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普遍关注人工林的稳定性问题,人工林稳定性能否维持是当前人工林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人工林树种比较单一,病虫害严重,造成人工林长期以来的不稳定。该文结合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提出5项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育林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普遍关注人工林的稳定性问题,人工林稳定性能否维护是当前人工林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人工林树种比较单一,病虫害严重,造成人工林长期以来的不稳定。该文结合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提出5项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育林措施。  相似文献   

3.
汶川县是我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之一,同时也是森林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县。近几年来汶川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统计了汶川县的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的种类及分布状况,分析了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地震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的控制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4.
全球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人工林为木材生产和缓解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在介绍全球人工林资源的基础上, 分析了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水分循环、养分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机制, 提出了人工林环境管理策略, 即建立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制度、通过森林认证助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利用REDD+机制提高人工林固碳效应的政策推动策略,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人工林对水循环负面影响、提高人工林的养分循环、促进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策略, 以及保育高保护价值区域策略和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人工林规划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问题已经成为林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人工林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工林可持续经营问题十分复杂,笔者从地力维护、林分结构调控和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等方面对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做了综述。同时分析了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科学评价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也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方向。对华南地区3种典型生态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评价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恢复、针叶人工林与阔叶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恢复模式的生态水文化效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保水、保湿效果好于自然恢复草坡;马尾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益略好于马占相思人工林;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保水潜力略好于马尾松人工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利用人工林可加快生态恢复的速度,改善生境条件,恢复生态功能,从而为后续物种的定居和繁殖提供条件,但同时也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的转变,提高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近年来世界人工林的发展动态以及人工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人工林与乡土森林的比较中, 表明了多数情况下人工林支持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少于乡土森林植被, 同时表明了人工林已经成为一些稀有、濒危物种的重要庇护所和替代生境,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人工林并不是生物多样性〝沙漠〞的观点; 分析了影响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及保护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修枝是培育优质人工林无节材的主要营林措施。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木材的需求,众多学者开展了修枝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系列研究。文中在总结国内外人工林修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修枝对人工林生长、林下植被发育、土壤肥力、木材材性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修枝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人工林修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人工林修枝的理论基础研究、制订不同树种人工林的修枝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修枝对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影响的定位研究、研发适应山地作业的修枝机器人等建议,为人工林修枝及无节材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安徽省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集约经营人工林在保持水土、防止地力衰退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研究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保护效应,提出了集约经营人工林环境保护实施要点,为培育稳定而健康的人工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勇  赵柒新 《绿色科技》2019,(11):230-231
介绍了杨树人工林的概况及人工林退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原因,提出了杨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策略,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桉树为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桉树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结合世界银行贷款广西林业项目实施实践,分析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与区域水分平衡、桉树人工林与土壤养分消耗、桉树人工林与林业碳汇等桉树人工林主要生态问题,提出桉树人工林科学生态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为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桉树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结合世界银行贷款广西林业项目实施实践,分析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与区域水分平衡、桉树人工林与土壤养分消耗、桉树人工林与林业碳汇等桉树人工林主要生态问题,提出桉树人工林科学生态营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全球2010年人工林总面积估计为2.64亿公顷,相当于全球森林总面积的6.6%。中国人工林面积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29.23%,是世界人工林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14.
沙地人工林由于其特殊的人工林类型,其稳定性存在不确定性,粗略的将沙地人工林划分为稳定型、中等稳定型和不稳定型3种人工林管理类型,并依据此3种类型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有效的指导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使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 已成为世界上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国家, 但我国人工林发展仍然面临着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成本上升、立地条件差、林地供求矛盾紧张等问题和挑战.文中通过阐述中国人工林特点并与世界人工林发展进行比较, 分析我国人工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工林多种功能的需求, 从强化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优化政策、深化配套改革、多渠道增加投入、坚持工程推动、严格林地管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人工林深加工技术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人工林生产大国。随着中国木材工业由应用天然林资源向应用人工林资源的历史转变,加强人工林深加工及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人工林木材深加工技术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人工林加工工业存在的问题,预测了今后十年人工林深加工及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更新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具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它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阐述了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战略地位, 从人工林结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目前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林的研究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今后在人工林管理与研究方面应该提高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并加强对现有成熟人工林的可持续更新研究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专业人工林也叫工业人工林,是经过科学选育、集约经营的专业速生丰产林。专业人工林比普通人工林在选育、营造、经营和管理诸方面所要求的条件要高。专业人工林区别于普通人工林的主要标志是:①它的目的是满足某种特定的专业原料或材料需求而营造的人工林;而普通人工林主要是采取一些有效技术措施,加速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我国人工林的现状,阐述了我国人工林的战略地位,从人工林功能和结构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目前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并提出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省三明市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碳库为325.9 t·hm-2,比杉木人工林的(228.3 t·hm-2)高43%.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库分别占人工林碳库的65.9%和57.5%,矿质土壤层碳库则分别占32.5%和40.3%,而2种森林的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和死细根碳库占人工林碳库均不超过1%.格氏栲人工林的干材(干 皮)碳库分别占乔木层碳库的55.8%,而杉木人工林的则为75.4%.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在6年生前连年碳积累速率略高于格氏栲人工林,但7年生后则低于格氏栲人工林.格氏栲乔木层连年碳积累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15年生时)早于杉木人工林的(10年生时),其碳积累的数量成熟龄(>33年生时)则迟于杉木人工林的(20年生时).从碳吸存的角度看,格氏栲是一个比杉木更加优良的人工林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