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蒙古栎是东北林区的主要次生林树种.为筛选适合辽宁地区优良种源,以收集的12个蒙古栎种源为材料,对其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蒙古栎不同种源的苗高16.77~37.60 cm,地径0.25~0.42 cm,方差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为优良种源选择提供了可能.按照20%的入选率,筛选...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林区蒙古栎生长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蒙古栎生长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大兴安岭林区蒙古栎林的经营对策。  相似文献   

3.
4个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实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蒙古栎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采集自辽宁凌源、河北围场、内蒙古科左后旗、辽宁阜新4个种源的蒙古栎种实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不同种源的种实的单粒重、种粒长、种粒直径均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种实形态可以作为区分蒙古栎种源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中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外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规律与最佳种源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帽儿山参试点9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子代,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将兴安落叶松全分布的自然区域划分成4个种源区。它们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Ⅰ);黑龙江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Ⅱ);小兴安岭西北部种源区(编号Ⅲ)和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Ⅳ)。文章还对各种源区的遗传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种子调拨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蒙古栎(Quecus mongolica)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是我国东北林区中主要的次生林树种,大兴安岭是其分布北界。通过对大兴安岭蒙古栎林的病虫鼠害调查研究,确定了危害大兴安岭蒙古栎的主要病虫鼠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部林区蒙古栎林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掌握了蒙古栎林在不同季节里物种数量变化情况,为今后保护、经营利用蒙古栎林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黑龙江省各种源蒙古栎橡仁淀粉、可溶性糖、粗纤维、单宁、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橡壳中糠醛和活性炭等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蒙古栎橡实各物质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比较,初步确定林口、绥阳和桦南等种源橡实中可制乙醇物质含量高,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以5个蒙古栎种源的当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江密峰种源生物量最大,其根质量和总质量与其他4个种源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单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 n)等相对于其他种源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种源间有机物分配规律一致,根质量所占比例均最大,超过70%,其次是叶质量,储存有机物的茎质量比例最小,均不到总质量10%;蒙古栎叶肉结构简单,5个种源栅栏组织厚度为41.99~56.89μm,不同种源间单叶面积和栅栏组织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江密峰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其余4个种源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各种源P n在6.25~8.94μmol·m-2s-1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物量与光合色素、P n、根质量、叶质量及栅栏组织厚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不同种源生长生理特征均存在差异,蒙古栎遗传资源变异丰富,江密峰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9.
兴安落叶松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兴安落叶松17个种源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主要受3个因子的影响。经度和海拔为主,纬度为辅,呈现出水平和垂直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对生长性状和各种源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种源区: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对各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了多重比较,选出乌伊岭和友好种源为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种源区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10生樟子松种源试验的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将10个樟子松地理种源归并为子代遗传性状相似的3个地理种源组。以划分的种源组为依据,参考气候因子的自然划分和阻隔基因交流的自然条件,把樟子松的天然分布区划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种源区(No、Ⅰ);呼伦贝尔沙地种源区(No、Ⅱ);黑龙江沿岸冲积沙地种源区(No、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