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掌舟蛾Phaler fuscescens Bulter能严重危害榆树,在河北省邯郸地区一年发生1代,8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灰喜鹊、青蛙、竹缕舟蛾啮小蜂等天敌对该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用40%的氧化乐果、50%的甲胺磷、磷胺2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我县种植榆树近千万株,几年来连续大发生榆兰叶甲(即榆兰金花虫),对榆树危害十分严重。曾用乐果乳剂涂环防治,也取得良好效果,但花费资金多,用药多,而且对人畜安全有很大影响。从去年开始摸索生物防治的途径,经调查,饲养和观察,初步取得一些线索,现作如下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体内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蜂的林间释放最佳效果,我们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出蜂时间、出蜂孔数、出蜂蚕蛹的数量、出蜂后的存活时间、林间释放等内容进行了观察,总结出了在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做了白蛾周氏啮小蜂6个世代的扩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温度处理间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柞蚕蛹为寄主的寄生率有显著的差异;而连续扩繁继代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即没有出现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退化的现象;此外,繁蜂温度为24~26℃时,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蜂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做了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6个世代的扩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温度处理间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柞蚕蛹为寄主的寄生率有显著的差异;而连续扩繁继代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即没有出现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退化的现象;此外,繁蜂温度为24~26℃时,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蜂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园林绿化研究所主持的“美国白蛾生活史观察及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鉴定。 科研人员在对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调查中,共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白蛾黑棒啮小蜂、白蛾聚集绒茧蜂等8种。白蛾周氏啮小蜂为美国白蛾的优势蜂种。他们还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该蜂  相似文献   

7.
不同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寄主试验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鳞翅目昆虫有较高的寄生率;家蚕的出蜂量不比柞蚕低,而且发现繁蜂的最佳接蜂量为每克寄主需要4头小蜂即可。同时,试验了不同条件下寄生蛹的保存与复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锥栗瘿蜂在主要锥栗产区的分布、危害特征及天敌种类,比较近缘种栗瘿蜂的形态特征,为控制其危害提供基础。【方法】于福建、浙江及湖南主要锥栗产区采集瘿蜂虫瘿,调查锥栗瘿蜂及其天敌种类和危害情况。【结果】锥栗瘿蜂虫瘿形态与栗瘿蜂相似,以成虫中胸侧板斜纵刻纹、并胸腹节背板侧隆线等特征可与栗瘿蜂相区分。锥栗瘿蜂分布于福建省周宁县、建瓯市、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多与栗瘿蜂混合发生,混合发生地锥栗瘿蜂羽化成虫的数量比例为0.6%~86.0%。调查地有虫株率100%,锥栗瘿蜂的危害枝率为17.9%~32.9%,每虫瘿内虫室数3个左右。植株的东南西北方位皆可致瘿,于树冠上部形成的虫瘿数显著低于中下部,与栗瘿蜂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调查地锥栗瘿蜂的寄生性天敌种类主要有日本大痣长尾小蜂、栗瘿啮小蜂、栗瘿长尾小蜂、栗瘿旋小蜂及黑褐宽缘广肩小蜂,其中日本大痣长尾小蜂和栗瘿啮小蜂为其优势天敌,对锥栗瘿蜂种群数量起到了明显的自然控制效果。【结论】锥栗瘿蜂分布于福建省周宁县、建瓯市、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在锥栗林与栗瘿蜂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主要寄生性天敌种类为日本大痣长尾小蜂、栗瘿啮小蜂、栗瘿长尾小蜂、栗瘿旋小蜂及黑褐宽缘广肩小蜂。  相似文献   

9.
白蛾周氏啮小蜂转主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了了解其在释放利用后能否保持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研究了这种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通过调查 ,明确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转主寄主种类 ,并研究了这些寄主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这些寄主中的寄生率和出蜂量、雌雄性比等。结果表明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主有 7种 :美国白蛾 ,大袋蛾 ,柳毒蛾 ,榆毒蛾 ,国槐尺蛾 ,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白蛾周氏啮小蜂年发生 7代 ,而美国白蛾年发生 2代 (部分年份可发生 3代 ) ,小蜂除寄生这 2代(或 3代 )美国白蛾蛹外 ,其余各代在这些转主寄主蛹中寄生。这些转主寄主的蛹期和美国白蛾的蛹期在 1a的生长发育期中相互衔接 ,小蜂可转移寄生在这些寄主上 ,从而能够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对各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柳毒蛾和美国白蛾上的寄生情况比较分析 ,发现该小蜂在不同地点的寄生情况差异不显著 ,说明这种小蜂的分布比较广泛 ,种群数量比较稳定。研究还表明 ,绿化树木的多样性可以增加转主寄主的种类和数量 ,从而能够使小蜂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 ,达到释放后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低温贮藏对白蛾黑基啮小蜂羽化及出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内分别发育至老熟幼虫期、预蛹期和蛹中期,再于5 ℃分别冷藏7,14,21 d后让其正常发育至羽化出蜂,测定低温贮藏对该寄生蜂羽化及出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于5...  相似文献   

11.
杨忠岐  魏建荣 《林业科学》2003,39(5):T004-T005
报道和记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姬小蜂科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Tetrastichus howardi species group)的2个新种:山东白蛾啮小蜂Tetrastichus shandongensis Yang,白蛾黑基啮小蜂T.nigricoxae Yang。这2种啮小蜂均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每寄主蛹平均出蜂分别为77头和124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6.2%和9.8%,在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文末列出了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中国已知3个种的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2.
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是我国东北地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幼虫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通过野外采集幼虫室内观察与饲养并适时在林间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了辽宁地区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和对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自然控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是一种容性群聚性内寄生蜂.在室内25℃条件下.白蜡吉丁啮小蜂从卵发育到幼虫化蛹前需要12 d,蛹期需要10 d.越冬代羽化成蜂雌雄比为0.97:1,寄主平均出蜂量为64头.白蜡吉丁啮小蜂在辽宁1 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坑道内越冬,少数跟随寄主进入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林间开始有成蜂活动.其寄主白蜡窄吉丁在辽宁1 a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道内及浅层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成虫5月下旬陆续羽化出孔.白蜡吉丁啮小蜂在1 a内可3次寄生寄主幼虫,适宜寄生的寄主幼虫状态和所处位置的变化可导致寄生率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对白蜡窄吉丁的自然控制作用.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25.21℃~-24.17℃,冰点-18.98℃~-16.81℃;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26.13℃~-24.79℃,冰点-21.24℃~-19.28℃,两者在辽宁地区均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柞蚕蛹繁育周氏啮小蜂过程中坏蛹病原菌的传播机制,本文设计了9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坏蛹病原菌传播的媒介;坏蛹病原菌不能通过空气传播,也不能通过接触传播;降低坏蛹率的关键措施是对白蛾周氏啮小蜂雌成蜂及其产卵器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14.
<正> 榆紫叶甲赤眼蜂(Asynacta ambrostomaeliao,sp.na.)(新种)是榆紫叶甲主要天敌之一。该蜂具有分布广、适应性较强、寻搜寄主能力强、繁殖速率快等特点,在榆紫叶甲综合防治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对其生物学及林间释放效果进行了研究。一、形态特征榆紫叶甲赤眼蜂前人有过研究,但未曾正式发表,并曾被误称为跳小蜂(Docyrtus sp)。1987年廖先生将此蜂定为新种,并发表于“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4册,210页。  相似文献   

15.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在自然界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作者经多年研究得知,在当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是:6.28℃(6.28±0.60);有效积温是:365.12日度(365.12±15.56)。白蛾周氏啮小蜂化蛹(前),在6℃的低温保存下,历经30天的时间;出蜂的有效积温为436.6日度。  相似文献   

16.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释放技术,确定日间段适宜的放蜂时间和树体挂蜂较好的方位,作了日间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挂蜂方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寄生率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与挂蜂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有关,与树体上挂蜂的不同方位无关,最佳放蜂时间为每日傍晚17:00~18:00时,或清晨4:00~6:00时。  相似文献   

17.
乌盟后山地区榆树小蠹虫为害十分严重,被害植株2年左右即可死亡。灿小蜂是榆小蠹虫寄生性天敌之一,对控制榆小蠹虫的危害起着重要作用,在我旗乌兰花、大青河和江岸地区调查寄生率分别为27%、17.9%和43%。灿小蜂(Chiropachys Colon L.)属膜翅目,小蜂总科,金小蜂科灿小蜂亚科。是榆小蠹幼虫体外寄生蜂,被其寄生的榆小蠹幼虫停止发育而死。在我旗一年6代,以幼虫越冬,春季气温达11℃时开始活动,秋季9月末进入越冬。室内饲养每头成虫可寄生25头寄主。除了产卵寄生外,还可刺死部分寄主幼虫,江岸地区总致死率达52%。成虫完成一世代历期为17—22天。有效积温为247日度,温度23 1.5℃,湿度60—70%时有利于成虫交尾产卵活动。而且对寄主幼虫体长有一定选择性,一般产卵于2.5~4.2mm的幼虫上。对不同种榆小蠹虫的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榆兰金花虫,又名榆绿叶甲,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榆树及其幼苗。我省平原地区均有发生,有的危害非常严重,可将整树的叶片全部食成孔状和网状,树冠一片枯黄、如同火烧。老熟幼虫群集于枝干,化蛹时分泌一些液体,招致霉菌寄生,引起枝干变黑。近几年来,榆兰金花虫的为害严重影响了榆树的生长,为平原地区林业生产中的一大虫害。  相似文献   

19.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秦皇岛 1a发生 7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群集于寄主蛹内 ,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 ,先进行交配 (无重复交配现象 ) ,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 ,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36 5 .12日度和 6 .14℃ ,这对指导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有着重要作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 ,包括美国白蛾、大袋蛾、柳毒蛾、榆毒蛾、国槐尺蛾、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等 ,为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繁殖 ,在自然界中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榆蓝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Fairmaire)是我省榆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产卵于叶背,每卵块10—20粒。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群集卵块周围剥食叶肉,后分散取食叶片,使叶片呈网状或穿孔。危害严重地区,常将大树叶片吃光,此虫在菏泽地区每年发生1—3代,以第一代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