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感多菌灵的禾谷镰孢菌菌株间产孢竞争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单独和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在营养贫乏的条件下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菌株No.2458和敏感菌株No.2021间产孢竞争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培养时,抗性菌株No.2458产孢前期和后期分别呈抛物线方式消长,敏感菌株No.2021前期呈直线方式,后期呈抛物线方式消长;敏感和抗性菌株在等量接种混合培养条件下,其前后期产孢模型分别为N∑s=-1.43×105 2.64×104T-46.09T2和N∑r=-2.99×103 6.45×102T-1.13T2。在混合培养时No.2021产孢高峰与其在单独培养时的相同,而No.2458的产孢高峰比其在单独培养时提前24h,并且前者在培养42.5~190h处于竞争优势,后者在190~474.5h处于竞争优势,抗、感菌株间产孢量表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腐霉利的灰葡萄孢菌株特性及其竞争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正确评价抗腐霉利的灰葡萄孢的生物学特性和竞争能力,用4株诱导的抗腐霉利突变株及其原始敏感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抗性菌株之间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差异,但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和致病力并不随抗药性的增加而增强或减弱。用诱导的抗性突变株和敏感菌株分生孢子混合接种,分析抗性菌株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抗性菌株的竞争力易发生变异,有的抗性菌株竞争力比其原始菌株强,有的比其原始菌株弱。菌株竞争能力未显示出随抗药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产孢条件,可以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依据。为此,比较了从不同生态区分离得到的4个稻瘟菌株(T1、T4、8400J2、YL5)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其产孢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瘟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结构、孢子特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影响稻瘟菌产孢的条件中,光照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以12h光暗交替处理时其产孢量最高;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稻瘟菌的产孢量也存在显著影响;4个稻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其中8400J2产孢量最高。确定稻瘟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选用米糠培养基、在28℃左右培养、以12h光暗交替诱导48h,此条件下8400J2菌株的产孢量可达9.25×104个/mL。  相似文献   

4.
灰葡萄孢对腐霉利的抗性诱导及抗药性变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腐霉利敏感的灰葡萄孢在紫外线、亚硝基胍和腐霉利诱导下均可产生抗腐霉利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4.13× 10-7、2.52×10-7和1.90×10-7。抗、感腐霉利菌株菌丝细胞融合可导致融合后代抗性水平的变异。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和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抗性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低抗菌株中有45.5%的菌株抗性下降甚至丧失,而高抗菌株仅有13.0%抗性水平下降。从抗性稳定的高抗菌株中分离出455个单孢,其中有11.O%的单孢菌株抗性水平下降。不同灰葡萄孢菌株对诱导因子敏感性有明显差异,获得的抗性菌株其抗性持久性也不相同。XY6-1最易产生抗药性突变,从中得到的抗性菌株仅有3.4%菌株的抗性水平下降;而DF2-2是突变率较低的菌株,但其抗性菌株有57.1%的抗性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灰葡萄孢产孢和孢子萌发条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B05.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培养基、温度、pH值以及某些营养因子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05.10菌株在PSA培养基、pH 6.0,22℃培养7 d时产孢量最多达到1500×104 cfu/皿;在1水琼脂、pH 5.0,22℃条件下4 h时灰葡萄孢孢子开始出现萌发管,12 h时萌发管转变形成分枝的菌丝,添加木糖、果糖和可溶性淀粉等营养因子对提高孢子萌发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8种培养基,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培养基质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281菌株小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培养144h得到最大小孢子产量1.283×109cfu/ml,与其它培养基产孢量差异显著(P=0.05)。培养至192h时,ATCC培养基的小孢子数量达到1.325×109cfu/ml,与PDA培养基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其它6种培养基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8种培养基,PDA培养基培养时间短,配制简单,是较为理想的产小孢子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开展连续继代培养对高毒菌株产孢和毒力的影响研究,获得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毒力和产孢量均高且稳定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进一步提出有效防止菌株退化、优良菌株保存和改良的方法与措施,为高效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虫法,用浓度为1×107个孢子/mL球孢白僵菌悬浮液处理西花蓟马初羽化成虫,分别测定28株不同来源的菌株对西花蓟马的毒力;并将筛选出的4株高毒力菌株的分生孢子分别涂布于玉米琼脂(CMA)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上,比较不同菌株以及不同培养基之间产孢量的差异,筛选出高产孢菌株与产孢培养基,以筛选得到的白僵菌菌株为初始菌株F0,把F0代球孢白僵菌分别接种于CMA培养基、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和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培养基,分别测定经过不同培养基连续5代继代培养得到的球孢白僵菌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并测定产孢量。使用模型模拟分析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过不同培养基继代培养后培养代数与产孢量的关系,并对不同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与其对西花蓟马的致死中时(LT50)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毒力与产孢量的相关关系。【结果】经过室内毒力测定,处理5 d后,菌株DZDC-9、GZGY-5、WLMQ1-8、SZ-26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校正累积死亡率均高于90%,LT50均在3 d内,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比较高毒力菌株在两种产孢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发现4株球孢白僵菌的产孢量存在显著差异,菌株DZDC-9的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3株,4株菌株在CMA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均明显高于SDAY培养基。随着白僵菌菌株在CMA培养基上连续5代的继代培养,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呈现下降趋势,从第3代开始致病力显著降低,而添加蝉蜕的CMA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培养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则没有显著差异,添加西花蓟马虫尸粉的CMA 培养基培养得到的不同代数的分生孢子对西花蓟马致病力有一定的增强趋势;通过模型可以发现单纯以CMA培养基继代培养白僵菌的产孢量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下降,而在培养基中添加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白僵菌产孢量则随培养代数呈现指数上升,蝉蜕或西花蓟马虫尸粉的添加对产孢量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白僵菌菌株产孢量与毒力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产孢量相对较高的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相对较高,致死中时短。【结论】筛选得到一株对西花蓟马高效的白僵菌菌株DZDC-9,产孢培养基中加入蝉蜕和西花蓟马虫尸可以维持菌株生长特性,延缓毒力退化趋势;同一菌株的产孢量可以作为菌株毒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相似文献   

9.
防治斜纹夜蛾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为了寻求防治该虫新的有效措施,从自然罹病虫体上分离得到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 (Friedrichs & Bally) Brown & Smith,经室内毒力测定后,筛选出1株对斜纹夜蛾具有较强致病力菌株Px04.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拟合结果表明,26 ℃下幼虫接菌后第10天的LC50为1.722×10^6个孢子/mL.当剂量为10^7个孢子/mL时,致死中时间为3.6 d.在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与产孢量均在25 ℃时达到最大.不同培养基对Px04菌株的生长和产孢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在26 ℃下采用PD(马铃薯葡萄糖)+0.5%蛋白胨液体发酵培养3 d,每50 mL培养基的菌丝产量为461.5 mg,高于PD,Czapek-Dox和Cz-P(Czapek-Dox加0.5%蛋白胨)3种培养基;采用大米+0.2%蛋白胨和碎玉米+0.2%蛋白胨作为菌株的固相产孢培养料培养28 d,产孢量分别为8.75×10^12和8.38×10^12/kg,高于未加0.2%蛋白胨母体培养料的产孢量.  相似文献   

10.
小单孢菌40027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小单孢菌40027菌株对硫链丝菌素、阿泊拉霉素、链霉素和卷曲霉素表现敏感;而对卡那霉素、潮霉素和庆大霉素表现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从烟粉虱上分离的If B01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优化其产孢条件.【方法】采用形态学、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pH、接种量与金属元素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优化产孢条件.【结果和结论】该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与玫烟色棒孢霉Isaria fumosorosea相似,其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DNA序列与玫烟色棒孢霉和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相似性高于97%,将该菌株鉴定为玫烟色棒孢霉.培养基配方对If B01菌株分生孢子产量影响显著,玉米粉+麦麸混合培养基产孢量最多,1 g培养基产孢量为6.07×109;麦麸∶玉米粉质量比为5∶5、培养基含水量(w)为42%、接种量为6 m L菌液时,其产孢量最高;该菌株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8时,都有较好的产孢量;金属元素对产孢无促进作用,且镁、铁、钠和钙对If B01产孢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链格孢菌株LGB 100401的产毒培养条件及毒素的除草活性进行评估,为飞机草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从海南田间染病的飞机草上分离到的链格孢菌LGB 100401菌株为材料,采用以生物测定为导向的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LGB 100401菌株所产毒素进行分离纯化及产毒条件研究,并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接种法测定38种植物对LGB 100401菌株所产毒素的敏感性.[结果]LGB 100401菌株可产生毒素并导致飞机草叶片枯死,最适产毒条件为25℃、pH 4~6、光暗交替培养15d.LGB 100401菌株分泌的毒素对供试38植物具有选择毒性,其中,供试杂草对链格孢粗毒素不敏感(NS)的有17种、稍敏感(LS)4种、敏感(MS)7种、极敏感(SS)4种,表现为极敏感的杂草为飞机草、马唐、羽芒菊和赛葵;供试的6种作物中只有水稻表现为敏感(MS),其他5种作物不敏感或表现轻微症状.[结论]飞机草链格孢毒素对飞机草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具有较高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3.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研究黄瓜尖孢镰刀菌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及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孢差异,同时筛选一种最适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为菌株小型分子孢子的收集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Bilai''s培.养基和VBC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6种培养基配方,分别为全糖型、淀粉型、低糖型、尿素型、低氮型和VBC型,运用方差分析及聚分析研究了黄瓜尖孢镰刀菌菌落生长与产孢的营养需求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结果]研究表明培养基类型对菌株的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对分生孢子产量影响差异很大,不同类型培养上产孢量在(1.25~14.60)×106cfu/ml之间.全糖型培养基对菌株小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有利,对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不利,而VBC型培养基则相反;[结论]促进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全糖型培养基,最大产孢量发生在培养11d.  相似文献   

15.
从断奶大鼠中获得新鲜的胃粘膜,分离培养胃粘膜上皮细胞,培养30 h后,试验组换为分别含有1×10^-4、1×10^-3、1×10^-2和1×10^-1μmol/L生长素(Ghrelin)的新鲜培养液,对照组换为不含Ghrelin的正常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4 h,收集培养液和细胞,分别测定培养液中胃蛋白酶活性和细胞中H^+-K^+-ATPase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10^-3μmol/L的Ghrelin可显著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P〈0.05),1×10^-4、1×10^-3和1×10^-2μmol/L的Ghrelin显著提高胃黏膜上皮细胞中H^+-K^+-ATPase的活性(P〈0.05)。表明Ghrelin体外作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可刺激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引起稻瘟病的稻梨孢抗嘧菌酯突变体B9-R2,此突变体对嘧菌酯表现为高抗药水平.B9-R2的40个单孢子后代的抗药性状稳定,但是随着在无药平板上转代和低温培养,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均下降,第10代的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22.6%和39.6%;4 ℃培养30 d后,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19.1%和29.4%.与野生亲本菌株B9相比,抗药突变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下降65.8%和12.9%.B9-R2的黑色素产生能力和致病力与亲本B9菌株相同.嘧菌酯不抑制抗药突变体B9-R2黑色素的产生,但能强烈抑制孢子的产生,在100 μg·mL-1嘧菌酯的产孢培养基上其产孢量下降了93.2%.盆钵试验表明,在活体条件下突变体B9-R2对嘧菌酯也具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蓝光照射对绿僵菌产孢的促进作用及与产孢调节基因fluG表达量的关系,为绿僵菌发酵生产提供光照促进产孢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以绿僵菌高效杀虫菌株M202为试材,平板接种培养,通过显微观察每隔12 h的菌体发育状态,确定菌株发育进程产孢前期、初始期、旺盛期、平稳期的对应时段。以蓝光6 804-54 432 J?m-2的8个能量梯度,照射处理在黑暗中培养至不同发育期即24、48、72 h的菌体,继续培养到产孢稳定期后,采用打孔法取样,以显微计数法检测计算产孢量,评估菌体发育阶段对蓝光的敏感性以及蓝光照射能量对产孢量的影响。克隆fluG,建立fluG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以蓝光6 804-54 432 J?m-2的8个能量梯度,照射处理发育至48 h即处于产孢前将进入产孢期的菌丝体,照射处理后立即取菌丝,液氮冷冻,提取RNA并反转录成cDNA,通过real-time PCR检测fluG表达量,评估蓝光照射对fluG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绿僵菌M202菌株发育24 h前为萌发期,24-72 h为菌丝快速生长期,其中48 h还处于产孢前期,60 h已进入产孢初期,72-96 h为产孢盛期,96-120 h为产孢末期,120 h后为孢子成熟期,7-10 d后产量达到稳定。蓝光不同能量照射24 h菌龄即初期菌丝体,其产孢量与无光照处理的对照无显著差异,照射48 h菌龄即菌丝快速生长的产孢前期,其产孢量显著提高,最适照射能量为20 412-40 824 J?m-2,其中34 020 J?m-2使产孢量最高达无光照处理对照的1.50倍,72 h菌龄即产孢结构形成、产孢量快速增长期对蓝光最为敏感,低至6 804 J?m-2的照射能量即可显著提高产孢量,且宽泛的各剂量均有效。对于fluG的表达,在试验照射剂量范围内,48 h菌龄接受蓝光照射后,fluG表达量显著提高,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 412 J?m-2以下较低能量时,fluG表达量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当照射时间为2.25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无光照处理对照的2.41倍,而在20 412 J?m-2以上较高能量时,二者呈现负相关,随着蓝光照射时间的增加,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当关联因子为0.5时,产孢量与fluG表达量的关联度r值为0.74。【结论】蓝光照射能够促进绿僵菌产孢及fluG表达,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体对蓝光感应有显著差异,在48-72 h菌龄时照射34 020 J?m-2能量可获得最高产孢量,产孢与fluG之间有较高关联度说明fluG参与绿僵菌产孢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灰葡萄孢对速克灵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江苏各地采集番茄等15种蔬菜灰霉病标本,经分离获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127株。以速克灵有效成分5μg·mL~(-1)为标准,检测灰葡萄孢对速克灵的抗性。结果表明:病菌抗速克灵菌株频率平均为11.0%。抗性菌株中,85.7%属低抗水平,EC_(50)值在2.21~6.67μg·mL~(-1)之间。但菌株D_(1-3)抗药性水平极高,EC_(50)和EC_(95)分别达263.78和6000μg·mL~(-1)以上,EC_(95)值约是敏感菌株的1400倍。抗性菌株转管培养15和30代后,抗性水平仍较稳定。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与菌核形成以及对番茄致病力等方面无明显规律性,但高抗菌株D_(1-3)具有很强的生长、繁殖能力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顶孢霉Ahy1菌株加工工艺的初步研究,筛选出了一级固体培养最适培养基为麦麸培养基,最佳培养时间为6 d;二级液体振荡培养的最适接种液为马铃薯-糖培养液,以120 r/min振荡培养(25±1)℃,3 d;通过13种培养介质培养顶孢霉菌的含孢量和活孢率检测,筛选出了三级产孢培养介质为低值陈米,初步获得孢子粉,孢子含量为5.8×1010孢子/g,含水量6%,活孢率93.5%.  相似文献   

20.
由真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冠腐病是澳大利亚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为进行病害抗性鉴定和筛选抗病种质资源,需制备大量的病菌分生孢子.本试验以强致病性菌株FPCS3096为材料,开展了该菌株产孢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6种培养基中,以1/2 PDA产孢量最大;在营养生长阶段,在菌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