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豆大垄双、三行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大垄双、三行穴播栽培技术自1997年开始研究,1999年示范推广,到2003年全市推广面积6 670hm2,平均单产173.8kg/667m2,比全市平均单产141.4kg/667m2,增产32.4kg/667m2,增产率22.9%。该技术由于采取97.5cm、130cm的垄体,以垅沟和苗带间深松,分层施肥和垅上双行、三行等距穴播4项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具有抗涝、耐旱、合理密植,增强光合作用等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为大豆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提早封垄,便于人工除草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甘蔗间种玉米试验设3个处理:宽窄行模式,宽窄行140cm、80cm,玉米双行间种在宽行墒面上;1.1 m等行距模式,采用隔一间一,玉米双行间种在甘蔗行间;1.1 m等行距模式单种甘蔗为对照。结果表明,甘蔗间种玉米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模式,均能提高甘蔗产量,等行距模式增幅达19.2%,宽窄行模式增幅达11.5%,等行距模式玉米产量为376.5kg/667m2,宽窄行模式玉米产量为338.9 kg/667m2;在0.3~0.5m株距密度下,随着玉米株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玉米密度与甘蔗产量之间没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以丹玉39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种植形式(2比空、大垄双行和清种)和3种不同播种方式(双株定向种植、双株紧靠种植和单株种植)条件下,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变化与产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播种方式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较高,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8.20μmol/(m2.s);双株定向播种、清种种植形式下产量最高,为10 786.50 kg/hm2,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产量次之,为10 260.00 kg/hm2。大垄双行与双株定向组合较清种与双株定向组合的光合速率更高,说明大垄双行的种植形式更有益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适合陇中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陇薯10号’为材料,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冠层温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同一种植模式下,密度为5 000株/667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块茎数大于4 000株/667m~2处理,而水分利用效率、地上部和根鲜重以及盛花期、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单株块茎重小于4 000株/667m~2处理;在同一密度不同种植模式的条件下,LAI、地上部和根鲜重、单株块茎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垄宽的变宽和垄沟的变窄而变小;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是4 000株/667m2、50 cm垄宽和50 cm垄沟以及垄上微沟种植最高。综上所述,垄上微沟种植、4 000株/667m~2以及50 cm垄宽、50 cm垄沟是陇中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冷冻是南方马铃薯生产常遇的灾害。该试验研究不同品种、肥料配方和栽培方式对南方马铃薯的抗冻效果。结果表明:各因子对南方马铃薯的抗冻效果差异显著。最高产小区达到1 872.5 kg/667 m2,最低产小区的产量只有17.7 kg/667 m2。其中品种是抗冻的最佳因子,以荷兰7号抗冻能力较强,经过两次冻死后仍能恢复生长,平均产量达1349.3 kg/667 m2;其次是栽培方式,大垄双行比小垄单行平均增产440.5 kg/667 m2;再次就是肥料配方,应用"两微一免"集成技术配方比薯类专用肥平均增产227.1 kg/667 m2。本研究对江西的马铃薯防冻避冻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马铃薯单垄双行、高墒栽培的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施用氮磷钾肥料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过量的施用肥料,会造成马铃薯减产。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和解析,得出马铃薯单垄双行、高墒,667 m2产量大于2 t的综合栽培技术的施肥量每667 m2为:尿素(16.9~32.9 kg)、普钙(77.4~79.4 kg)、硫酸钾(28.7~39.5 kg)、密度为每667 m2种植3 237~3 782株。  相似文献   

8.
依据水稻、河蟹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原理,进行稻蟹种养技术研究,在推广水稻大垄双行插栽模式的基础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由原来的稻田水表面施肥改为地表浅层施肥技术,解决了池水氨氮超标,危害河蟹生长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出河蟹苗种的放养规格、放养密度、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技术,取得了水稻产量720 kg/667 m~2,河蟹产量33.2 kg/667 m~2,稻蟹综合效益1 497.8元/667 m~2的良好成果。  相似文献   

9.
高蛋白春大豆套种木薯的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9年在福建省大田县进行了高蛋白春大豆与木薯不同行距套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木薯密度,套种单行、双行和三行大豆3种种植方式中,双行大豆套种木薯,效益最高,即大豆种植密度25×50cm,7280株/667m2;木薯种植密度0.8×1m,800株/667m2,效益465.50元/667m2.  相似文献   

10.
以高产耐密品种黑农50为材料,在相同密度下,探讨5种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经济产量,大豆结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45 cm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叶面积峰值高,持续时间长,群体光合能力较强,"110 cm垄上4行"栽培模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都为各处理中最高,蒸腾速率(Tr)也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且两者净同化率较高,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均显著高于"30 cm垄上单行",因而二者产量都表现较好.研究还表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气孔导度、叶面积指数、根干重、胞间CO2浓度相关性较大.综合比较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认为大豆的"45 cm垄上双行"和"110 cm垄上4行"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栽培管理条件一致,氮磷等营养元素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钾肥试验,结果表明:新洋农场啤酒大麦最高产量施钾量为5.0 kg/667 m2,产量为446.0 kg/667 m2;最佳经济施钾量为2.5 kg/667 m2,产量为441.9 kg/667 m2,并求得啤酒大麦钾肥系数为0.2178,啤酒大麦钾肥临界值为115 mg/kg,为啤酒大麦科学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垄双行疏密种植技术是以改进玉米合理密植适宜耕种方式为核心,垄距由常规栽培的65至70 cm增加到114 cm,采用垄内两个姊妹行小行距40 cm, 最终保苗3 500株/667 m2的栽培方法.形成了大垄之内适当加密、大垄之间宜于耕作、行距宽窄相间、利于通风透光的良性田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春大豆在与小麦套种模式下.品种和密度二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晋豆19号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承豆6号、晋豆42号两个品种.品种与密度间除了简单效应累加外,还存在互作效应.在套作条件下,晋豆19号在播种密度1.21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密度在1.0万株/667m2时,产量次之;晋豆42号在密度1.42万株/667m2时,产量位居第三;承豆6号在密度1.00万株/667m2时.产量为223.22 kg/667m2,位居第四.  相似文献   

14.
在大垄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的单株薯重、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以4168株/667m2为最佳,平均产量达到3759.7kg,5个密度处理下,667m2产量均在3200kg以上,商品薯率都在71%以上,这表明克新19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  相似文献   

15.
1997-1999年黑龙江省宝清县草甸黑土区对大豆大垅窄行密植栽培种肥磷酸二铵与钾肥(2:1)混施的最佳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30cm大垅6行种植密度44万株/hm^2条件下,667m^2施磷酸二铵与硫酸钾(2:1)的最大用量为19.5kg,产量为246.1kg,比其他处理增产8.9-22.8%,比不施肥的空白区增产59.6%,最佳经济施肥量为17.2kg/667m^2(磷酸二铵与硫酸钾混合价2.1元/kg、大豆价2.1元/kg),获得最佳利润的施肥量为13.5-18kg/667m^2之间。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耐密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相同密度下研究常规种植、三比空、大垄双行和大垄双行疏密4种种植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方式的改变可以促进良好冠层结构的发育,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具体表现主要在吐丝期之后。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疏密种植方式为宜,从吐丝期开始,叶面积指数增长最快,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最强,叶片功能期延长,积累最多干物质,产量为12 449.74 kg/hm2,比对照增加32.67%。大垄双行疏密种植方式对棕壤气候区可提高玉米单产,对玉米生产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辽西半干旱灌溉区春玉米最适种植模式。[方法]以早熟矮秆耐密品种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模式处理间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大喇叭口和灌浆期大垄双行处理叶片光合速率较高;灌浆期和成熟期三比空密疏密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大喇叭口和灌浆期二比空处理叶绿素含量较高。大垄双行模式下辽单565产量最高,达12841.5 kg/hm2。[结论]大垄双行为最适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是北方春玉米带的主要分布区,当前主要存在3种主要玉米种植模式,分别是均匀垄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以乾安县为例,运用可拓优度评价法对3种玉米种植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乾安县现有的3种玉米种植模式中,从节本增效效果看,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优于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优于均匀垄种植模式。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推进玉米节本增效方面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凸显,可加大推广力度,促进松嫩平原玉米种植模式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16年大豆机械化"三垄"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3.4万hm2,占全市16年大豆总播面积的89.4%,平均产量177.1 kg/667m2,比对照(生产田)155.5 kg/667m2增产14.3%,总增产大豆16.993万t,总增收37 349.064万元,取得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该项技术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进一步阐明了机械化"三垄"栽培增产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膜下滴灌节水及生产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于内蒙古达茂旗进行了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比露地滴灌平均增产2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5%,灌水的平均生产效率提高26%,因此,膜下滴灌应该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有效的增产节水措施。一带双行滴灌模式下马铃薯平均产量显著高于一带一行处理,这种滴灌模式不仅节约管道设备,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值得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尽管露地滴灌条件下马铃薯产量与滴灌带的密度有关,一带一行灌溉方式下产量高于一带双行,但总体而言,露地滴灌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显著低于膜下滴灌,因此在水分不足的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不建议广泛推广露地滴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