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试验选用地方常用自交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未改良自交系)和导入热带玉米种质选育的8份自交系(改良自交系),每份改良自交系分别选定2个测验种,配制16个杂交种(改良杂交种),未改良系与选定2个测验种组配的杂交种(未改良杂交种)作为改良杂交种的相邻对照,对比法设计。改良自交系和未改良自交系、改良杂交种和未改良杂交种的性状观测值作为一对数据,按成对资料统计方法分析,t测验。结果表明:甸骨11A导入Suwan1、5-56的改良自交系与红玉米杂种优势较高,红玉米导入Suwan1、EVT5的改良自交系与甸骨11A杂种优势较高,长3导入Suwan1、墨黄9的改良自交系与海014的杂种优势较高。改良自交系主要性状变化表现为生育时期延后、单株产量增加。未改良自交系熟期越早,改良自交系及改良杂交种生育时期延后时间越长,改良自交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越大。改良自交系及其改良杂交种的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的抗性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黄早四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曾三省  任蕤  刘新芝 《玉米科学》1996,4(1):001-006
优良自交系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最重要的骨干材料之一,它具有配合力高、植株紧凑、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近二十年来,由黄早四组配的杂交种,经省市以上审定推广的就有42个,黄早四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亿亩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5千万亩以上,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它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我国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黄早四还是我国重要的种质材料,一大批黄早四衍生系及其杂交种育成。本文还讨论了优良地方种质的重新筛选改良,杂种优势模式和建立自交系发放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C8605-2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8605-2的成功选育是近年来我国自交系选育的一个重要突破。C8605-2含有纯正的北美种质血缘,综合了双亲优良性状。继承了铁7922株型紧凑、秆强和沈5003矮秆、大粒的特点。表现株高穗位适中,株型紧凑,抗倒性强,抗病、抗逆性突出。雌雄协调,结实良好,制种产量高,一般配合力高。以C8605-2为亲本培育的玉米杂交种,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倒性、抗病性强,推广面积大,品种生命周期长。C8605-2是目前国内培育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骨干自交系,已成为国内十分宝贵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2001~2012年国审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系谱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搜集和整理2001~2012年国审普通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自交系的来源,分析并绘制亲本自交系的系谱图,根据亲本自交系所属的杂种优势群,分析杂种优势模式的类型与比例.结果表明,属于塘四平头群的亲本自交系主要是黄早四的衍生系,骨干黄改系吉853、LX9801与昌7-2仍然被广泛应用,并且产生多个衍生系被大量应用;旅大红骨群的亲本自交系主要是丹340及其衍生系,其中自交系丹598的多个衍生系成为国审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Reid群的亲本自交系数量最大,478衍生系数量达30多个,7922衍生系数量达20多个,5003的衍生系数量为10个以上;PB群的亲本自交系是78599直接选系及其衍生系,其中齐319已产生多个衍生系;Lancaster群的亲本自交系主要是Mo17的改良系.杂种优势模式类型中Reid×塘四平头杂交种所占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5个外引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云南地方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V组配成45个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鉴定,研究了8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自交系CML172、M4-11、966、M4-6、屏建155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自交系TF97R-231、CML295-10的综合性状较差;组合M4-6×CML172、966×CML172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对株高等4个性状宜早代选择,对穗粗等3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用云南省的地方种质与外来种质组配,易获得较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何川  郑祖平  吴迅  李钟 《玉米科学》2014,22(5):44-46
利用温带优良玉米自交系矮351中br-2 基因致矮特性,将其导入热带血缘种质,并对组建的温热群体进行品系内全同胞群体轮回选择和表型评价,研究隐性单基因br-2 矮源导入热带血缘玉米种质在改良异源种质资源中的效果。轮回选择结果显示,群体产量平均每轮增益6.4%;倒伏率平均每轮增益达5.6%。成功选育出两个优良自交系南381和南387,囊括了热带和温带种质的主要优良特性。组配的杂交种南玉8号、惠玉537和隆单9号通过四川省玉米品种审定并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山东省审(认)定的165个品种亲本遗传组成,有78个品种具有黄早四种群种质,占审定总数的47.3%。针对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高产等特性,探讨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山东省利用黄早四群种质的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8.
利用120对SSR引物分析10个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与21个属于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并初步进行了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共检测到42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56个,多态性信息量为0.12~0.85;遗传距离为0.10~0.72,平均为0.57。聚类结果表明,两类自交系间遗传差异明显;高油玉米自交系与各普通玉米自交系以及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间均存在较大遗传差异;普通玉米自交系聚类结果与生产上利用高优势杂交种的组配效果相吻合,高杂种优势组合的双亲自交系均属于不同类群,而在同一类群自交系间尚未组配出具有高杂种优势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20份玉米种质选系的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黑龙江省5份常用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与20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配制100个组合,在黑龙江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分析20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被测系之间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达极显著,T04、T16-2、TF32和T218-4的产量及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在玉米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TF32×四-444在产量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上均为最大值。与对照比较,杂种优势大于10%的组合大多为欧洲玉米种质选系×塘四平头类群自交系,说明欧洲玉米种质与塘四平头类群种质之间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分属于5个杂种优势群的自交系昌7-2、DH34、Mo17、郑58和丹988为测验种,与5个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组配25个杂交组合,分析5个欧洲玉米种质BRC选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系BRC-1和BRC-5单株产量及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好,在玉米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组合BRC-5×Mo17、BRC-6×DH34和BRC-1×丹988是产量及相关性状特殊配合力综合表现优良的组合;BRC-5×DH34、BRC-1×DH34、BRC-1×丹988、BRC-6×DH34和BRC-1×昌7-2是单株产量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突出的组合。BRC种质选系或BRC改良自交系可与旅大红骨、塘四平头、PN78599类群的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出强优势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
优良玉米自交系丹9046选育及杂优模式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伟 《杂粮作物》2010,30(3):171-173
丹9046是以铁7922×沈5003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良自交系,它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同时改良了双亲的缺点。它的育成对提高我国的育种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以丹9046为亲本直接利用的杂交种有10个之多,种质创新利用的品种有57个,共计67个品种利用丹9046玉米自交系,相关文献19篇。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利用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种质资源必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籼型杂交水稻杂种与亲本的稻米品质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具广泛代表性的7个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63个组合为材料,对籼型杂交水稻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与亲本的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全部杂交组合各品质性状相对优势而言,无论是超亲优势、完全显性还是部分显性,都表现为负向的几率远大于正向。 组合间杂种品质表现的差异因性状而异,无论是中亲优势指数、超高亲优势指数,还是超低亲优势指数,均以垩白大小、垩白粒率、胶稠度和整精米率等性状组合间变异为大。全部性状杂种平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高亲值。除精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杂种值极显著高于中亲值外,其余性状都与中亲值接近或极显著低于中亲值。除糙米率、精米率和胶稠度杂种值低于低亲值外,其余性状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低亲值。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Tuxpeno、Suwan、墨黄9号和西南山区地方品种等(亚)热带种质选系及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群体Tuxpeno、Suw明和墨黄9号等,优良玉米自交系S37、S11、S1611、QB39、毕405、449、D19、M9、五-151、J51和5311等,优良玉米杂交种恩单2号、会单4号、雅玉2号、桂单19、兴黄单89-2、交三单交和黔单13等,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Suwan(Tuxpeno等)×西南山区地方品种选系或温改地选系或典型温带种质选系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利用(亚)热带种质改良中国骨干类群并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引入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育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石雷 《玉米科学》2007,15(2):001-004
我国育种者从美国商业杂交种中分离了许多二环系,逐渐形成了PA(Reid)和PB(non-Reid)两大种质群,并利用这些二环系改良国内种质,取得了明显成效。PA种质是目前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的主要A类种质,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我国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而PB种质在引入抗病、耐逆基因的同时,倾向于破坏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瓦解了我国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同时也造成对热带种质的盲目利用,使得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杂种优势模式变得复杂化。目前直接对商业杂交种的分离选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育种思路与杂种优势模式的混乱。正确利用国外商业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和改良种质,对于制定今后玉米育种的技术路线和指导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丹  司洪华  付俊  陈志斌 《玉米科学》2005,13(2):026-028
以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组成的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旅大红骨群自交系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旅大红骨群与Reid、Pa、Pb群之间的杂种优势均随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杂交组合不同后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也不同;在种质改良过程中Pa×旅模式后代的杂种优势较强,从抗旱性角度来看,Reid×旅模式具有显著优势;旅大红骨群自交系作为父本对后代在多个性状上的影响大于母本自交系,在利用不同性状对后代进行改良时应注重旅群与其他群不同组合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90~1999年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杂交优势模式以及种质改良创新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种质基本上由Reid、塘四平头、外杂选、Lan.和旅大红骨五大核心种质类群组成,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有6种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但目前利用最多的有Reid×外杂选、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3种模式.我省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今后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Glutinous and non-glutinous rice hybrids derived from IRRI and Lao PDR rice germplasm were evaluated for yield heterosis and genetic diversity based on SSR markers. Pollen and spikelet fertilities of the hybrids showed absence of effective restorer and maintainer genes in the Lao varieties for WA-CMS cytoplasm. Positive heterosis over better or male parent (Lao varieties) was observed. Hybrids derived from an IRRIs TGMS line with Lao varieties showed a great potential in hybrid rice application.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rice lines was assessed by COP and SSR markers.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arkers generated three parental groups in agreement with parental pedigree information.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yield heterosis and marker-based genetic distance of par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