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制备草珊瑚全草提取物,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不同浓度草珊瑚乙醇提取物对芒果采后常见3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珊瑚乙醇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为7.62%,总黄酮含量为6.13%;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在低浓度(0.001 mg/mL)范围内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超过BHT。草珊瑚乙醇提取物对3种芒果采后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对拟茎点霉蒂腐菌的抑制效果最佳,2.5 mg/mL提取物处理即可有效抑菌,处理7 d时抑制率达到50.29%;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次之,5 mg/mL提取物处理7 d时抑制率为41.25%;对可可球二孢蒂腐菌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弱,5 mg/mL提取物处理6 d抑制率仅10.67%。  相似文献   

2.
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6种不同结构含氟低聚壳聚糖衍生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核盘菌、水稻纹枯病原菌、黄花枯萎病原菌、黑曲霉、青霉等7种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含氟低聚壳聚糖衍生物对不同微生物的抑菌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性。6种含氟低聚壳聚糖衍生物中,除了化合物5对黑曲霉没有抑菌性,其他几种化合物对7种受试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性;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较好;化合物2和化合物3对7种微生物均有抑菌性,但抑菌效果较差;化合物4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花枯萎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较好;化合物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水稻纹枯病原菌、黄花枯萎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芒草蒸汽爆破降解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不同蒸汽爆破处理对芒草降解产物的影响,采用离子色谱和气质联用仪,测定不同蒸汽爆破条件下处理的芒草水提液中可发酵性糖以及副产物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爆破条件的加剧,葡萄糖、木糖和还原糖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葡萄糖的产量变化则不明显。当处理条件为爆破温度220℃、维压时间为5 min时,还原糖的产量达到了最高值117.4 mg/g。在芒草蒸汽爆破处理水提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检测出19种芳香类化合物、11种弱酸类物质和2种呋喃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3-甲基-2-呋喃甲酸,最高相对含量达9.02%,占呋喃化合物总相对含量的80.50%。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月见草油,并应用GC-MS对该两种方法提取的月见草油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月见草油化学成分仅有1种相同,为2,4-癸二烯醛;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鉴定的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56%,其中有19种属脂肪酸类,占98.33%,以棕榈酸乙酯含量最高,占41.56%;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鉴定的1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1.08%,其包含醇、醛、烯、萜、烷烃及不饱和脂肪酸等多个种类,以β-谷甾醇的含量最高,达52.58%。  相似文献   

5.
植物角质层蜡质是一类覆盖于植物表层的疏水有机化合物,在保护植物免受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角质层蜡质在夏季绿肥作物抗逆性中的作用,选择柽麻(Crotalariajuncea)、田菁(Sesbania cannabina)和竹豆(Phaseolus calcaratus) 3种夏季豆科绿肥作物,鉴定茎和叶蜡质组分,并分析蜡质总量、各组分含量及碳链分布特征。共鉴定出8类化合物,包括脂肪酸、初级醇、醛、烷烃、烷基酯、二醇、萜类和固醇类化合物,其中前4种以同系物形式存在且为所有植物茎和叶共有成分(柽麻茎中未检出脂肪酸),说明烷合成和醇合成途径是主要的2种蜡质合成途径。田菁茎中鉴定出二醇化合物,其结构初步解析为1,18-30烷醇和1,16-30烷醇。3种绿肥作物茎和叶蜡质总量存在显著种间及部位差异,其中柽麻茎蜡质总含量为16.33μgcm^-2,显著高于田菁茎(6.45μg cm^-2)和竹豆茎(0.72μg cm^-2)。就茎和叶比较,柽麻茎显著高于叶片,其他2种植物茎和叶之间无显著差异。柽麻茎蜡质中,烷烃为优势成分,占蜡质总量的57.38%;叶片以初级醇为优势成分,占蜡质总量的50.12%。田菁茎、叶蜡质中的优势成分均为初级醇,分别占总蜡质的30.12%和71.21%。竹豆茎、叶蜡质中的优势成分均为烷烃,分别占总蜡质的40.79%和39.27%。各组分优势化合物的碳链长度在不同物种、不同部位也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参与蜡质合成的基因在物种、器官间有所不同。这些结果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角质层蜡质参与夏季绿肥作物抗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草药保鲜剂筛选及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陈皮、肉桂、丁香、五倍子、艾叶、辛夷、姜黄、川芎、虎仗和蜂胶10种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致腐真菌扩展青霉和黑曲霉抑制作用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扩展青霉和黑曲霉的MIC分别为25%和50%.通过GC-MS从丁香挥发油中分离分析出14种化合物,其中丁香酚的相对含量最高达68%.抑菌试验还表明,丁香挥发油中含有削弱丁香酚抗菌性能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成熟前期马铃薯茎叶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成熟前期马铃薯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GC-MS联机分析法对提取物进行了成分检测.结果表明,以0.629%(W/W)得油率获得挥发油,联机分析精油共检测出112个成分.通过解析鉴定出占挥发油相对含量79.464%的61种化合物,其中芳香族化合物30.099%、倍半萜20.022%、单萜2.525%、羧酸类化合物8.476%、醛类化合物5.429%、饱和脂肪烃5.338%、酮类化合物3.391%、醇类化合物2.176%.  相似文献   

8.
芦荟蒽醌类物质的提取及其抑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超声波提取库拉索芦荟中蒽醌类物质,测定其含量,并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性研究。用滤纸片法、固体稀释法及最小抑菌浓度法(MIC)分别检测芦荟蒽醌类物质对各种菌的抑菌性,并比较分析3种方法的抑菌效果。由固体稀释法测定芦荟蒽醌提取液的抑菌效果可知,蒽醌类物质百分浓度越高,菌落数越少,显示出越高的抑菌性。最小抑菌浓度法(MIC)测出,芦荟蒽醌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的MIC为90%,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80%,显示出MIC都较高,说明低浓度的芦荟蒽醌类抑菌能力有限,需要较高的浓度才能抑制菌生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树舌灵芝子实体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经质谱计算机系统检索及核对Nist2008标准质谱图,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相对含量≥0.06的化学成分60种,占总量的93.4%,包括醇类12种(占76.834%)、醛酮类8种(占7.849%)、烃类及其衍生物18种(占4.775%)、酸类12种(占2.658%)、脂类6种(占1.154%)、其他类化合物2种(0.128%)。  相似文献   

10.
以菌草竹荪7种不同溶剂的提取物为供试药剂,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测定其对啤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作用,以期探索提取菌草竹荪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溶剂。结果表明,菌草竹荪2种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相对较强,抑菌圈直径可达38.56 mm,乙酸乙酯提取物次之,抑菌直径为31.66 mm。鉴于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提取效率和抑菌效果的高低,乙酸乙酯为提取菌草竹荪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溶剂。  相似文献   

11.
以香荚兰豆荚为试材,采用传统溶剂浸提后浓缩制得香荚兰浸膏,分析香荚兰浸膏物性及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浸提40 d时,香荚兰浸提液中香草醛含量最高(1.732%),浸膏得率为5.48%。测定香荚兰浸膏物性指标显示:浸膏为深褐色膏状物,相对密度、折光指数、不挥发物含量、酸值和酯值依次为1.24、1.51、80.88%、46.49、235.02。通过3种不同萃取头对香荚兰浸膏萃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CAR/PDMS萃取头萃取挥发性香气成分最多共检测出44种化合物,其中芳香族4种、醛类6种、酸类5种、醇类3种、杂环类2种、烷烃类3种、酯类21种。CAR/PDMS萃取头萃取得到对香气贡献较大的10种物质分别为:香草醛、邻甲氧基苯酚、丁二酸二乙酯、2-乙酰基吡咯、乙酰丙酸乙酯、苯乙醇、大茴香醛、壬醛、香草酸、苄醇,这10种物质的百分含量占总含量的81.76%。  相似文献   

12.
一株脉孢菌的鉴定及其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孢菌(Neurospora spp.)是常见的霉菌,有气味,为了研究脉孢菌气味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分,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对脉孢菌菌株FH-1进行鉴定,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脉孢菌菌株FH-1的18S rDNA序列(登录号:KF312458)与粗糙脉孢菌(N. crassa)(登录号:AY046271.1)相似度为99%,被鉴定为粗糙脉孢菌;GC-MS从FH-1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到13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9个组分,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3.035%;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酯类和醇类组成,含量最高的组分为1-辛烯-3-醇,其相对含量为80.663%。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深绿木霉T2发酵液蛋白提取物Tra T2A诱导兰州百合对灰霉病菌产生抗性,采用不同浓度的Tra T2A测定了对百合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和诱导抗病作用,其后用Tra T2A的100倍液喷雾处理兰州百合,48 h后接种灰霉菌,研究其诱导抗病机理。结果表明:10倍、100倍Tra T2A对百合灰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诱导抗病作用,100倍液的抑菌率最小,仅为1.16%,但其诱导抗病效果最大,为84.77%。诱导处理Tra T2A+接种灰霉菌能显著提高兰州百合叶片中GLU、PAL、POD、PPO活性及蜡质含量并促进胼胝质的积累,其中该处理后的POD、PPO活性和蜡质含量在测定时间内均高于处理Tra T2A、接种灰霉菌和CK,GLU活性除第3天外,其余时间也高于其他3个处理。GLU、PAL活性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4.28、2.93 U,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0.09、0.31、0.46倍和0.31、0.19、0.47倍;POD、PPO活性和蜡质含量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9 U、0.63 U、14.48 mg/g,比其他3个处理分别高出0.04、0.29、0.43倍,0.12、0.32、0.67倍和0.09、0.06、0.99倍;胼胝质积累也均高于其他各处理。说明Tra T2A诱导处理能够激活百合防御体系,使百合产生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以巨大口蘑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4种不同的提取溶剂对巨大口蘑子实体进行提取,再用采用Kirby Baue纸片扩散法测定抑制圈直径,并初步探讨其提取物对番茄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巨大口蘑乙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可达到9.2 mm,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黑曲霉的抑菌圈为8.4 mm;涂膜保鲜结果表明,4种提取液对番茄储存过程中的失重率、坏果率和感官评分都有所改善,其中乙醇提取液24 d坏果率为30%,而空白对照的坏果率为70%。表明巨大口蘑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和保鲜效果,为其天然防腐保鲜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峨眉双蝴蝶抑菌作用原理问题,运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峨嵋双蝴蝶提取物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峨嵋双蝴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不同方法提取的提取物中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峨嵋双蝴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125%。与青霉素溶液标准曲线对照,测得峨嵋双蝴蝶提取物的抑菌效价相当于0.77 U/mL,即61.72 U/mg。  相似文献   

16.
闫文芝  杨蕾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151-157
为了研究河套小麦麦香味的本质,以期找出河套春小麦和冬小麦之间的风味及风味物质差异,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对河套产‘永良4号’小麦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同时选取冬小麦品种‘新麦26’和‘百农4199’作为对照品种。在3个小麦粉样品中共检测到风味物质73种,其中醛类26种,醇类15类,酮类12种,酯6种,酸3种,酚2种,呋喃类和烯类各1种。‘永良4号’检测出的风味物质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30.55%,其次是酮类占30.28%,醇类占27.80%,其余组分占比较小,分别为酚类占3.19%,酸类占1.70%,酯类占1.62%,2-戊基呋喃和α-蒎烯共占0.87%。河套地区产‘永良4号’麦芽酚、丁醛等风味物质含量高,与‘百农4199’、‘新麦26’在不同风味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这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风味物质含量高,可能是导致河套小麦麦香味浓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牡丹籽粕中杀虫抑菌等作用成分,确定不同浓度牡丹籽粕提取液对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方法及小麦全蚀病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确定了牡丹籽粕中有效成分最优提取条件为60%乙醇浓度、120 W超声功率、50℃提取温度;发现牡丹籽粕提取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降低连作土壤pH、改善土壤碱性,对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含量、全氮、碳氮比、全磷、灰分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低促高抑”作用,并有益于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的增加;此外,牡丹籽粕提取液浓度为0.8 mg/mL (T4)时,其对小麦全蚀病治疗作用防效达63.42%。本研究结果可为牡丹籽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植物源环保型杀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甘草超声提取液的抑菌和抗氧化效果,寻找安全的食品保鲜剂,本实验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受试菌株,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半径,探究甘草超声提取液抑菌活性;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抗邻苯三酚的自氧化效果,检测甘草超声提取液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甘草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半径在培养18 h后分别可以达到1.01±0.08 cm、0.96±0.03 cm;对DPPH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达到93.1%,显著高于对照组(0.1 mg/mL维生素C);抗邻苯三酚的自氧化效果最高可达到87.57%。甘草提取物对以上两种受试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对DPPH与邻苯三酚也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