒阳及阳明山以南的道县、宁远、新田、临武、宜章等地,面积约0.8万km2;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湘中及湘东,面积约5.9万km2。[结论]该研究为超级杂交稻制种基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严志  张从合  黄艳玲  周桂香  吴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52-10755,10758
摘要[目的]为矮化杂交稻的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具显性半矮杆基因SD,d(t)的水稻SD9311-1、SD9311-2及其两系不育系为母本配制的杂交一代组合进行耐肥抗倒性研究。以轮回亲本9311为对照,对含有SD—d(t)基因的显性半矮杆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性半矮杆能够显著降低F1代的株高,提高组合的抗倒性,株高与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降低株高的同时,并没有使产量降低。显性半矮秆材料还能促进有效穗、结实率的提高,使显性矮杆的产量潜力高于高秆类型。显矮配组16个组合倒伏指数随肥力的增加而增大,抗倒能力减小。[结论]SD9311-1、SD9311-2组合能够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显著降低株高,从而降低了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谷子高异交结实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选育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抗除草剂恢复系,配制优势杂交组合,"二系"配套,实现谷子的杂优化生产。【方法】对现有的不育系、恢复系进行杂交改良,系谱法选育符合目标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结果】选育出4个农艺性状好、异交结实率高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高117、高146、高229、高236,选育出K103等具有较高配合力的抗除草剂恢复系,研究创建了完整的谷子"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第一个适宜中国谷子中晚熟生态区种植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谷2号。【结论】高异交结实率谷子不育系的育成,解决了谷子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种难题,实现了谷子的杂优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王志伟  吉达维  张芹  华泽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37-17838
[目的]构建两系不育系水稻P88S育性转换的积温模型。[方法]对2005年和2006年P88S在海南育性转换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88S在气温在26~28℃之间的可育性是由温度的绝对值和温度的累积效应决定的,并得到了1个基于双稳态的温度累积效应模型。[结论]利用积温模型可以有效地说明两系不育系春秋季育性转换温度的不对称性,即从可育转换为不育需要更高的温度,从不育转换为可育则需要更低的温度,并说明影响水稻育性的因素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两系不育系水稻P88S育性转换的积温模型。[方法]对2005年和2006年P88S在海南育性转换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88S在气温在26~28℃之间的可育性是由温度的绝对值和温度的累积效应决定的,并得到了1个基于双稳态的温度累积效应模型。[结论]利用积温模型可以有效地说明两系不育系春秋季育性转换温度的不对称性,即从可育转换为不育需要更高的温度,从不育转换为可育则需要更低的温度,并说明影响水稻育性的因素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卿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87-6388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方法]以培两优288为材料,设计30.32万、46.62万、59.18万、76.92万株/hm^2 4个移栽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 4个处理中,头季稻、再生稻和总产都以46.62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最高,分别为8.7285、5 711.5、14.4400 kg/hm^2。该处理虽然密度不大,但群体结构合理,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适中,因而产量高。[结论] 再生稻要高产,头季稻和再生稻必须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