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麻疯树不同地理种源苗期生长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37个不同种源麻疯树在贵州罗甸的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种子的场圃发芽率差异较大.37个参试种源生长8个月(8MAS)苗木平均高97.46 cm,平均地径3.27cm.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较好的种源有10个,其生长量均大于贵州罗句种源.参试种源生长6个月(6MAS)和生长8个月(8 MAS)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来自湖北和湖南5个地区的21个红椿优树半同胞家系为研究材料,在四川泸县进行分家系容器育苗,通过对1年生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的观测和分析,进行苗期生长比较与优良家系选择,以期为红椿苗期优良家系选择及后续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苗高和地径变幅分别为14.33~55.50 cm和3.03~6.64 mm,不同家系间苗高和地径均有极显著差异,具有很好的家系选择基础。绝大部分家系的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家系苗生长较为均匀一致,对今后家系的选择和利用有利。21个家系中,以‘利川17号’生长最好,苗高和地径均最大,苗高和地径分别为51.90 cm和6.26 mm,遗传增益分别为43.08%和22.61%。21个家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52和0.839,苗高受到的遗传调控更高。以苗高为主进行苗期选择,选择出‘利川17号’、‘宣恩10号’、‘宣恩20号’3个优等家系,入选率14.29%,苗高和地径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0.99%和18.27%。选择的3个家系选择差大,选择率低,遗传增益高,可为后续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松优树子代遗传变异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1个4年生油松优树子代在3个试验点的区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家系高生长在各试验点上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试验点家系遗传力0.666~0.855,遗传变异系数9.05%~10.2%,遗传增益显著;家系×地点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根据Eberhat和Russell模式对油松家系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生长表现将参试家系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速生稳定型家系18个,平均遗传增益28%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南方红豆杉珍贵用材遗传改良进程,基于速生且优质干材的珍贵用材选育目标,选择了6省9个优良种源点的46个优树,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优树子代测定试验,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优树家系与单株配合选择。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子代间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及杈干率、高径比、侧枝数量、侧枝密度、最长侧枝长度和最大侧枝直径等形质性状差异显著。3年生幼树生长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027~0.8570,单株遗传力为0.1973~0.7988。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为-34.71%~20.45%。从8个优良家系内选出31株优良单株,其平均遗传增益达到-86.26%~38.79%,这些优良家系和个体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或无性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5.
红椿优树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奠定红椿遗传改良的研究基础,以湖南省20个红椿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在湖南省桃源县进行育苗试验,对苗期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并对苗高、地径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按20%的入选率,筛选出4个红椿苗期速生优良家系TC-5、TC-6、TC-12、TC-15。结果表明,4个红椿优良家系平均苗高为86.87 cm,比本次参试的20个家系平均苗高(74.85 cm)高16.1%,4个红椿优良家系平均地径为10.4 mm,比本次参试的20个家系平均地径(9.4 mm)高10.6%。家系间苗高、地径等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红椿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选育潜力。然而,苗期表现不能代表整个树体成长的过程,只能为红椿优良家系选育的早期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滇楸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不同气候区域13个县、市151个半同胞家系种子千粒重及1年生播种苗苗期性状高、地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楸种子千粒重、苗高和地径不仅在气候、地理种群、而且在各家系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种子千粒重及苗期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种子千粒重和苗高遗传力分别为0.906 1和0.855,其遗传变异较丰富,遗传特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够筛选出苗期表现优良的思茅松家系和进行苗期选择研究,笔者对收集的5个种源191个思茅松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巢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高径比3个生长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具有显著差异;而发芽率在种源和家系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对聚类分析结果与种源分类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聚类分析可用于优良家系筛选,并筛选出24个表现相对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厚荚相思不同家系间种子性状的变异规律及与其子代苗期生长性状的关系.对厚荚相思种子园中不同家系种子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测定及育苗试验.结果表明:21个不同家系间种子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发芽率>种脐长>千粒重>种形系数>种子长>种子宽.家系间的苗高与地径生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14和0.844.这些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种子各性状与苗木生长的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种子各性状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厚荚相思苗木早期生长与种子大小和重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与评价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从云南新平分别采集通直和弯扭两种茎干类型的云南松种子为试验材料,对49个家系云南松一年生子代苗木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茎干通直和弯扭两种类型的云南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高与地径变异均较丰富,其中苗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7.81%和31.26%,地径的变异系数分...  相似文献   

10.
龙倩  毛红  石扬文  潘震  杨小红  陈波涛 《种子》2015,(3):71-73,78
对来自于贵州省黎平县国有东风林场杉木二代种子园的21个自由授粉家系进行了子代测定,结果表明:5~7年自由授粉子代的部分家系生长表现比1.5代种子园混系(ck1)差,多数家系生长量低于优良种源优树(ck2);5年、7年杉木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生长性状差异显著,6年试验林的树高显著而胸径和材积差异不显著;7年的树高、胸径、材积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490、0.448、0.449,生长性状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根据选择标准和综合考虑,评选出3个优良家系和2个劣势家系;3个优良家系7年平均单株材积为0.056 106 m3,现实增益比群体均值、1.5代种子园混系、优良种源单家系分别提高了27.1%、35.4%、14.4%,材积遗传增益分别提高13.0%、17.0%、6.9%;伐除2个劣势家系,种子园遗传增益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麻疯树林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科学评价不同密度麻疯树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结合水肥调控技术等措施,来改善不同密度麻疯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维持其林地生产力水平,为科学营造和管理麻疯树林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使之加快麻疯树的规模化发展,对云南省双柏县3种不同密度麻疯树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类群进行对比研究,并对麻疯树林地微生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样地2最多,样地1和样地3相差不大;不同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也有所不同,0~15 cm之间土壤细菌、真菌数量逐渐上升,11~15 cm处达到峰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细菌、真菌数量又呈现下降趋势;样地2物种多样性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地,这可能是由于适度的密度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在种植麻疯树时,适宜密度为2 m×3 m。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的膏桐混交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控效果,通过对云南临沧地区膏桐林纯林及4种不同混交方式营造的混交林(膏桐-虾子花-坡柳-澳洲坚果-咖啡-牛肋巴-芒果-羊蹄夹星状混交;膏桐-澳洲坚果带状混交;膏桐-盾叶黄檀带状混交;膏桐-玉米带状混交)的比较研究,对病虫害的组成和结构进行野外系统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种混交方式对膏桐林病虫特征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比较了不同混交方式膏桐林有害生物的发生格局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膏桐混交林共发现47种昆虫,病原种类33种,与单一种植膏桐林相比,混交种植膏桐林昆虫群落和病害病原菌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不同混交方式膏桐林中昆虫群落和病害病原菌多样性指数值大小依次为:Ⅰ膏桐-虾子花-坡柳-澳洲坚果-咖啡-牛肋巴-芒果-羊蹄夹星状混交>Ⅱ膏桐-澳洲坚果带状混交>Ⅲ膏桐-盾叶黄檀带状混交>Ⅳ膏桐-玉米带状混交>Ⅴ纯林。Ⅰ系统中昆虫群落和病害病原菌的稳定性较好,为寻求建立持久有效的混交膏桐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外源甜菜碱对小桐子种子和幼苗分别进行浸种和灌根处理,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浸种可提高小桐子种子在PEG胁迫下的发芽率和改善幼苗的生长状况.外源甜菜碱浸种和灌根,可提高幼苗在PEG胁迫下的存活率.此外,PEG胁迫可提高小桐子幼苗中的内源甜菜碱含量.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处理不仅可提高小桐子种子在PEG胁迫下的发芽率,而且可提高幼苗对PEG胁迫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不同甲基磺酸乙酯(EMS)浓度(0、0.1%、O:5%、1.0%、1.5%和2.O%)和在浓度为1.2%时不同处理时间(O、8、12、16 h和20 h)对麻疯树萌发种子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EMS对麻疯树种子的半致死浓度为1.2%.当浓度达到2.0%时,种子受到严重伤害,成苗率为1.67%.用1.2%浓度诱变麻疯树种子,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受到的伤害也随之加重,并且产生的矮化植株率也随之大幅度升高,在处理时间大于12 h时,得到的植株都是矮化植株,但当处理时间达到20 h时种子成苗率为0.由此看来,用EMS诱变麻疯树种子的合适浓度为1.2%,处理时间应选在8~12 h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不同化学消毒剂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CuSO4、H2O2、NaClO和HgCl2四种化学消毒剂对小桐子种子进行表面消毒,探讨不同消毒剂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uSO4消毒不仅效果好,而且还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脂肪酶活性。相反,其它消毒剂则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脂肪酶活性和幼苗的生长。结果表明:CuSO4是一种较好的小桐子种子表面消毒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麻疯树新鲜成熟种子中不同组织中总钙和不同形态类型钙物质含量,探索麻疯树种子发育过程中对钙的分布规律和储存形式。结果表明,麻疯树新鲜成熟种子胚中钙形态主要以NaCl钙和HAC钙形式为主,钙形态在种子胚的发育过程中主要起到源和库的作用,外种皮中总钙含量丰富,主要以HCl钙形态存在,对参与种子的结构和胚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麻疯树种子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胚中高钙含量和高钙形态含量密切相关,而大分子物质的积累对促进麻疯树适应高钙质环境特征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忠光  许锁链  崔明昆  刘娴  龚明 《种子》2012,31(6):40-44
由于小桐子种子具有较高的含油量,因此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源植物之一。利用外源甜菜碱对小桐子种子和幼苗进行浸种或灌根处理,结果发现,外源甜菜碱浸种或灌根处理都可提高幼苗茎和叶中内源的甜菜碱含量,缓解PEG胁迫下小桐子幼苗根、茎和叶中的丙二醛积累以及电解质渗漏率的增加,暗示外源甜菜碱处理对生物膜伤害的缓解效应可能与内源甜菜碱含量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麻疯树枝枯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及致病性,笔者通过形态和分子的方法鉴定出麻疯树枝枯病病原菌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其是一种新病害,因此采用文字和插图方法对病害进行详细描述。结果表明,引起麻疯树枝枯病的病原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在此基础上完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病原菌是一种弱致病性真菌,在温度为28~30℃,pH值为6~7,培养基以葡萄糖、蔗糖、酵母粉为营养源的条件下利于病原菌营养生长;在温度为20~30℃,pH值为7,湿度在90%~100%,灭菌水的条件下病原菌孢子都能够正常萌发,其中光照刺激利于病原菌孢子的形成;测定还发现,病原菌对丙唑-多菌灵最敏感,而对苯醚甲环唑、链霉素、百菌清、乙蒜素、丙环唑、环胺类农药不敏感。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表明其非常适合干热河谷地理环境,能够在土壤和枯枝落叶中广泛存在。因此,预测病原菌在干热河谷环境中初侵染接种体数量大,一旦大量寄主受伤,雨水充足病害极易爆发成灾,建议防治病害一方面要消除寄主树势衰弱的诱因,减少病害发生侵染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相似文献   

19.
能源植物小桐子抗逆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消耗,寻找更加生态、可持续再生的替代能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小桐子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植物,因其种子含油量高,可制备生物柴油等方面的特性而备受关注。逆境不仅限制小桐子的地域分布,而且对小桐子的产量及品质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为此,对小桐子的各种逆境,如低温、干旱、高盐、高温、重金属等伤害与抗逆性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小桐子抗逆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及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小桐子抗逆性分子机理研究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能源植物小桐子及其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eL)为大戟科麻疯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适应范围广,耐干旱瘠薄,其毒性和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生产杀虫剂和中药制剂,种子油可用做生物柴油,广泛分布和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司为获取生物柴油都在大力发展种植小桐子。该文对小桐子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征、种质资源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就中国发展小桐子可再生能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对发展小桐子能源产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