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本文通过对美国与日本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发展概况的介绍以及对他们的优点与缺点的比较,分析美国与日本两国的模式特色与它们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联系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目前主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借鉴美国与日本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经路径。为了提升本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美国、法国、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特色,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本文在对美国、法国、日本农业科学技术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政府要充分承担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业保险市场,本文通过分析法国、印度、日本的农业保险体系,总结并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出加快中国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新疆农业保险的现状入手,探讨了新疆农业保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保险模式及带给新疆的经验启示,结合实际情况,得出适合新疆农业发展的农业保险模式,并对模式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先后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业保险地位的不断认识,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美国的农业保险美国的农业保险是历史较长且实施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试办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此阶段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  相似文献   

6.
美国农业保险作为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典范,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农业保险体系与运作模式,对确保农民收益、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国民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概述美国农业保险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其政策发展变化新动向,并针对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需求,对美国农业保险政策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农机经营模式体现的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关系。本文基于对美国、法国和日本3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农机经营模式的分析,归纳了发达国家农机经营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总量以及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提出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提出应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示范作用、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法制化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跨越商业性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立法模式已然成为阻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病因”,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专门立法。基于日本《农业保险法》,分析日本农业保险法的发展历程、法律框架和基本特点,探讨我国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研究表明,日本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之初就对其进行了单独立法,法律条款不仅包括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责、保险责任、保障水平、违规处罚办法等基本内容,还基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特征对财政、再保险等各项配套支持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法律内容全面、规定强制性保险项目、与其他法律协同配合等特点。我国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虽然填补了农业保险法规制度的空白、初步确立了农业保险制度架构、明确了农险经营的法律责任,但与日本相比仍存在立法目标未能体现战略意义、与其他相关法律错位、对政府行为缺乏规定、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中规定制度模式、财政支持方式、费率厘定要求、大灾风险分散体系等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机制和特点,并对四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四国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cience (New York, N.Y.)》1942,95(2466):356-357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