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系杂交早稻父本996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品种4628(耐冷性弱)和丰源B(耐冷性较强)为对照,采用人工气候室低温处理对两系杂交早稻父本996孕穗期和开花期的耐冷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996孕穗期低温处理下的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4628,结实率下降值和低温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品种4628;996开花期低温处理下的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丰源B和4628,结实率下降值和低温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丰源B和4628.说明996孕穗期的耐冷性显著强于对照品种4628,开花期的耐冷性显著强于对照品种4628和丰源B.  相似文献   

2.
 以十和田与昆明小白谷的重组自交系(RIL)F8和F9群体为研究材料,在4种海拔条件下连续两年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单株结实率与单株特定位颖花结实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结实率与特定位颖花结实率呈极显著相关(r=0.9011~ 0.7364),在低温冷害条件下,单株结实率与特定位颖花结实率间的相关系数高于无冷害条件;单株结实率和特定位颖花结实率与穗抽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分析表明,特定位颖花结实率可以替代单株结实率作为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指标,而穗抽出度可作为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孕穗期弱耐冷性品种02428和强耐冷性品种02428c构建了一个包含336个株系的F5:6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低温冷害鉴定法,以实粒数、秕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状的表型值,用486对SSR标记初步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对孕穗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标记RM6092、RM6702、RM5954、RM1095、RM1183、RM7643及RM3411与孕穗期耐冷性状连锁;利用QTLMapper 1.6软件检测到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3个耐冷性QTL位点。  相似文献   

4.
孕穗期自然低温对籼型杂交水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孕穗期低温主要通过影响籼型杂交水稻结实率导致产量降低,对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粒重无明显影响。在自然低温条件下,籼型杂交水稻组合间孕穗期耐冷性表现出明显的强、中、弱差异;进一步对亲本组合的分析发现,籼型杂交水稻孕穗期耐冷性与不育系和恢复系均有关,而与恢复系的关系更为密切:建议以低温影响后的结实率及其与正常结实率的差异程度作为评价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湖南早籼稻品种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5,(5):59-64
以16个湖南地区推广的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9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并鉴定了部分品种的苗期耐冷性。结果表明,8℃/7 d低温处理下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系数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相关分析表明,早籼稻苗期耐冷性与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在苗期低温胁迫下耐冷水稻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同时保持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的相对稳定;部分早籼稻品种的芽期和苗期耐冷性较差,不适宜采用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期播插、控制日长等措施,始穗期用16℃人工低温处理5天,以结实率高低为定级标准来筛选鉴定1210份晚灿品种始穗期耐冷性,并对其中148份进行年度间重复鉴定,有23份在初鉴和重鉴中耐冷性都达Ⅱ级以上,初鉴、重鉴结实率的相关分析达极显著水准,说明筛选鉴定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云南16个地州和5个稻作区为单位,对47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冷性鉴定及其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低温条件下花药长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0.588[sup]**[/sup]),温室条件下两者关系不大(0.080)。(2)低温条件下不同稻作区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滇西北高寒粳稻区的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最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最弱。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结实率接近或超过70%。因此,耐冷育种目标和品种因稻区而异。(3)低温条件下不同地州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十分明显,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结实率均大于65%。根据稻种核心种质的结实率降低率及其地州间的自然气候差异,可将16个地州划分为重冷害区、冷害区和轻冷害区。(4)不同稻作区或不同地州间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了由海拔和纬度差异引起的温度变化不仅是籼粳分化的主导因子,也是造成籼粳两个亚种六大生态群之间差异和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耐冷基因形成的关键因素,孕穗期耐冷性是云南地方稻种与地州或稻作区低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利用籼粳稻杂交后代(密阳23/通88-7、密阳23/TR22183、密阳23/高产102)探讨了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从籼粳稻杂交后代F2和F3中选择的耐冷个体群或系统群与随机个体群或敏冷系统群间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在F2和F3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秆长、穗长和穗数并不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选择获得的幼苗期耐冷性强的F2个体群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F3系统群的分蘖期耐冷性(赤枯度)和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均显著强于随机个体群和敏冷系统群;在冷水处理下F3幼苗期耐冷性强的耐冷系统群的产量显著高于敏冷系统群。提出在水稻幼苗期以叶赤枯度来选择幼苗期耐冷性强的个体是获得高产耐冷后代材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3个来自云南低纬高原的粳稻品种和3个来自日本、韩国高纬平原地区的粳稻品种,以及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30个F1为试验材料,利用加性 显性 母体效应(ADM)遗传模型,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对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等4个主要耐冷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耐冷相关性状中,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不存在母体效应;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互作广义遗传率最高,分别为63.5%和56.5%。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 0.717~1.000;单株结实率与穗抽出度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加性和显性效应相关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161~0975。穗抽出度的变异系数变幅最大,穗抽出度也是耐冷性鉴定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穗抽出度和抽穗天数以广义遗传率为最大,分别为59.6%和81.4%。抽穗天数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受环境的影响最小。低温胁迫是选择培育耐冷性品种的必要条件,一品稻(Ilpumbyeo)×昆明小白谷是培育强耐冷性粳稻新品种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0.
选取10个水稻品种,处于孕穗期时以冷水灌溉的为试验材料,以不经冷水灌溉的为对照。冷水灌溉的材料在抽穗期上比对照有2~8 d的不同程度延迟,品种间表现不同。冷水处理后各品种每穴产量、结实率、实粒数、千粒重与对照相比均呈降低趋势。冷灌处理后10个品种的每穴产量与对照相比,只有垦研017和龙粳21表现差异不显著,说明这两个品种较其它8个品种耐冷性强。对进行耐冷性鉴定的品种(系),按照熟期分区,根据叶龄进程诊断技术,配合自动温控调水控制系统来实现孕穗期冷害鉴定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花粉育性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耐热水稻品系996和热敏感品系462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花粉育性为指标,对水稻耐热性进行了QTL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个花粉育性耐热性QTL,暂命名为qPF4和qPF6。qPF4位于第4染色体上的RM5687―RM471区间,LOD值为7.54,对高温胁迫下花粉育性的表型解释率为15.1%,来自耐热亲本996的等位基因使高温下花粉可育率提高7.15%。qPF6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RM190―RM225标记区间,LOD值为4.43,对高温胁迫下花粉育性的表型解释率为9.31%,能使高温下花粉可育率提高5.25%,加性效应亦来自耐热亲本996的等位基因。定位到的2个耐热QTL为进一步精细定位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热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The microscopic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ophyll cells in flag leaves of two rice lines (a thermo-sensitive line 4628 and a thermo-resistant line 996)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37°C during 8:00-17:00 and 30°C during 17:00-8:00)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n optical and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increased u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and the increase of both variables was greater in the line 4628 than in the line 996. Und...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材料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索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两个材料的剑叶光合速率迅速降低,热敏感的4628比耐热的996下降幅度更大.高温下 996 PSⅡ反应中心和天线系统受到的伤害轻,反应中心过...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在冷温处理条件下,通过对14个不同耐冷性水稻品种的花药大小、花粉大小和花粉数的测量分析,明确了花药长度与花药内的总花粉数密切相关(r=0.831**),花药长度和花药内的可育花粉数与耐冷性的关系密切(r=0.853**,r=0.915**),发现花粉大小与耐冷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5**),可育花粉数是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主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15.
Spikelet fertility is an uppermost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cold tolerance in rice at the booting stage. Though many evaluation indicators have adopted by scientists, the whole spikelet fertility (S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exes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 conditions [1-3], which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rice production. However, spikelet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have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low-temperature. Moreover, even within the same panicle the spi…  相似文献   

16.
稻米垩白性状对高温耐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与稻米外观品质高温耐性连锁的分子标记,为稻米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耐热水稻品系996和热敏感水稻品系462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垩白粒率耐热指数、垩白大小耐热指数和垩白度耐热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水稻垩白性状的高温耐性QTL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两年共检测到垩白性状高温耐性QTL 24个,包括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 8个,垩白大小高温耐性QTL 12个,垩白度高温耐性QTL 4个。其中,第6染色体上的2个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和第7染色体上的2个垩白度高温耐性QTL在两年中重复检测到,且这2个稳定表达的垩白度位点与2015年检测到的第7染色体上的垩白粒率位点重合。另外,发现有4个QTL一因多效,同时影响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及垩白度。【结论】控制垩白粒率耐热指数的q HTCGR6.1和控制垩白度耐热指数的q HTCD7.1是新的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